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诗词里的中元节‖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30 14:43:17 浏览次数: 【字体:

诗词里的中元节

蒋德均

中元节,民间称为七月半、祭祖节、亡灵节。它是一个融合了民间习俗、道教与佛教文化的节日,在道教中称中元节,在佛教中称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先、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祭祀活动。

农历七月乃是吉祥月、孝亲月、丰收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在望、酬谢大地恩赐的节日,此时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先,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收。有的地方,新稻收获,吃新米饭前还有先让祖先吃、再让狗吃,最后才是人吃。据说,稻谷的种子是通过狗游泳过河才得以弄到的。总之,该节以追怀先人和敬祖感恩为核心。

古人认为,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单数、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尽绝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或十五祭祖与复生数七有关,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它与除夕、清明、重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大祭祖大节。所以,我们说,这个节日是一个融合了民间习俗、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节日。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博大性。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相传这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或祈求祖先或鬼魂帮助人间除疫祛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节的称谓,与中国岁时节令正月十五上元(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有关。按中国本土道教,据说这“三元”是“天地水”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赐福,是人的节日,属阳,在地上举行赏灯会;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主要赦罪,是鬼的节日,属阴,在水上举行放河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主要解厄,此节民国后渐废,今国人大多不知。

中元节的习俗各地大同小异,也有不少禁忌,虽不一定都信,亦不可不信。四川中元节习俗一般都要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封成小封,一边烧纸钱,一边念语道:“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所有亡魂和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啦!”

2010年5月,中元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围绕中元节,诗人写下了不少诗作,从中可见其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中元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诗歌说,在中元节这天,我来到玄都观,看见在道观里的人们焚香献祭,一派忙碌,也知道大师您在道观里向天帝祈福。

中元观法事步虚

唐·殷尧藩

玄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倘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这首诗写的是中元节道家在玄都观做法事的情况。诗歌交代了地点环境,描绘了时令气象,做法事的过程等。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这是一首描写中元节道士道场做法事的五律。其中涉及到很多道家知识与道家文化,比如三元、碧落、玉皇、道坛、羽衣、瑶毂、饮露、鸿家等,这些都与道家有关。

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元作

唐·李群玉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

不胜庾信乡关思,遂作陶潜归去吟。

书阁乍离情黯黯,彤庭回望肃沈沈。

应怜一别瀛洲侣,万里单飞云外深。

这是一首告别诗,虽作于中元节,但与传统内容不同,主要抒写的是诗人告别书阁同事的不舍与对故园的思念。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诗歌似记写一段纯洁而凄婉的爱情故事。梦中情人,其人虽在,相思缠绵,但却如人仙殊途,物是人非,可望而不可求啊。看来,即使是中元节题材也不一定仅写鬼界亡魂之类,亦有人间美梦可记可写。

即事中元甲子

唐·韦庄

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

只有羸兵填渭水,终无奇事出商山。

田园已没红尘内,弟侄相逢白刃间。

惆怅翠华犹未返,泪痕空滴剑文斑。

此诗一说为罗隐所作。诗歌描写了唐末社会战乱的惨状:血流成河、战事不断、兄弟相残、田园荒芜、哭声连天、泪痕斑斑……作者以诗记事,感时伤怀。

中元夜看月

唐·罗隐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这是一首描写中元夜赏月的五律。诗歌气势宏阔写出了中元夜的朦胧月色,汹涌云涛,浩瀚夜空,月宫玉兔,银河星斗等以及诗人月下望月的情景。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诗人说,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之夜,我在江南水寺依栏仰望,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夜空。地上红烛点点,烛光摇曳,在隐隐光影中,人影绰绰。寺庙里,兰麝的香雾弥漫在装饰一新的大殿,淡淡的露气萦绕着身着绮罗青衣的人们。明月之下,湘水之畔,巫峡遥远,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踏上回家之路。

中元夜寄道侣(其二)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这是一首赠送道友的诗歌。诗歌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物候、诗歌的主人公及其状态与关系,写出了诗人对道家飘飘欲仙与花木扶疏的仙界的向往。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这是一首中元节之夜写诗人夜游百花洲的佳作,极写百花洲夜景之美,故令人游而忘归。诗歌联想自由,由地上到天上。地上是梧桐碧绿,无声而立,天上是星星点点,月明星稀;地上是凉风习习,酷暑渐消,天上是明月清辉,空里流霜;月夜下,有人在吹笛,有人高歌,有人起舞,真是其乐融融,好不热闹,乐而忘归。

中元燕百丈小楼诗

宋·王逵

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

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從他醉似泥。

诗人说,在中元节之夜,在高耸入云的燕百丈小楼上,大家喝着刚刚烤出的美酒,个个喝得烂醉如泥。由此可见,中元节除了祭祀祖先和亡灵外,人们也会乘机享受难得的节日之乐。

宫 词

宋·王仲修

殿阁新秋气象清,玉阶露冷半雕冥。

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这首宫词写出了宋代社会尤其是宫廷里在中元节的活动与习俗。诗歌首先交代了地点:殿阁,时间:新秋,气候:清肃,然后描写了具体的环境:宫廷里有些冥暗。最后点题:中元节之夜,后宫的人都在焚香拜祭,参读道经。

寿周益公

宋·李商叟

昨夜微云概太清,银河映带寿星明。

祥开碧落中元节,人颂升平上相生。

天上异恩尊帝傅,洛阳好事写耆英。

长身独乐园中老,疑是平园旧弟兄。

这是一首祝寿诗,估计寿星周公的生日在7月15日。诗歌先从自然环境写起:天清气爽,明月高照,接着写天意吉祥,人间太平,瑞祥相生,然后歌颂对方的功德与成就,最后祝愿寿星寿比南山、长命百岁、安享晚年。

醉和顔美中元夕

宋·赵鼎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这是一首唱和诗。诗人说,无论是地上的人还是天上的月,都是喜欢团圆的。因为团圆既可以吟诗又可以饮酒。不要以为玄真子只晓得钓鱼,他也跟大家一样在中元节之夜无眠。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宋·杨万里

月色如霜不粟肌,月光如水不沾衣。

一年没赛中元节,正是初凉未冷时。

这是一首吟唱中元节气候的诗歌,很有特色。诗人说,中元节的真气候好啊,既不冷又不热,“正是初凉未冷时”。

新凉感兴

宋·杨万里

初退生衣进熟衣,新凉只与睡相宜。

草争人迹微疏处,荷怯秋风欲动时。

又是一年将过眼,如何两鬓不成丝。

中元节後新来懒,草册才抄第二诗。

这一首写中元节前后气候冷暖适宜的诗歌,只是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作为不大的遗憾。诗歌新颖别致,极富韵味。

中元日午

宋·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这是一首记写诗人在中元节前后生活的七律。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画面感极强极美:“焚香清坐读唐诗”。

水调歌头·天地有中气

宋·刘辰翁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诗人说,天地有中气那便是中元。接着抒写了新秋中元的气候、自然山河的景象:酷暑消退,寒凉未至,天清气爽,既无狂风亦无暴雨,“清彻瑞人寰”。这是人间最好的时光。所以,诗人说:“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中 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这是一首写中元节的五律诗。清新自然,颇有田园风。诗人说,今天就是中元节了,为了节日祭祀,僧人们吃素念斋,精心准备,茶水清淡,素食飘香。突然想起秋天的菊花,谁在为山间小径锄荒呢?

中 元

元·仇远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这首写中元节的五律诗极富画面感:初秋时节,夕阳余晖下夜色降临,平林漠漠。月亮被夜晚的暑气昏晕,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灯光下有人在喝酒;寺庙里僧人在念经……

干楼晚眺(其二)

明·李贽

凭高一洒衣,望远此何时。

正是中元节,兼听游女悲。

杯干旋可酌,曲罢更题诗。

愿将北流水,弹与钟子期。

这首中元节诗歌的内容颇为特别,它书写的是诗人在中元节干栏听曲的经历,表达了渴望知音的强烈愿望与内心孤寂。联系李贽的思想个性与人生经历,意味悠长。

戴生在吾语感秋思归诗

以慰留之二首(其一)

明·何景明

到日中元节,淹留岁渐微。

而翁在异县,知汝苦思归。

旅馆空弹铗,秋风未授衣。

敝床还可宿,暂住莫相违。

诗人写道,中元节到了,岁月流逝,渐近微凉。自己却在异乡,能够感知亲人的思念之苦。我独自在旅馆里弹铗唱歌,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思想。唉,一切都将就了吧,不要辜负了彼此的期望!

中元见月

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这是一首别样的抒写中元节的诗歌。因为闰月,这年的中元节与中秋节在同一天(这是诗人的理解,从科学讲,这两个节是不可能在同一天的)。而这一天,月亮高悬,月光朗朗,诗人即使坐在楼上也可以赏月,享受节日的美好与温馨。

中元日斋中作

明·朱日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诗人说,中元节这天,他独自在简陋斋中度过。一切都在瞬息变化之中,曾经的辋川成了寺庙,世事时时都在改变。窗外已是一派寂寂冥暗的秋天,即使今天我也在为生计而四处飘零。但愿某一天,能够淡出红尘,沉溺禅理,忘却人世功名利禄。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诗歌首先交代了节日的气候时令,又适逢中元节这一天,诗人路过一个叫长寿庵的地方,于是,不自觉地想到已逝的亲人;想到尚在的亲人,祈福长寿安康;想到自己奔波在外,不能在家孝敬父母而泪满衣襟。

盂兰盆道场即事

明·王彦泓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诗人说,自己的亲人“两月三丧”,痛哭已无法表达他的心情。眼前的人们穿着白衣参加亡灵超度法事。蜡烛摇曳经幡飘飞中,仿佛看见一座座旧影新坟,但即使相见也许未必相识啊!联系诗人所处社会时代,恐怕另有寄寓。

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

清·纳兰性德

酒醒池塘耿不眠,帐纹漠漠隔轻烟。

溪风到竹初疑雨,秋月如弓渐满弦。

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河长亘添衣天。

哀蛩饯晓浑多事,也似严更古驿边。

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前一夕即七月十四日。诗人说中元节前夕,酒醒难眠,心事萦怀。窗外,秋风习习,秋雨初歇。夜空中,秋月似弓,高悬天空。好像自己又随从皇上巡视边防古驿,听见号角声声。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佛、道两家对中元节都很重视,再加上民间的所谓祭祀亡魂的鬼节,使得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道场安慰幽魂,佛家盂兰普渡,民间挂红驱鬼,祭品丰盛让亡魂享用。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诗歌形象描绘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夜里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小孩子手提荷灯,灯光点点。同时写出了中元节的气候:秋月朗朗,高悬九霄,凉生霜气,一派清肃。

满庭芳·中元节途次蒙阴追悼亡女

清·陈维崧

庾氏苟娘,左家娇女,慰情谁道非男。铭椒颂菊,略涉也粗谙。每岁因爷作客,恒归伴、阿母香奁。天涯信,灯花蟢子,频向紫姑占。

江淹。何限恨,半生婚嫁,怨极愁添。只今朝五岳,敢诩幽探。惆怅中元令节,家山事、梵呗庄严。蒙阴畔,两行红泪,寄不到江南。

这是一首中元节悼怀女儿的词作。词人描写了女儿年轻美丽的青春岁月,以及对父母的爱与慰藉,和女儿在节日占卜祈福的细节回忆。遗憾自己常年奔波在外,对女儿成长关怀不够。抒写了词人对女儿早逝的幽伤与悲痛,以及人天两隔无法寄托哀思的无奈。

END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宜宾学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