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四‖周述华
乐之斋随笔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四
周述华
上一节,解析了第一章第一句。今天接着解析第二句。
《帛书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河上公本》:“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河上公本》把第一个“万物”改成了“天地”,把两个“也”字删掉了。这句的改动看似不大,然而对其解译却脱离了原文的本义。
下面,看看古今前人是如何解译的:
一、《河上公本》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有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解析:
河上公“无名者谓道”,把“无名者”解译为“道”了。既然解译为“道”,接着又说“道无形,故不可名也”,这不前后自相矛盾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
“道”虽然“无形”,但老子依据其特征特性,为其命了名。因此,河上公解译“道无形,故不可命名也”是不能成立的。
“无形”,只是“道”的特征之一,如果把“无形”的特征,说成是“故不可名也”,这就违背了老子对“道”的命名。
“无名”,指的是万物在没有被人类命名前,都处于“无名”的状态。虽没有名称,但早已存在,只是人类还没有接触它,或接触了还没有认识它、了解它,所以就没有命名,还都处于“无名”的状态。
人类把这种无名状态的万物,称为原始状态。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也”的本义。
因此,“无名”并非指的是“道”无名,而是没有名称的事物,也不是由于“道无形”而“不可命名也”,因为老子已对无形的“道”命了名。
《河上公本》把“有名”解译为天地,这也不符合“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有名”,指的是已被人类命名了的万物。
“万物之母也”,指的是当人类对某种事物命名后,这种事物与其名称,就成了与这种事物相关的万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如,人类把高高凸起于地面的土石命名为山,于是就有了山峰、山顶、山谷、山涧等一系列与山相关的事物及名称,山与其名称,就是这一系列事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因此,《河上公本》的改动,不但脱离了《帛书》的原文,而且对改动句子的解译也脱离了《帛书》原文的本义。这对后世学者产生重要的误导达两千余年。
二、《王弼本》
“无名,天地之始”: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在为万物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解析:
王弼把“无名”解译为万物‘未形’之时的‘无名’,不符合《帛书老子》“无名”的本义。把万物出现之前的“无”,解译为“万物之始”,同样不符合《帛书》“无名,万物之始也”的本义。
王弼把“有名”解释为“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这样的解译,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有形”“有名”之时,就成了万物之母。
三、任继愈先生《老子绎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解析:
任继愈先生的断句就是错的,错误断句,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任继愈先生的解译,很明显也是受了《河上公本》《王弼本》的影响,没有把“无名”“有名”理解到位。
四、网上百度文库
“无名,天地之始”: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它在天地创始之前;
“有名,万物之母”: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
解析:
这样的解译,与《河上公本》《王弼本》的解译,几乎是同出一辙。
把“无名”解译为“可以说它是无”,这不符合事实。
宇宙万物,在人类对其命名前,早已存在,只是处于“无名”的状态。因此,不能把“无名”说成“可以说它是无”,这样的解译,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把“有名,万物之母”解译为“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这样的解译,同样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有名”就成了万物的母亲。
五、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
“无名,天地之始”: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
解析:
南怀瑾先生的解译,把“没有名称”,解译为“是天地形成的本源”。这不符合老子“道”是“万物之宗”“可以为天地母”的论断。
因为老子已把万物形成的本源命名为“道”了,怎么能把“没有名称”说成是“天地形成的本源”呢?这不符合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的论述。因此,这样的解译,不符合“无名,万物之始也”的本义。
把“有名,万物之母”,解译为“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能把“区别万物的基础”解译为是“万物之母”吗?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因此,这样的解译不符合《帛书》“无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以上这五种解译,基本上代表了古今前人学者对伪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解译。所有的解译都不符合《帛书》“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下面,解译《帛书老子》的原文:
“无名,万物之始也”:没有名称的万物,都是处于原始的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了名称的事物,这个事物与其名称,就成了与该事物相关的以及派生出来的万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解析:
“无名”,指的是还没有被人类命名的万物。
这些没有名称的万物,都是处于原始的状态。原始状态的事物,属于原始期,或曰史前期。故曰“无名,万物之始也”。
世上的万物,都是由人类给予命名的。在人类尚未给予命名的事物,并不能说他不存在,只能说明人类还没有发现它,或者是发现了还没有清楚地了解它、认识它,所以没有给予命名。
比如,浩瀚的繁星,人类虽发现了,但看到的只是无数个小小的亮点,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它、认识它。因此,它们还都处于未被命名的原始状态。
“有名”,指的是已被命名了的事物。
当人类对某种事物命名时,如果这种事物对已被命名了的事物有从属关系,那么已被命名了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名称来源的母本。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人类对事物的命名,是人类对其有了清楚的了解后进行的。而被命名的事物,也就脱离了它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与人类接触、交往的历史了。而这个被命名的事物及名称,也就成了与其相关的、派生出来的事物与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例如,当人类对无色、无味、无毒、透明、流动的、寒冷时变成固态、加热沸腾时迅速变成气态的、可食用的物质命名为水时,水,从此就从原始状态,进入了与人类交往的历史了。而水及其名称,也就成了与水相关的以及派生出来的万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如,淡水、咸水、雨水、露水,江、河、湖、海,池、潭、沟、溪,水平仪、水电站,水煎包、水蒸气等等,不可胜数。
又如,人类将挺拔高大、主干坚实的植物命名为树时,树与其名称,就成了与树相关的万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诸如,树林、森林,针叶树、阔叶树,松树、桃树,树干、树枝,树典范、树灯塔等等,这些名称来源的母本就是“树”。
如果把代表树的枝叶“寸”去掉,再把代表树结的果实“豆”去掉,就成了木。木及其名称,就成了与木相关的事物及其名称来源的母本了。
诸如,木板、木桩,木柜、木床,桌、椅、楼、桥等等。
人类对世上万物的命名,皆是以此类推。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
人类对某一种类事物的首次命名,这种事物及其名称就成了与其相关的万物及其名称命名来源的母本了。体现了人类对事物命名的系统性、严谨性、科学性,体现了命名的规律性。
这就是《帛书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本义,体现了老子观察认识事物的精准与透彻,体现了老子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河上公本》把“万物之始也”的“万物”改成了“天地”,又把两个“也”字删掉了,从而改变了《帛书老子》的原文,并导致对篡改处的解译脱离了《帛书老子》原文的本义,继而影响了后人对《道德经》的正确解译,使《道德经》进入了玄学的藩篱。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是对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进一步论述,阐述了人类对万物命名的规律性。
天地万物,只有人类具有高智能的思维,只有人类的思维,才能对世上万物进行观察认识。当观察认识清楚某一事物后,才能对其进行表述与命名。
人类对万物的表述与命名,都是建立在对其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基础之上进行的。万物只有被人类命了名,才脱离了它的原始状态,进入与人类交往的历史。
这就是《帛书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原文的本义。理解了原文的本义,对伪版语句的解译所引起的玄学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接着解析第一章最后两句,欢迎大家分享与关注。
2023年4月20日于北京乐之斋
作者简介
周述华,1944年生,天津市蓟州区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书法家。中央警卫局原保健处主任药师、药房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卫生技术职称高评委委员。1964年参军,1966年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医药保健工作,历时40年,系中南海资深药剂学保健专家。两次荣立三等功。2006年退休。工作之余,酷爱书画与国学,著有《书魂》与《周恩来书法艺术探微》两部书法哲学论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述华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