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昭化善行龙桥‖任国富

作者:任国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5 09:06:10 浏览次数: 【字体:

昭化善行龙桥

任国富

磨滩镇地处广元市昭化区东南部,属大巴山系,境内沟漕纵横,邱峦如聚,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每逢雨季,山溪易涨易落,行人过沟跨涧甚是困难。隔山容易隔水难,士民很是苦恼。至晚清,当地经济相对振作,富裕殷实人家日渐增多,耕读传家,行善积德成为风尚。光绪年间,当地民众或众筹或募化或捐赠,在长滩河、上场河、长滩河、硐子河相继建修石桥以济往来。由于每座桥之桥墩上设置石雕龙,是为龙桥。

龙桥是磨滩一道靓丽的风景。磨滩镇有五座龙桥,分别是大龙桥、双龙桥、飞龙桥、断龙桥、卧龙桥。 

079e3808de694f92872607784078fb13.png

磨滩子老街集贸市场旁的长滩河上,坐落着一座龙桥,三墩四孔,平桥,石板跨连,呈东南—西北走向。龙桥结实雄伟,是诸龙桥中桥身最长最大的,故称“大龙桥”,又叫“磨滩子桥”。桥长18.5米,宽1.97米,高3.85米,每孔跨度4.6米。桥面由8张5米长、0.5至1米宽、0.4米厚的青石板紧密拼接而成。居中桥墩上坐落一尊雕龙,龙头高l.93米,龙尾高1.82米,龙身隐于桥板之下,化实为虚。龙头及龙尾底座皆与桥墩榫卯相嵌接,弥合无间。龙头向上高昂,须眼毕张,逼真传神,向着小河上游。龙尾向内作卷曲状,披满鳞纹,朝着小河下游。龙嘴原衔宝珠,遗憾的是龙头下颌于“文革”时被人敲掉,龙嘴里所衔石珠也不知去向。

在桥墩上设置敦实厚重的石雕龙,看上去桥板如同龙背着的一般,给人无穷想象,匠心造化妙不可言。雕龙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使桥体更为美观,还可充当护栏,增强行人过桥的安全感;同时,又有龙神治水的吉祥寓意。

由于雕龙体量大,在洪水暴涨之时可以增加砥定力量,使桥体不致受到洪水的毁损,一举多得。洪水漫涨淹没桥身,而龙头龙尾依然显露,水流而龙行,水落而龙止,看上去简直就是游龙戏水,泽国沉浮,妙不可测,蔚为壮观。惜其此桥建修人员及年月难知其详。 

6fdc414bb0924041b8bbd44cb4477970.png

过大龙桥,略略拐湾,到了上场河,这里坐落着又一座龙桥,是谓双龙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长11.65米,宽2.13米,高3.32米,两墩三孔,每孔跨度3.15米。居中两个桥墩上,分别嵌坐一尊石雕龙,龙头迎水,龙尾送水。龙头高1.42米,龙尾高1.18米,龙身长3.32米。因有两条龙,故名“双龙桥”。该桥保存完好,两端铺置两块石板,中间铺三块。历经百年,龙体安然无恙,矫首雄视,鳍举鳞张,齿牙毕呈,衔珠怒目,粗犷中不舍细腻,虽蒙尘生苔而不减雄壮威武之态。桥头有《双龙桥》碑记,该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九年三月,为本境乡贤雷万春夫妇行善施建,可谓善莫大焉。其碑记虽有剥蚀,但基本可见始末。现将碑记整理如后:

本境雷君大号万春,父尚斋,家累千金,生平志寡欲清,四知明,你我一,计乾坤。北非不思其为人也。其好善也有诚,故尝涉高过涧,[触]目忧心,思欲修桥利济,不惧孤掌难鸣,[其妻]北张君,囊[曩]有卓行,夫唱妇和,黾勉同心,亦不失显,亦不募化分文。工程浩大,独立任承,壬午年冬动工,癸未春告成。食糴十余石,用费百余金。阴功为重,银钱为轻,真一乡之善士,一才之仁人,慕其芳型,闻其风声,能使当[事]人等啟其好善之心。无何索序于余,余又不善于文,亦惟识[见]且广,但得万古留名。善士雷鸠夫,匠师李均。

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李春月谷旦 

碑记翔实。叙赞结合,建造始末,前后梗概悉明。赞施主诚心为善,夫唱妇和,黾勉同心,修桥利济,食粮十石,费金百余,见其宅心仁厚乐于行善之品格。

沿磨滩河上行至赵家湾为硐子河,其上横驾龙桥一座,旁有碑记“飞龙桥”。飞龙桥南北走向,桥长9.24米,两孔一墩,高4.32米,每孔跨度4.62米,龙头高1.83米,龙尾高1.52米,龙身长4.33米。龙头为镂空雕刻,高昂向上,龇牙咧齿,怒眼圆瞪,衔珠舌腭之间,仰谷长啸,意浓态真,真力弥漫,声息如闻。龙尾向下卷曲中成一孔,其上硬鳍卓立,给人强健硬硕之感。石龙圆浑,雕琢细腻,钱型流美,转接自然,富有动感。桥头竖立功德碑,碑文记载,此桥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首善倡议,众人募集,积少成多,共成功德。其《飞龙桥碑序》云: 

磨滩子旧名龙门场,西北五里许有洞子河。每逢夏秋雨集,山水暴涨,沟浍皆盈。乡人赶场者患有病涉之苦。爰乃邀集好善诸君得有募化,修造石桥。不足之赀,首善又自捐出。今桥功告成,勒石以志捐施姓名。因此桥地接龙门场,遂名其桥曰飞龙桥云。

29f4a8f50c9045d8b2746bafbf527a46.png

又曰:小小徒桥三月成,桥平还要一心平。此回修造施经费,以后代培更谒诚。世上挣钱世上使,自家积善自家行。我心过得人过得,义浆仁粟布饥茕。 

碑记言简意赅,修造始末甚为明了。乡民热心公益,义浆仁粟,同襄福祉。并以诗的形式劝诫乡民看淡钱财,积善行德,只问内心,也期望来者珍惜劳动,注重对桥加以维护与培修。引导教化,来者可期,为劝更多的人向善行善,在碑记的空白处还刻有劝善诗二首: 

其一,莫言善小而不为,小善为成天自知。凑少成多皆□□,建修[石]桥趁闲时。请君募化须施心,即是前程地□□。证得阴功一次果,有钱正好培根基。

其二,称美善人,勉励后人。善人既行善,尤望其多行善。后人未行善,尤望其早行善。 

自古以来,乡民就把修桥补路作为行善的具体内容付诸实践。诗劝导人们讲求天地良心,无愧自我,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在意他人知晓,要坚守住内心行善的价值选择。

在那个草长莺飞的三月天,硐子河边开采石材的身影与劳动的号子定格了一场龙飞的向往。碑记密密麻麻的姓名已大多不能辨识,渐渐隐没于时光深处,这并不重要。只要桥仍然屹立在溪涧之上方便着继往开来的行人,当年所出之财力就是值得的。青山不老,大善无形。岁月淹没不了诸种善行夺目的光芒,反而日久弥新,感召着更多后来者迈出积善累仁的铿锵脚步。碑记为本邑廪生罗汉湘撰,赵兴垚敬书。时维“光绪十四年戊午季春”。

碑版两侧石枋柱内侧刻若干姓名,外是一副对联:雁齿既成民歌利涉,龙门在望士喜先登。雁齿,指桥头的台阶如同大雁和牙齿一般整齐有序。利涉,顺利渡河。《易·需》:“贞吉,利涉大川。”上联是说桥阶已经修成而众民同歌顺利过河。龙门,下游不远处即是磨滩子,名龙门场。会试中式,致身荣显为“登龙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解褐多拜清紧,十数年间,拟迹庙堂。”一语双关,取义精妙。下联是说龙门已可看见,期冀士子早些登科及第。对联对仗工整,文辞典雅,契情合景,一语双关,透出文风之甚。

碑记书写用楷体,用笔疏放,规行矩步,结体谨严,运转自然流美,亦见笔下功夫之深厚。

顺着磨滩场镇小河,向下游走不到5公里,是磨滩镇龙桥村,现为金堂村。此地绿水青山,夹岸高峻。溪流琤琮,潄石滚雪。溪流之上尚残存着半截龙桥,残躯弃置,衰迈孤独。此桥以河中心的一块磐石为桥墩,略加以石条为支垫。墩上之雕龙仍在,多已破损,较为简易,面目模糊,气质秀美。原为一墩两孔,跨度12米。1981年夏天,洪水暴发,冲垮石桥右侧石板,横填沟涧,益见沧桑。因为桥体仅留一半,人称断龙桥。其实是桥断龙未断。当初桥名为何,时光绵暧,未见碑记亦无传闻,付之阙如。

6e0b27d5ce634486a96d010a124b7281.png

龙桥与磨滩子有不解之缘。在中华院前建一墩两孔之石桥,名为“卧龙桥”。原由四块厚重的石板接逗而成,现前后各垮塌一板,亦为残桥,覆于茂密荆棘之下。墩高约2米,原有栏杆,现仅存榫孔。该桥所建位于山梁,下不凌沟涧,当有意为之,可能当时桥下有人造水池,既为寺院景观,亦寓特殊意义。寺院前堂西侧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玖月所立卧龙桥碑记,惜其文字被铲所剩寥寥。有“盖闻孟子有二义,病道之所重,忧桥梁之误,以利行人,庶几培地”经辩认,分别有“保宁府广元县正堂,广元县儒学正堂,广元县督厅”等字样,蛛丝马迹,隐约透出了石桥非同寻常的从前。此次重修,倡导参与者为官方,可谓慎重。  

磨滩子地势北高南低,周围有五条山岭会聚于此,中间低洼形成了一沟槽,人称“五马奔槽”。水随山来,风水学称五龙戏水。经上场河、洞子河、下场河等出口至场上,故称“龙门场”。四周沟深槽狭,山逼水曲。每遇山水暴涨则会洪水漫溢,沟平槽满,流通滞阻,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乡民深受其苦。龙门场位于三县交界处,历代以来均为乡民赶场集市。每逢夏秋山雨满涨,水阻山分,可望不可即,乡民为之计无所出。治水保行,乃成为龙门场的头等大事。

相传,乡民曾在磨滩河上建过多座石桥,但枯水季节刚修好,一到雨季就被洪水冲毀,功亏一篑,毁于一旦。修了毁,毁了修,恶性循环如同魔咒,一直延续了好多年。至大清光绪年间,当地乡绅请得一位道法高深的风水大师来想办法。大师讲,此是山妖水怪修炼成精,要从河里下嘉陵江入大海,所到之处电闪雷呜,河水猛涨,兴风作浪,两岸农田房舍,河中石桥都不能避免被水冲毁。制服这些“水怪”必须请“五龙” 前来助威镇守。于此,乡民大兴义举,通过自主捐施、首善募化、众人筹集等方式先后建起了五座龙桥。

31244e7f1d764545b62230caa7adaf8d.png

磨滩龙桥承载了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是建造技艺精湛。所有龙桥都是平板石桥,中立石质桥墩,桥墩由石块整齐码砌而成。墩上石龙采用榫孔嵌入,弥合牢固,体现了民间高超的营造技艺。

二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所有石桥利用青石板岩资源就地开采,减少运输成本。在桥板头上还留有拉运石板的小圆孔。桥墩上留有安装桥板支撑横木的方孔槽,建造之时煞费苦心。

三是科学合理。桥体厚重结实,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承重量大,可以保障人畜等通行无虞。能够经受住洪流冲击,特大洪水还可从桥板上漫溢翻越。

四是桥体形态美观。石桥是乡村的景观。所有石桥的石板、桥墩、栏杆、雕龙、桥头保坎等样式基本相同,可谓一桥既成,他桥如法炮制。随形取势,大小适配,巧妙结合。石材琢磨方正,砌码规整,雕龙首尾方向一致,美观质朴。若遇洪水漫桥,雕龙首尾可见,胜如游龙。雕琢精美,粗中有细,造型夸张,尤其是龙含宝珠、鳍须喷张等镂空技法,丝丝入扣,体现了工师不可低估的匠心。

五是善行引领自行筹资。建龙桥充分发挥了民间自治、共办公益的力量。有独立捐施、首善募化、众人共筹等方式。五座龙桥工程浩大,其钱、粮、工费均由乡民自行承担,政府并未投入。晚清磨滩乡村治理状态良好,并涌现出独立捐桥的义举,向善行善内化为乡民自觉的价值认可与追求。农耕经济提振,乡民生活相对稳定,也是有利募资的条件。

六是以龙为饰寓意祥瑞。众多石桥都选择雕龙用为桥墩之装饰,折射出人们对“龙”的崇拜与信仰。古人将龙谓之四灵之一,具有祥瑞、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磨滩在桥上施加雕龙正是此种传统观念的外化。工匠雕琢石龙时都采用了“龙衔宝珠”的范式,寓含了献瑞吉祥的民俗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任国富

供稿:广元市昭化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