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寒露的露‖罗学娅
寒露的露
罗学娅
寒露的露是凉爽的、冷峻的、寒凝的。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那天,斗指西,处戊位。太阳达黄经195度,多在农历的八月末九月初,国历9月8日左右。是秋分,把白露和寒露分隔在它的两端。前面的白露,温润剔透,担当炎热向凉爽过度的使者。寒露的露则是冷峻凝重,寒气四溢,引着秋风由凉爽走向寒冷,直指严冬。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在这一节气的三候中,露的温度和形态都不尽相同。
寒露一候的露珠,是凉爽的,它带着尚未褪尽的热气,烘托着秋高气爽。北方的鸿雁,大举南迁,先至为主,后来为宾,在温暖露珠上分宾主栖息。
40年前的我,没见过这幅壮锦,只在课本上读过:“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一字,一会排成个人字。” 因为我生在四川东南缘的丘陵地域,历来为水所困。至到上世纪70年代初,家乡人民举洪荒之力,历时 8年,完成了堪称隆昌“红旗渠”的庞大水利工程--“沱灌”(沱江水轮泵提灌工程)的主体工程。百里之外的沱江水,翻山越岭来到了隆昌,囤入依低洼山谷而建的蓄水库,得一美名--古宇湖。有了绿水,山就青了,这里,逐渐成了候鸟乐园,10万只候鸟,踩着寒露一候的露珠,嬉戏玩耍,与络绎不绝的游人和谐友善,俨然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这是寒露二候的露。飞虫小鸟抗御不住这个冷,都不见了。古人却在海边看见:海水退去,留下黄褐色如鸟儿一般蛤蚌,故曰:“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他们确信:即便是飞虫小鸟,在时节的交替轮回中,生命也没有凋谢,只是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多么丰富的哲思。可惜离大海太远,没能在冷飕飕的寒露二侯去海边看蛤,但却记得外婆教的一句谚语:“九月九,蚊子死一斗。”我们家住在半山腰,蚊子特多,都说它的繁殖能力极强,但它的卵,产在浅薄的水面,寒露二侯的露,把它们冷死了。
“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唱的是寒露三候露。此时露已寒,将为霜。它已不是露珠了,而是寒冷的露水,很快就会凝聚成冰霜。我非常熟悉这寒冷的露水,那时节,秋风扫落叶,“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一到星期天,外婆就早早叫上我,上山采摘菊花。外婆说:“沾满寒露的菊花骨朵,泡茶最好。”深秋萧瑟的故乡山野,开满了黄灿灿的野菊花。踩着寒气逼人的露水采摘,不一会儿,裤脚打湿了,手冷红了,但背篼里的菊花却多了起来。能干的外婆把它们制成了茶,每天泡一杯,给上了一天课的近视眼妈妈喝,说是:清热明目。
我喜欢寒露的露,喜欢寒露三侯不同温度的露,无论它们是露珠还是露水,无论它们是温润还是寒冷,我都会跟着它们一步步走进萧萧深秋。自此,秋明空旷,天寒夜长,秋残如血的季节就到了,四季的终点也就近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学娅(泸州市作家协会、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