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重阳特辑】漫说重阳‖朱涛

作者:朱 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04 11:31:19 浏览次数: 【字体:

漫说重阳

朱 涛

秋残露寒,百卉凋零。这样的日子,如果去近郊大自然走走,就会不经意地发现,红枫已披上浓艳的礼装,银杏正脱去枯黄的外套。林中石径,则是铺满了厚厚青苔。这要在江南,早该是菊黄蟹肥季节,稻熟蛙鸣,深秋的况韵,已是浓得无法化开。

重阳乃“九九”双阳之谓。一元肇始,九九归真,故又称“重九”,被古人看作是吉祥的日子。其传统习俗当来自先秦,系农耕社会的时代产物。到了唐代,象征极致的“九九”重阳,更是被定为官方节庆,并延续到今天。至于民间,亦有不少关于重阳由来的说法,如始于东汉的“登高避祸”,及源自“商星秋隐”的礼仪。而这些传说,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重阳的文化内涵。

严格说来,重九正处三秋之际最美的时光。“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故到了这天,古之民间,便免不了要登高祈福:或游山赏菊,或把盏尽欢。“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古人,似乎比今人更懂生活,仅从现存的诗文来看,关于重阳登高的句子,即不胜枚举。

这一习俗,到后来发展成颇有情趣的踏秋。在天高云淡的季节里,去追寻深秋正浓的诗意。秋天长的是人的精神,故每到重阳,家家户户便走向城郊,借踏秋之机舒展筋骨。“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重阳之日,正是魏紫姚黄时节。故登高望远,自然免不了以菊助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脍炙人口的佳篇,不知是否作于重九。但陶潜山隐林泉之际,曾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显然就靖节先生来说,传统民俗当了然于胸。

重九在望,古人常常插菊其首,此即“汎萸簪菊”的时风。重阳簪菊者不仅有女性,须眉男子也同样将秋菊戴在发端。“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放翁诗中,便描绘过男性簪菊的情形。

汎萸遗风也同样如此。汎萸即“泛萸”,指佩戴插有茱萸的布袋。为山中野生之物的茱萸,既可入药,又能酿酒,坊间常用其祭祀、避邪。“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王维描写的场景可见,汎萸和簪菊就习俗而论,实乃同等重要的细节。

重阳旧俗,饮食文化当然是重头。“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此类重阳席,魏文帝曹丕就曾办过。席面之上,菊花酒当是免不了的。此酒工艺并不复杂,除甘菊之外,加泡枸杞、当归、熟地等药材即可。不过,古之菊花酒,需在头年的重阳那天,取初绽花瓣,以老酒陈酿在来岁开坛。

“糕”“高”谐音,故重阳花糕也不可少。其形若塔,共有九层,以喻来岁步步高升。各层当中,夹蜜饯、干果。另取“重九”的吉祥之意,用“双羊”造型。《西京杂记》中,就载有汉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文献材料。所谓“蓬饵”,即今人所说的重阳糕前身,乃黍米和糯米蒸出的米糕。

重九之宴本求寿之俗,其后,则多以孝道为主旨,发展到今天,则渐变为一种敬老风尚,成为国人传统美德。

重阳文化中,最值一提的,还是历代墨客的佳构。重九之际,毕竟到了秋光渐行渐远的季节。哀蝉不鸣,过鸿无痕。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故咏重阳的作品中,大都以望乡、怀人、悲秋等为主。“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写于江南,也正是深秋怀人时令。菊花在窗外开得极美,但东篱把酒的黄昏下,一代才女却黯然自伤。其作,全篇景语,又处处含情。寥寥数句,思君之切即跃然笔端。

古老的节庆催开了诗花,历代佳篇又滋润着重阳,让传统民俗,潜移默化地走进深秋,也回归我们梦之家园。今日重阳,推窗视之,上弦之月正挂中天。在此清空秋凉季节,或焚香夜读,或唤二三友,痛饮酒而大吃螃蟹,不亦快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 涛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