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章 ‖ 国与家断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作为一位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的人,对于“文革”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文革”的情形究竟是什么样?除了在出版物和影像资料可见,便是从众多亲历者那里知悉。这其中,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我的祖母和父亲。
“文革”十年内乱,不但影响到国家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尤其是千百万个家庭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和家是难分的,国强则民强,国泰则民安,国运关乎家运。在这一点上,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触颇深的是,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文革”前和“文革”后是个分水岭。尤其体现在上学、招工招干、当兵等方面。1966年之前,家族近亲中有多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1966年,我的伯父以优异成绩于西安高中毕业,本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深造,我的父亲也能升入更好的高中继续深造。前途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光明,但由北京串联回来,看到家里受到冲击,满怀激情和希望的他们眼前一片茫然。
家庭受到冲击的原因,主要是曾祖父是商人,叔曾祖是清末武举。其次就是祖父民国时期曾在古镇上担任过商会会长一职,开过“复兴德”商号。还有就是曾祖母出身富家,祖母是当地开油坊的大族刘氏家族之女。总之,造反派理由很多,说这些出身不好的人都有历史问题。祖父当会长,当时有几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要“德”高,二是要有威望,三是能为商家解决困难。可见当年,并不是你有钱就能当会长,只有具备德行、能力和声望,才有资格担当会长一职。
1966年11月,方德福(左)方德厚(右)兄弟北京天安门留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家乡镐京这个地方,史载“文王作丰,武王建镐”,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也是西安地区最早建都的地方。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50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家乡是《诗经》主要诞生地之一。《诗经》共305篇,在《诗经·雅》这一部分,有101篇采自于丰镐两京,占90%以上,在《颂》这一部分,有31篇也产生在这片土地上,占80%以上。在这里,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探索将民族的审美理念、道德标准、实践标尺三者合一。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真善美,能感知诗礼乐。这里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做人注重先修德,经商守仁义、持公道、讲信誉。因此,曾祖父、祖父为家里的商号取名为“复兴德”号,意在“德广则事兴”。号名仅此还不够,我父亲叔辈兄弟共9人,每个人的字辈排序都有一个“德”字,名字最后一字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精神。如伯父名中的“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功、德兴、德厚”,我父亲名“德福”。作为一家普通商号,起名都这样考究,可见曾祖父和祖父的用意深远。
在那个讲家庭成份的年代,因为父辈出身的原因,家庭受到冲击,家族中一批品学兼优的人,招工招干没机会,工农兵大学不推荐,当兵不允许,村里最脏最重最累的活都是你干。1966年,父亲初中毕业回村时正好16岁。为了挣工分,每天和工友背着干馍片,用加长的架子车(关中地区农村拉东西的一种车子,中间有轿箱,前面是约两米的长臂,方言称辕)把几千斤重的土特产送到20多里外的西安西郊三民村火车货运站,每天往返几次,风雨无阻。村里掏大粪的活,一般都是成份不好的人干。就这样,家庭中一批想上学的人只能留在农村,命运也从此改写。
“文革”虽远去,但留在心里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1976年拨乱反正后,家乡每年的社火和其他民俗活动也开展起来,每到春节和元宵节,街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我和弟弟时常想和父亲一起去看热闹,但他从来不爱热闹,也不参与进去。直到我们兄弟俩长大成人后,父亲才讲明了不喜欢热闹的原由:“文革”十年内乱及多次“运动”,因成份问题,家里人被人歧视和下眼观,连做人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他的内心是凄苦的,什么事都不能随便说。祖父被游街和批斗,他和哥哥害怕,躲在窗户里往街上看,清楚地看到了揪斗和殴打祖父的人。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对他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因此,他不爱热闹,也不喜欢参与热闹的事情。当时,他作为一名涉世甚浅的少年,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文革”,他不知原因,不知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不知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
“文革”十年内乱,没能上大学,是父辈那一代人一生的憾事。经历了艰难困苦后,良好的家风没有变,做人的品行没有变,家族经商的传统没有变。相反,困境却使毅力更强,勇气更足,能力也得到提升。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公社合作化解散了。父亲靠努力自学,当上了记账员、会计、小队长、大队长。在大队长任上,我们家里是调解村里各种纠纷、处理各种矛盾的地方。夫妻打架闹离婚,宅基地纠纷,家庭困难寻解决等问题不断。在我印象中,父亲事无大小,只要来家里,都笑脸相迎,并认真耐心地处理和解决。对曾经揪斗和殴打过祖父的人,或整过我们家的人,他从不计前嫌,还是尽力去帮助和解决问题。父亲处理最多的事情就是夫妻打架闹离婚和其他各种矛盾纠纷,这当中钉子户也不少。他的处理方式很得法。例如,两口子打架,父亲先不问缘由,让座倒水,先聊一会别的事情,待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先把男方借故支开,让女方讲情况,讲完后再让我把男方叫进来讲情况。完后,分析一番,然后说:你们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划不来(方言不值之意),然后讲一番道理,说一番好话,一般对男方语气重一点,让他当黑脸,向女方赔个不是,并常叮嘱:两口子嘛,“夫妻没有隔夜仇”,互相多理解多忍让,回去好好过日子。听着听着夫妻之间气就消了,言归于好后,母亲擀的燃面就端来了,吃了顺心地就回家了。打架之人,一般顾不上做饭,既使做了也吃不下去,因为气难消。这是父亲的判断和经验之谈,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常向父辈人请教,向村里能人请教,平日观察和学习村里能人是怎么处理事情的。这也是父亲对我的经验之谈。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双方都在气头中,会冲动,暂无理智。父亲总是不急于去评公道,先是把双方“晾”一会,也就是“冷处理”法,等他们情绪稳定后才说事。总之,处理问题既要灵活,还不能失公道。这是他的原则。父亲常说,当村长,就要多为村民办实事,不要落个骂名。要凭良心做事,还要做一个正直、公道和善良的人。不然,你村长这里都没公道可寻,你的威信就没有了,村民也就不认可你。
复兴德商号木刻板(图片由作者提供)
很难想象,父亲那一辈人经历了“文革”和历次运动,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但在村干部任上,却能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扶贫济困,不恃强凌弱。作为儿子,很难感知当时父亲的心境。现在看来,父亲深处艰难困苦之境,不容易,能坚强,有忍耐。没有上大学,在人生路上留下了缺憾,但他却把上大学的这个心愿寄托于儿孙辈,以完成他未了的心愿。为此,即使家庭再困难,自己再辛苦,也要尽全力支持孩子们读书。父亲深知国家现在富强太平了,“文革”十年内乱不会再有了,家里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一切都有盼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一位普通父亲的朴素情结。相信天下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情结、想法和做法。
“文革”十年内乱的结束,改革春风的到来,父亲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再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这可能是他最朴素最简单最真挚的感知和认识。
今天,改革开放已40周年。我从记事起到现在,算是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只有国家的富强和太平,每个家庭的生活才能舒适和安稳。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好下去!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方建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