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辉 ‖ 四川植树造林重点工程建设40年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年,四川曾实施一系列植树造林重点建设工程,为早日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8月,遵照国务院关于在长江流域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相关指示,四川率先启动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范围:长江干支流域79个县(市、区),占全省总县数的43.6%;建设任务分阶段进行,计划到2000年完成造林面积18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1%提高到27.97%;建设目标是经过若干建设工期“以建成一个林种布局比较合理,自然生态转向良性循环,水土保持功能明显,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长防林体系”。
据资料显示,四川长防林一期工程经过十余年建设到2000年,共计完成造林面积187.7万公顷。其中重点工程108.2万公顷,占完成总量57.7%;一般造林79.5万hm2,占完成总量42.3%;共计完成总投资90068.6万元。其中资金投入42452.6万元,占47.1%,投劳28050.7个,按规划确定的1985年不变价,折合资金47616.0万元。
2001年后,该工程全部纳入当地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范围。
1998年夏秋之际,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同年8月20日,四川率先颁布《关于禁止采伐天然林,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布告》。规定:从9月1日起,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和攀枝花、乐山、雅安三市所辖的95个县(市、区),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管护现存天然林1923.42万hm2,其中禁止经营性采伐400万hm2;从次年7月1日起,关闭林区木材交易市场。主管部门不再向各大工程区林场下达商品木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对已采伐的木材要在规定时间内运输销售完毕,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山收购和运输商品木材;各大林区以天然林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原则上要停止加工,只可利用抚育间伐木材生产木质产品,以避免国有资源浪费;林区28个重点采伐、水运、筑路企业和卧龙、唐家河2个自然保护区,共计204个企业单位实行转产护林,10万森工人员实行分流安置。《布告》的实施,对当时保护全省天然林资源,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卧龙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十多年保护和建设,这一工程取得巨大成就。据统计:2000—2014年的15年间,四川省累计天然林造林面积271.9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6.83万公顷,飞播造林175.12万公顷。另有封山育林1359.44万公顷,天然林管护29.27亿公顷,累计完成投资249.35亿元,超额完成国家每年下达的管护和建设任务。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时,四川就在盆地及周边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初见成效。1999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川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定:工程范围先在120个县(市、区)试点两年,占全省县数的2/3;工程任务为456.67万hm2的坡耕地(即指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其中在盆地及周边山区农业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牧区,实行退耕还草;工程期间实行“两补两减两稳定”政策(即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种苗费50元;减免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和“谁造谁有”),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工程试点完成后,推广到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634万多农户,直接涉及农村牧区人口2200万。
若尔盖县崇尔乡森林生态美如画(图片来自四川日报)
经十余年的建设,这一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00—2014年的15年间,全省累计实现退耕造林169.71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81.24万公顷,封山育林88.47万公顷,累计投资达493.68亿元。
该工程是为保护全省自然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而采取的建设工程。四川自然保护区始于1963年建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至2005年底,相继建成各类保护区117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53个、州级17个、县级30个。
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16年初,四川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6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0个、州县级保护区80个),涵盖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等多个类型,总面积达7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近15%,近90%在川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2016年3月,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川范围内实施四大森林城市群(即成都平原、川东北、川东南和攀西)建设工程,让森林进城和围城,服务于城市建设,实现生态宜居和绿色生活。同时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要以乡镇出入口为重要节点建设景观绿化林带,集镇周边推行不砍树、不填水,培植特色经果林。依托山水特色、乡村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集中打造一批生态绿道和园林城镇。
龙泉湖航拍图(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供图)
2017年3月28日,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式启动建设。它北起金堂县、南至天府新区、西靠龙泉区、东临简阳市,建成后面积1068公顷,相当于5个青城山。工程先期示范建设项目5个:三岔湖长岛国际文化旅游度假中心、青白江杏花村森林公园、金堂山森林公园、金堂油橄榄主题园和龙泉区生态移民植被恢复。预计到2020年,该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8%,将极大促进当地众多行业的快速发展。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经过60多年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长足发展,四川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一是四川植树造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大为提高。1989—2017年间,四川省总计完成造林面积1016.70万公顷。其中1990年为26.50公顷,2000年为48.91万公顷,2010年为37.84万公顷,2017年为54.6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1990年为19.17%,2000年提高到24.23%,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提升到34.8%,增长10个百分点;2017年又扩大到38.03%。30年间,四川造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
二是水土流失面积缩小和生态环境好转。据相关资料显示,与1999 年相比,2014年雅砻江末段的泥沙输出量减少62%,岷江五通桥水文站的泥沙输出量减少47%。2015年,全省生态资源(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农田林、草地和湿地植被在内)减少土壤流失1.26亿吨、涵养水源723.74亿吨、释放氧气1.43亿吨,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5.84亿吨;固定碳量0.68亿吨,累计碳储量达26.63亿吨。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四川生态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功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雅砻江(图片来源:四川观察)
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四川境内有高等植物近1万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67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苏铁、银杏、红豆杉、珙桐等18种,二级保护49种;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山鹧鸪、黑颈鹤等32种,二级保护113种。全川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67个、森林公园127个、湿地公园56个,近90%在川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图片来源:中国攀枝花网)
四是林业产业化得到快速提升。据统计:四川林业产业总产值1999年为45亿元;2010年达到1157亿元;2015年又上升为2664亿元;2016年,达到3060.2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十多年间,增长近70倍,足以证明这一时期四川林业产业化进程不仅得到快速提升,而且增强了林业系统自我积累、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上分析说明:经过60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近40年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四川已从森林植被、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初步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并为本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邓绍辉(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