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李美艳 ‖ 理发:从剃头挑子到美发厅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4期
说起理发,人们都不陌生,人生在世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男女老幼,都曾享受过理发员的服务,或在自己家里让家人给倒饬头发。但说起剃头匠这个称谓,有些青少年似乎就有点生疏了。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一种为人修理头发的古老职业,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男人们都离不开这门手艺人。虽然现在理发店或发廊林立,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而且技术愈来愈高超,理出的发型也就越多样化了。
剃头匠的开山祖师爷是谁?大江南北传说不一,坊间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种说法是罗祖。传说,一位皇帝让文武大臣轮流给他梳头,一位大臣刚打开发髻搭上梳子,皇帝便疼痛难忍,一气之下杀了大臣。一连3天,3位大臣被杀掉。第4天就轮到罗祖梳头了,罗祖夜里梦见一位道士告诉他,皇帝的头上长了个肉疙瘩,梳齿一刮就疼痛,若将头发分开梳就避免疼痛了。罗祖就按照道士教他的方法给皇帝梳头,皇帝龙颜大悦,从此剃头匠便拜罗祖为祖师爷了。
另一种说法则是吕洞宾。吕洞宾座下的柳仙下凡,柳仙到剃头店里去剃头。剃头匠随剃柳仙的头发随长,足足剃了一整天,总是剃不干净。吕洞宾知道了,变成凡人模样,他把斩黄龙的飞剑取出来,变成一把剃刀,就把柳仙的头发剃好了。柳仙知道是师傅,连忙现了原形,师徒两个化成一阵清风而去。剃头匠知道是神仙下凡,连忙焚香叩谢,从此就奉吕洞宾为祖师爷了。
剃头匠的称谓南北各异,有些地方俗称剃头匠为“招待”,南方一些地方喊走了调叫做“带带儿”,弄得剃头匠不好过多解释。剃头匠也有自豪的一面,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祖师爷敢在皇帝头上动刀子”。这句话不无道理,不管天下独尊的皇帝也好,乡野平民也罢,都怕刀架在头顶上,唯独不惧怕剃头匠在自己的头上动刀子。
古代把挑担走四方剃头的列为下九流,时常被人耻笑,可是人世间却离不开剃头这个行当。旧时街面上也有剃头铺,大多是固定雇主,也有过路的行人或客商。剃头铺里的师傅技艺精湛,大都带着小徒弟。有钱人家一般光顾剃头铺,有讲究的人家把剃头匠叫到家里剃头。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型独特,剃头匠可就有财发了。
清末成都街头的剃头师傅(图片来自新浪网)
有一句歇后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的是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情愿,另一方不愿意。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生活,寓意高于生活。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实际上是指串乡走四方的剃头匠,因为剃头匠用扁担挑两头温度不一的挑子。挑子的两头放置着剃头用具,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子,凳子抽屉里放着剃头刀、剪子、围布、镜子、肥皂之类物件,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底下三条腿,里面放着一小火炉,上面放着大沿铜盆,里面的水保持着适宜的温度,架子上搭钢刀刷布和手巾,这是热的一头。自己吃饭的物件放在凉的一头,食物放在热的一头。
剃头匠有招徕生意的专用“唤头”,这种“唤头”是用两根长一尺多的铁条制成,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微张开,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铁钉从两根铁条中间缝隙中插进去向上挑,发出嗡嗡的声音,让附近等待剃头的人知道剃头匠来了。还有的边走边吆喝“剪——头——来”,老主顾们听到吆喝声就出来剃头了。
民国时期剃头工具:唤头,外国推子,两把样式烫钳,刮刀(图片来自网络)
剃头匠讲究缘分,假若和某人没有缘分,剃出来的头与长相就不相匹配,自然这个剃头匠的生意也就惨淡了。这就要求剃头匠格外留心,他们视顾主的相貌设计发型,力求给顾主留下好印象,储存个长期顾主。
改革开放后人们不再蓄发,有些男人喜欢剃光头,这剃光头虽说不用刻意设计发型,但是剃起来并不简单。剃光头不但剃头刀锋利无豁口,还要求剃头匠心灵手巧,在头上要下硬功夫。要使剃头人没有疼痛感,从热水洗头开始到下刀剃完,都要把握火候,既不能留下发茬,又不能剃破头皮,就连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才行。
剃头匠要有很好记忆,他知道哪位老顾主的头该剃了,就主动到大门前吆喝。顾主出来后剃头匠寒暄一句,就铺下摊子忙活开了。剃头匠先将剃刀在刷布上反复蹭几下,尔后舀来热水冲头,等把头发泡软就开始剃头、刮脸、冲头。头上的活干完后,接着开始掏耳朵、面部抹油。也有的剃头匠为讨好顾主,拿出绝活,殷勤的给顾主按摩、捶背、捏肩,直到把顾主伺候滋润了为止。
顾主剃完头后掏出小钱,一般都知道剃头的价钱,当场付清,概不赊欠,都知道讨价和赊欠剃头钱不讲究。话说,一个剃头匠为了招揽生意,同意赊欠,但是他都给赊欠者记账。有一次,一个男子剃头后连上几次赊欠一并归还,剃头匠拿出账本,将欠账勾掉随口说“勾头一个”,那位顾客说我是人头咋成了狗头了呢,闹出了笑话。
剃头讲究的是手艺娴熟,人的模样各异,剃头匠必须精益求精。剃头匠面对的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老至耄耋人士,幼至满月童子,只要围布围上,便是顾主了。头型不管是沟背头,还是刀铲头,或是松皮头,再者凹凸头,都得笑脸接活。干起活来剪、推、剃、修、洗各道程序有条不紊,决不因尊而慌了手脚,因贫而大意糊弄。在剃头匠眼里顾主至上,讲究“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不因一时疏忽砸了饭碗。
剃头也有规矩。旧时要学剃头,须学徒3年,工夫都花在剃、掏、捏的练习揣摩上。剃头匠最精细的活在于剃须,剃须之前先用热毛巾敷面,待须孔张开,用胡刷蘸上肥皂沫抹在脸上。随后右手悬腕执刀,拇指按住刀面,食指、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小指顶住刀把,在刷刀布上顺逆蹭两下。剃头匠左手抚脸撑拨皮肤,剃刀在客人脸上扫荡着胡须,就连眼皮上的细细绒毛也不放过。若遇连腮胡者更为谨慎,剃刀就像割韭菜一样,标淮是客人剃完脸再摸不到半根须子茬。
街头理发(图片来自网络)
新时代,剃头匠的称谓改成了理发员或理发师,理发这个行当也打破了男女有别的桎梏。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女青年当了理发员,第一批女理发员已进入了花甲之年,有的年逾耄耋。理发业人才辈出,时下在理发店、发廊中女理发员成为主力,她们主要服务的是为时髦的女士烫发、修发、染发、盘头。男士顾主也新潮得很,也有的享受女士同等的待遇。时代的变迁,剃头刀变成了推子,更多的是电动推子。剃光头、刮胡须已经不是发廊里的服务项目,不少理发员并不会刀功,再者,动剃刀不如动剪刀保险,且省力来钱又多。
现代美发厅(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街小巷挑担子的理发匠也不见了,城市街头偶尔看到理发者,大都是年龄较大的男女理发员。这些理发员大概是从理发店退休的人员,他们闲暇之余在大街上为社区的老年人理理发,多少混点零花钱。
随着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有很多义务理发员在志愿服务,他们不图利益,图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的文明离不开理发师,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追思一下“剃头匠”也是有必要的,千万不要忘记“三百六十行”中的剃头匠,他们也创造过民族复兴文明的辉煌。
成都高新区银泰城社区居委会“老吾老及人之老”党员志愿者义务为小区老人理发服务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4期,总第218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