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文化】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取得系列最新重大成果
方志四川按西华师范大学,被誉为“中国大熊猫大学”,这里有以胡锦矗教授、秦自生教授、张泽钧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熊猫研究团队,这里走出了研究大熊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研究员。获悉该校大熊猫研究团队最近再次取得系列最新重大成果,特表祝贺。 |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研究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近期,该科研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回答了一些关于大熊猫保护的热点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众多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究竟有多大效能?
保护区是否能阻止人类活动的干扰,促进栖息地的恢复?
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关于“评估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效能”(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Panda Protection System)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国际权威期刊Current Biology(中科院JCR 分区一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9.19), 西华师范大学 韦伟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泽钧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结果不仅回答了长期以来公众对大熊猫保护投入大量资金的质疑,证明了保护区工程建设具有其栖息地复苏得更快,大熊猫种群也更多等良好效果,而且对正在展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泽钧带领的大熊猫科研团队,与来自美国圣迭戈动物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一起,基于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近五万个样方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对保护区内外大熊猫栖息地的人类干扰活动和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比较。
研究表明,大熊猫栖息地在保护区内得到的保护要比保护区外更好,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着巨大作用。此外,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能评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具体建设有指导作用。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中能够应用自然保护区工程的成果,为大熊猫提供更好栖息地,同时促进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中国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有怎样的科学意义?
对解决大熊猫保护的管理问题有何作用?
近期,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彪博士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最新研究成果“Gap Analysis of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as an Example for Planning China’s National Park System”在线发表于Current Biology,杨彪为论文第一作者,西华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该论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整合管理的几种情况,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阐明了中国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科学意义。
传统对保护空缺的研究分析忽略了对不同类型保护地管理功能的区别,而中国现有保护地体系中,在不同保护地类别及保护地内不同区划中,管理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应该加入对保护地管理空缺的考虑,同时对保护地的重叠也应作分析。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杨彪与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一起,系统分析了现有大熊猫保护管理中的空缺、不同保护地的重叠管理,以及管理效果带来的实际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可以很大程度上系统解决这些管理问题,国家公园的建立是未来中国保护地发展的方向。
目前缺乏对大熊猫长期的野外跟踪和监测数据,如何识别和监测大熊猫的目标个体?
在大熊猫研究中,一直存在大熊猫个体识别的技术问题,近期,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新成果,该研究以“Identification of animal individuals using deep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giant panda”在线发表在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的国际权威保护生物学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20年最新中科院JCR分区1区,Top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为4.451)。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研究生侯金为论文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张晋东研究员和数学与信息学院郑伯川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对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积极作用。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