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宁紫含 ‖ 从竹子开花谈大熊猫保护
1869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发现一种珍奇动物,并将其称为“黑白熊”推向世界的舞台。自此,大熊猫从山区走向世界,世界对它的兴趣也随之点燃。席卷全球的“熊猫热”一浪高过一浪,百年来从未衰减。
150年来,我们穿梭时空去追溯大熊猫的起源和发展,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大熊猫的救助和保护。大熊猫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
戏水的大熊猫(张志和 摄)
这一物种起源于大约2600万年前渐新世一个古食肉动物的祖先“类群”。在第四纪冰河时期,由于环境的改变,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那时,大熊猫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食性,从食肉变为以竹为主食。但它的肠子很短,消化能力较弱,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竹子来获得营养。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的鼎盛时期,在长达70万年的时间里,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的珠江流域、华中的长江流域、华北的黄河流域,以及越南、老挝和缅甸北部的部分地区。
但是,随着地质结构和气候的变化,动、植物区系的演变以及森林资源的破坏,大熊猫和一大批古动物面临巨大灾难。到全新世初期(距今约1.15万年前),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强化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不断拓展活动空间,破坏性地改变着森林生态环境,使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大幅度缩小。近100多年来,因不少地方森林和竹林被毁,大熊猫失去隐蔽和食物条件,其分布区继续向西退缩。现有大熊猫分布区域仅存于中国秦岭、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等六大山系中,不及古代大熊猫分布区域的三分之一。
青川箭竹(李仁贵 摄)
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大熊猫作为珍稀物种也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在保护大熊猫过程中,上至国家政府,下至普通群众,乃至整个国际,都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和努力。大熊猫一经发现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宠儿”,关注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竹子开花,熊猫遇险
“竹子开花啰喂 / 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 / 星星呀星星多美丽 /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 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 / 我们没有忘记你 / 高高的月儿天上挂 / 明天的早餐在我心底 / 请让我来帮助 你就像帮助我自己 / 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 / 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时至今日,这首1984年为“抢救大熊猫”发行的歌曲《熊猫咪咪》依旧能唤起我们对那段保护大熊猫热潮的生动回忆。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大熊猫栖息地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竹子开花”,由此引发的大熊猫生存危机,受到政府、科学家、媒体及社会公众的关注。
自1975年以来,在四川平武、青川、北川、南坪、松潘和甘肃省文县等地,相继发生大熊猫大量自然死亡现象。林业部门对此产生警惕,并迅速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大熊猫死因。1976年4月,四川省林业厅大熊猫考察队踏上征程。他们走青川,去平武,上凉山,到九寨,几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从1975年冬至1976年春末,大熊猫自然死亡数量达92只,其中四川58只,甘肃34只。从解剖和化验的17只大熊猫尸体看 , 它们身体表面均无外伤或其他动物残害的痕迹。体况都极度消瘦衰弱,胃肠内空虚无物,内脏和系膜无脂肪积累。这是长期缺乏食物和营养不良的表现。死体虽多数有蛔虫,还有2只子宫内有寄生虫,另1只幼体肺部有较明显的气肿和肝样病变。但如果营养状况良好,病虫不致引起死亡。有1只大熊猫尸体因鼻孔流血不凝,尸体不僵,曾怀疑是因炭疽病引起死亡,但经采血作细菌分离培养化验,证明不是,其他尸体也未发现因传染病引起死亡的迹象。
糙花箭竹(李仁贵 摄)
排除打斗受伤和病变引起的死因之后,可以初步判断大熊猫的大量死亡很可能源于饥饿缺食。为确切判断大熊猫自然死亡的原因,科技人员在死亡严重地区收集了13只体弱垂危的大熊猫。经诊断,特别是通过电解质和血常规化验,其钠、钾、氯离子指标与正常大熊猫基本一致,而血糖却偏低 10%—20%,这说明它们无明显疾病,但处于极度营养不良状态。通过对13只大熊猫进行抢救和1—2个月的综合治疗(补充营养、驱虫、保肝、消炎等),除1只死亡外,其余都逐渐恢复了健康。
大熊猫体型庞大似熊,耐饥能力极强,冬天入蜇以后,可以靠消耗体内积累的脂肪生存数月。大熊猫也很耐渴,可以好几天才下山喝一次水。坊间更是流传着大熊猫醉水的故事。这样的大熊猫为什么会因缺食饥饿而死呢?
原来,大熊猫食性单一,在野外差不多仅以竹子为食。它们集中分布的岷山、邛崃山、大凉山、小凉山和秦岭山系,主要有冷箭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竹子。其中,大熊猫尤其喜爱冷箭竹。在文人笔下,这里曾是“渝西永川,茶朱竹翠;川南宜宾,水碧山青。四闻八名,游士如云。绵绵兮五千载,巴蜀竹海;济济乎无数众,华夏骚客”。
缺苞箭竹(李仁贵 摄)
然而,考察队却发现这样繁盛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目枯黄。作为大熊猫心头好的冷箭竹开花枯死面积已有95% 以上。失去主要的食物来源,大熊猫们都不同程度地处于缺食饥饿状态。而且,1975年的冬天,岷山地区迎来一波普遍降温,饥寒交迫之下,很多抵抗力差的病弱大熊猫都没能挨过这个漫长的寒冬。
为了解竹子的开花、枯萎规律,考察队对当地的老人们进行了走访。比如北川县黄羊一位老人告诉考察队,他记得光绪年间空林子曾开过花,大概1954年到1957年又一次见到空林子开花。就这样,考察队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和有限的文献资料中摸索出竹子开花的周期为40—80年不等。
基于此,四川积极采取救护措施,对平武、松潘、南坪(现九寨沟县)三个重灾区存活的大熊猫,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救保护。抢救出来的大熊猫由林业部门暂时喂养、治疗疾病、精心保护。上报省林业厅同意后,交给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饲养研究,或有计划地放养到箭竹未开花、食物条件较好的地区。全省通过抢救保护,有效减少了大熊猫死亡数量。
无独有偶,1983年初夏开始,邛崃山、岷山等地冷箭竹再次开花枯死,大熊猫又一次遭受生存劫难。从1983年5月以来,在四川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等地,接连发现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开花的竹子形如被火烧过一般,轻轻一掰,便“啪”地应声而断,严重的地区开花枯死的箭竹已有90%以上。这些地方的大熊猫正四处奔跑寻找食物,有的甚至开始吃草,并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华西箭竹(李仁贵 摄)
1983年8月5 日,《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李肇东,发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最近发表新闻公报,卧龙保护区竹子开花熊猫今冬明春严重缺食,世界上第一次为熊猫夭折降半旗》的新闻,报道了大熊猫主食竹开花的情况。这篇报道不仅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也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为此发表专题报告。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呼吁:立即着手在卧龙等地区为大熊猫寻找别的代用食品;对已开花的 竹子进行抽样分析,确定它的食用价值;设法捕获一些大熊猫,把它们转移到其他保护区;在没有树木的地区种植新竹。为了与中国合作在卧龙地区建立一个研究和观察大熊猫的研究中心,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曾拨100万美元。在危机中,该组织准备再追加100万美元,用以培训人员、建立实验室、购置必要设备,以便实现在该地区的共同研究计划。
组织救援,刻不容缓
大熊猫是世界人民喜爱的珍稀动物,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国际上对拯救大熊猫的呼声十分强烈,拯救和保护好大熊猫已刻不容缓,这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国际影响。
1984年,宝兴县县城干部群众为抢救大熊猫捐款(崔学振 供图)
自上而下的救援工作如火如荼展开。抢救大熊猫,既要采取应急措施,又要研究长期的办法;既要防天灾,又要防人祸。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把大熊猫引诱转移到2500米以下箭竹未开花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正是人们狩猎、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收缴猎套,不准放狗,确保下山大熊猫的安全。竹子开花后,新竹子在短期内长不起来,两三年的竹秧子,大熊猫还不能吃,所以必须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还要考虑在大熊猫生活的地方种些不同种类的竹子,这种竹子开花,那种竹子不开花,大熊猫就不至于缺食饿死。
方针制定了,但若是没有群众的配合政策落实不下去,终究是纸上谈兵。所以,四川省平武县率先把宣传教育摆在保护大熊猫工作的第一环。采取放映《熊猫》等科教电影、赠送带有大熊猫图案和保护大熊猫守则的年历画、增设中小学生大熊猫保护知识专题课程等措施提高群众保护大熊猫的自主意识。宣传工作效果显著,人们的旧观念逐渐改变,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在王朗保护区内,政府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抢救大熊猫外,还组织几千民工奔赴山林巡察和投食,以便及时发现老弱及患病大熊猫。当地群众对因饥饿而闯入家中“做客”的大熊猫,总是拿出各种美味供它享用。如果有大熊猫闯入农民家里损坏了家具和用品,农民也不追打逐赶,国家将赔偿一切损失。曾经有一只熊猫就常到林场工人住处吃食,不过每次都是“彬彬有礼”的。
1990年2月,峨边县勒乌乡山峰、甲挖两村迎来一位不速之客。一日清晨,村民家里的狗突然狂吠起来,从睡梦中惊醒的村民心中一凛,“莫不是什么野兽闯进来了?”村民立即翻身起床,拿起木棍和手电筒四下查看。顺着狗狂吠的方向,蒙蒙晨雾中一只胖乎乎的动物正在林中翻滚,黑白毛色十分显眼。村民们马上知道那只咬死羊的大熊猫又来了。但是村民们并没有为难这只“为非作歹”的大熊猫,反而拿出羊肉款待一番。“酒足饭饱”后的大熊猫终于一步一扭地回归密林深处。
2005年7月15日,“盛林一号”被困在树上(龙溪 - 虹口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供图)
与此同时,大熊猫受灾的消息被四川省内外媒体相继报道,全国各地都自发开展捐献活动。一封封来自城市、农村、学校、边疆的信件,源源不断寄往大熊猫故乡。来信者大多不留姓名也不留地址,只在字里行间表达热爱大熊猫、自愿 为拯救大熊猫献一份爱心的情意。从信件中看到,有厂家的捐款,有学生捐赠的零花钱,有工人献血所得的营养费,有5岁儿童从存钱罐里倒出来的硬币。北京市昌平县百善一中初二四班的金庆瑞,把自己暑假割草挣来的5元钱,捐给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家住成都市红墙巷 10 号的退休老人喻洁珍,被誉为大熊猫赈灾的“捐赠迷”。从1984年4月18日起,到1989年11月2日止,为抢救大熊猫共捐献967.59元人民币、211 斤粮票。她退休前,每月工资37.12元;1976 年退休后,每月23.7元。1979年11月起,退休金增加到31.5元。1980年,街道办事处安排她守自来水,每月补贴她10元,两项合计月收入仅41.5元。这位老人生活简朴,每月除吃穿用开支外,余下来的钱都捐给了大熊猫;随着退休收入的增加,她的捐赠数额也继续增加。
国内群众倾囊相助,国际社会也伸出援手。中国大熊猫受灾的消息传出后,全球掀起抢救大熊猫热潮。先后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的53个代表团(有官方的、民间的、半官方半民间的)约 600多人前往大熊猫灾区考察慰问和捐款捐物。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得知抢救大熊猫工作缺少交通运输工具,即通过日本政府向中国捐赠丰田皮卡56辆,并聘请日本著名女演员黑柳彻子作为捐赠特使,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递交车辆钥匙。
2005年7月15日,抢救“盛林一号”(龙溪 - 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供图)
美国的公众行动很快。总统夫人南希·里根提出“零钱给熊猫”的口号,亲自发动募捐,旅美华侨和儿童也纷纷捐助。1984年4月,南希随里根总统访华期间,将美国少年儿童为抢救大熊猫捐赠的13077.54美元现金和随机运来的两辆抢救大熊猫专用卡车转交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此笔捐款数目正好是 1307754名美国儿童每人拿1分钱的数字。
持续保护,任重道远
1988年2月,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在报告中称,“大熊猫渡过了最严峻的难关”“抢救大熊猫”活动宣告落幕。在国内国际的广泛支持下,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这次活动中,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 护,恢复和培育了大熊猫主食竹,救治收养了病饿大熊猫,保护工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竹子开花”危机与抢救大熊猫活动在大熊猫的保护史上留下了时代印记,也为大熊猫带来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在大熊猫保护课题上,缺食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抢救大熊猫活动也只是众多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这次难关的渡过仅仅是保护工作的开始。
2016年,大熊猫从“濒危”变为“易危”。截至 2017年,我国圈养大熊猫突破500只,今天的成果来自于保护生态环境、研究主食竹、解决繁育难、病理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等方方面面的投入和努力。接下来大熊猫的继续保护和野化放归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大熊猫得以永续繁衍。
2012年4月12日,龙溪 - 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熊猫“龙龙”,生命垂危、瘦弱的“龙龙”从而获救(龙溪 - 虹口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供图)
“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当悲悯之心能 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保护大熊猫是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珍爱野生动物”意识的一次启蒙。
我们携手保护的不仅是大熊猫,更是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界。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宁紫含(云庄文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