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03:00

【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邓晓凤 ‖ 从战神猛兽到呆萌使者

作者:邓晓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30 14:15:42 浏览次数: 【字体:

2008 年,一部《功夫熊猫》横空出世。片中 ,“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各路中国武术与呆萌熊猫的跨界组合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还原度颇高的桂林山水及“寿”等中式传统元素的自然添加,也让该片成为好莱坞电影成功植入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范例。

《功夫熊猫》剧照

尽管被《底特律新闻报》批评“非常好莱坞化,为迎合市场的老套影片,达不到本该有的灵魂高度“,但《功夫熊猫》一上映就在全球大受欢迎,还引发了持续的“功夫熊猫”热。仅在中国大陆地区,《功夫熊猫》上映 3 周累计总票房就超过1.35 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世间无巧合”,这是《功夫熊猫》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借由这句话,《功夫熊猫》的成功也绝非“巧合”二字可以概括。一个呆呆笨笨的武术小白被阴差阳错地推选出来,经武学高手调教,最终成功逆袭打败大反派拯救山谷,给全谷山民带来和平。影片中,大熊猫阿宝天真风趣却不失坚定力量的形象让万千观众喜爱不已。无疑,在这个略显平庸的好莱坞式故事里,“阿宝”这一角 色的出彩塑造为整部片子增色不少。

全世界人民都爱大熊猫,这似乎是一个奇迹。世界之大,文化差异显著,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更是明显,但大熊猫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和受欢迎程度却非常高。1986年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我最喜爱的10种动物”国际性评选活动。据统计,在当年18个国家和地区多达300多万张的选票中,大熊猫高居榜首。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现在,大熊猫不仅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而且走出国门,持续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传递着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

憨态可掬、呆萌逗趣、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和平使者、四川旅游的活名片、传统手工艺品的标志性图案、活化石、中国国宝……这些都是如今贴在大熊猫身上的文化形象标签。然而,在最初,大熊猫的形象却远非如此亲切可人。

人类对疑似大熊猫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有一种动物叫“貔”。在《诗经》中,也出现一种叫“白罴”的动物。实际上,这两个词意义相仿,一比喻勇猛的军士或者军队,一指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猛兽。然而,直到现在,人们也不能肯定“貔”“白罴”是否指的是大熊猫。

沐浴阳光的大熊猫 (张志和 摄)

但总体上来说,在可查找到的一系列疑似描写大熊猫的古文记载中,它的形象更偏近于战斗力惊人的“上古神兽”。而在近代,大熊猫的固有形象得到彻底颠覆,在中国的地位随之迅速提高,这与西方世界对它的喜爱及好奇关系莫大。到了现代社会,大熊猫更是因其在生物、历史、文化、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要价值而被全人类珍视、保护。

从战神猛兽到呆萌使者,大熊猫的这一文化形象嬗变究竟是如何完成的?笔者大致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间段来进行描述。

战斗力惊人的“上古神兽”

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远比现在广泛,而各朝各地对它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据考证,貔貅、貘、貊、驺虞、竹熊、白熊、花熊、食铁兽等称呼指的可能就是现在的大熊猫。

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在《卧龙的大熊猫》一书中曾指出:“大同小异的类似记载随后出现在许多书里,但是,正如一般有关古代自然历史的记载那样,文字记载都是基于经传的描述或注疏,而不是以实际观察为根据。这就引起了名称和记载上的混淆,这些名称和记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熊猫。”在这些真假难辨的称呼中,又以貔貅、食铁兽最为常用。

2017年,“功夫熊猫”苏星徒手劈竹竿(青神熊猫馆 供图)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里,貔貅经常和战事联系在一起。传说远在原始社会时期,两种氏族以貔貅为图腾。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曾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激烈交战。战局中,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有了这些猛兽的冲锋陷阵,黄帝最终战胜炎帝。

在此后历朝历代的文字描述里,“貔貅”都是一种凶猛且战斗力惊人的神兽。在《礼记·曲礼》里,曾有“前有挚兽,则载貔貅”之说。唐张说《王氏神道碑》中有言:“赳赳将军,豼貅绝羣。”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曾作“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之句。清毕著《纪事》诗云:“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 

由此可见,尽管这是一种猛兽,但古代的人们相信“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意即通过后天的驯服,貔貅可以在战事中帮助人们击败敌人。

除貔貅外,在古代,食铁兽可能也是大熊猫的一种别称。据汉代东方朔的《神异经》介绍,“南方有兽,名为啮铁。”晋朝郭璞在《尔雅·释兽》对食铁兽的习性、体貌进一步说明:“似熊,小头,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在明代的《新齐谐初集》里,作者对食铁兽的记述更加具体化:“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后来的《北川县志》则直接将食铁兽与现实中的大熊猫联系起来。贪吃、不伤害人,对于这种食铁的猛兽,人们似乎并不十分讨厌和害怕。

如果说以上这些疑似大熊猫的文字描述还不十分确切,那么下面这些史实则可以说明: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大熊猫身上的珍贵特质慢慢为 人们所发现并喜爱。

2001年,湖北省考古人员在三峡秭归县官庄坪遗址发现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的墓葬。当时,这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处以大熊猫为殉葬品的墓穴。

据研究人员考证,该墓距今大约4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当时的人类用大熊猫殉葬,说明大熊猫与人类之间接触比较多,可能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只有跟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才被用来殉葬。由此可见,在距今至少 4000 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了解并喜欢上大熊猫这种动物。

白马藏族的”熊猫舞“(图片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在今天的四川九寨沟白马藏族,我们仍然可以看见一种叫做“熊猫舞”的祭祀舞蹈。传说白马藏人是“夺纳”(黑熊)和“夺嘎”(白熊)结合的后裔。妖魔鬼怪惧怕熊神,故跳神者化装为熊神,以治服鬼怪祛除邪祟。显然,白马藏族的族人们相信大熊猫就是他们的保护神。

这些大熊猫面具是白马藏人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这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分不开,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尽管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 熊猫舞的存在却透露出两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一、白马藏人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与大熊猫建立起比较深厚的联系;二、尽管大熊猫是猛兽,却被当地人视为益兽。

薄太后宠爱大熊猫,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谭楷画于2008年6月)

在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里,大熊猫的骨骼被发现在随葬品之列。据传,当年和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之后,这位薄太后便沉醉于山林之乐,养了很多动物作伴。据研究人员考证,太后墓穴中的大熊猫并未成年且营养情况不错。或许,这只大熊猫就是太后当时的宠物之一。

到了唐朝,大熊猫更是被视为一种尊贵和荣耀的象征,唐太宗曾赏赐有功之臣大熊猫皮十多张。公元685年,女皇武则天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的天武天皇,率先开启“熊猫外交”的历史。

如果古文描述属实,那么大熊猫在古代的文化形象更接近于一种凶猛却对人类有益的“神兽”,并被赋予“战神”“保护神”等美好寓意。与此同时,它“国宝”“外交使者”等其他文化 形象特质也逐步显露出来。

走上世界舞台的国宝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的介入,大熊猫这一中国动物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清同治八年(1869),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发现大熊猫,并将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的新物种第一次介绍给西方世界。从此,西方世界开始掀起大熊猫热,人们对这种全身只有黑白两色的毛绒绒动物充满好奇与好感。

之后几十年间,西方的动物学家、旅游家及探险家等纷纷进入中国,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想要得到一只可爱的大熊猫。至今,在某些世界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大熊猫的标本。它们被陈列在异乡的展览柜里,默默向每一位观看者叙述着当年被非法掠夺的沉痛往事。

嬉戏中的大熊猫(张志和 摄)

第一个把大熊猫活体带出中国的人是美国服装设计师露丝。这只在通关时被当做哈巴狗带走的大熊猫叫“苏琳”。1937 年春,“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一经展出就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据说,当年每天都有 4 万多人蜂拥而至,前来一睹大熊猫的真面目。

在1938年出版的《女人与大熊猫》一书中,露丝写道:“尽管大熊猫的分类问题还在持续争论,但要肯定的是,大熊猫的形象在商业和文化上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随处可见有着大熊猫形象或图案的洋娃娃、帽子、游泳衣、木偶、卡通、邮票、墙纸、领带、领带别针、胸针、香烟盒、幼儿家具、明信片,以及以大熊猫为题材的歌曲、诗歌、书籍、电影和电视剧。美国凡有小孩的家庭,都有大熊猫玩具。”由此可见,相较中国,富有经商头脑的西方人更早发现了大熊猫这一形象在商业文化上的巨大价值。

“苏琳”在西方世界引发进一步的大熊猫热。二战期间,当法西斯铁蹄践踏法兰西国土逼近英吉利海峡时,英国伦敦动物园里的 3 只大熊猫仍自在玩耍。尽管战事逼近,人们对大熊猫的兴趣却不减分毫,各大报刊仍在重点位置报道他们的趣闻。1944 年底,其中一只大熊猫去世时,《泰 晤士报》还特意刊登讣告:“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

据统计,仅 1936年到1946年的十年间,就先后有16只活体大熊猫从中国运出。1941年,宋美龄向“美国援华联合会”捐献一对大熊猫, 开启中国现代的首次“熊猫外交”。1946年,国民政府向英国政府赠送一只大熊猫。随着大熊猫在世界走红,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对它的保护,逐步限制外国人的非法捕猎等行为。

在1998 年出版的《最后的熊猫》一书中,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如此赞美大熊猫:“它虽然体格肥胖,行动迟缓,却独具创作的天分、艺术的完美,仿佛专门为了这项崇高的目标而进 化成这种模样。圆圆的扁脸,描黑圈的大眼睛,圆滚滚逗人想抱的体型,赋予大熊猫一种天真孩子气的特质,赢得所有人的怜爱,想要抱它、保护它,而且它又很罕见”“这些特质,造成一个集传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使它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神奇活兽。” 可以说,西方世界对大熊猫的疯狂迷恋是它文化形象演进中的重要一环。

20 世纪30、40年代,大熊猫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开始走上世界舞台,担任起“外交官”的使命,并给无数人带去欢乐和力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外国人的寻找大熊猫之旅倒逼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它的独特价值。

身负重任的呆萌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持续采取政治赠送的方式开展“熊猫外交”。1957 年,大熊猫“平平”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前苏联。1972年4月,大熊猫“兴兴”和“玲玲”抵达华盛顿,成为中美两国间的友谊大使。

1982年后,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号召,中国政府停止赠送大熊猫。此后,大熊猫转 而以巡展、租借合作等方式出访各国,尽心尽力 履行着“外交大使”的职责。由于形象友善可爱, 大熊猫的身影还出现在中日邦交 20 周年及中俄 “国家年”的徽标上。

除了是象征友谊与和平的外交使者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熊猫在野生动物保护、文化输出、 四川旅游、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大使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戏水的大熊猫(张志和 摄)

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总监梅伟义曾说:“今天,无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无论那里的人操着何种语言,有着何种宗教信仰,只要看到大熊猫的图案,会联想到野生动物保护。大熊猫已经成为全世界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标志与象征。”

2003年6月16日,为确保大熊猫入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国家体育总局发出专函:“大熊猫乃国之瑰宝,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对它的关爱直接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平和绿色生态的祈求,是本届奥运会价值理念最合适的形象代表。把大熊猫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更可突出奥运精神的人文关怀。”后来,大熊猫“晶晶”成为奥运福娃之一,向全世界传递出和平友善的中国价值理念。

天下四川,熊猫故乡。作为四川旅游事业的一块活名片,大熊猫的旅游大使身份实至名归。

2000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把大熊猫作为四川旅游的国际品牌形象之一。 

2006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明确把“大 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三个旅游品牌作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具体标志之一。每年,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而他们的心愿清单里大概都会有看望大熊猫这一项。

随着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各类含有大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与伴手礼备受游客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着这股大熊猫热,蜀绣、蜀锦、银花丝、竹编、成都漆器等四川文化遗产也迎来发展的春天。 

时至今日,大熊猫的文化形象日益丰富,被赋予更多想象和内涵。从“神兽”到使者,大熊猫的文化形象一路演变,这是自然与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也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 

如何更加合理地塑造和利用大熊猫这个文化形象,向全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声音和文化价值理念,在未来,这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深刻问题。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晓凤(句子宫殿文化机构)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