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4:03:00

【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蝉羽​ ‖ 不负今生不负卿

作者:蝉 羽 来源:《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4-17 18:10:5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暮春四月,当这本以“大熊猫”为题材的专辑杂 志送达您手上的时候,恰逢两只中国大熊猫“毛二”和“星二”于 4 月初告别成都熊猫基地、前往它们位于哥本哈根动物园新家的“乔迁之喜”。这两位中国“客人”的“搬家”可不一般 :哥本哈根动物园将两只大熊猫的到来称为该园“160年历史中最瞩目的事件之一,极具历史意义”;丹麦为迎接他们的到来已准备多年;乘载的北欧航空公司“精雕细酌”运输细节,确保一路平安;丹麦驻华大使戴世阁全程护送;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将出席中丹大熊猫研究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仪式……

沐浴阳光的大熊猫 (张志和 摄)

这样的盛况,让人不由联想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宣布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时,8000 名美国观众冒雨迎接。仅开馆第一个月,参观者就多达100 余万,以致《华盛顿邮报》评论:“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以后几十年里,世界各地,但凡大熊猫所到之处,尽皆万人空巷,如过盛大节日。

能够一再享受如此“殊荣”,按照中国古话,那必须是“德能配位”、因果相宜、理之所然。且看:

为了与人类相见相识,大熊猫等候了上千万年。大熊猫的地球生活史超过 1200万年,与活动足迹不过 几十万年、文明史不过几千年的人类相比较 ,绝对称得上“球籍”老前辈、“江湖”老大哥。千万年的风云际会,我们不能详尽了解地球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沧桑巨变,不能具体描述各种动植物的嬗变演化,不能详细知道各色生命的死生消长,也不知道大熊猫劫后余生是 “适者生存”还是因缘际会的“巧合叠加”,但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场“千万年”量级的相见,对大熊猫而言,也许只是顺着历史的惯性,跨过冗长的时间轴,跨过山河江海,直抵我们眼前;对人类而言,却绝对应该视为值得倍加珍惜的一次邂逅、一种情意、一份厚礼。

戏水的大熊猫(张志和 摄)

为了与人类相知相惜,大熊猫奉献了自己所有的 一切。作为地球上血脉相连、千万年“香火”不断的古老孑遗物种、世界七大动物活化石之一,大熊猫从千万年的时光甬道中款款走来,屡屡灵光一现于古代文献典籍,1869 年被科学发现公诸于世,理所当然成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古典拉向了当代,把精神放回了现实,把远方搁置在了身边。

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曲折折、兜兜转转,从对其“憨态可掬出自然,黑白分明不混淆”的明星“萌主”认同、“动物外交官”的特殊身份认同,到必须抢救保护的思想认同,再到千方百计艰难克服其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难题的行动认同,人类终于明白了大熊猫的种种不同与不易,在更高层次上与其相知相依、惺惺相惜。

2015年在西阳沟拍到雌性大熊猫(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谌利民 摄)

为了与人类携手走向未来,大熊猫让人明白了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灵和平相处的道理,也帮助人们探索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大熊猫曾经在地球上生活在更广的地域、有着更大的种群与数量,当下虽只剩下不足2000只,沦为这个星球上著名的濒危物种,但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朋友的帮助下,通过各式各样的“交流访问”“短暂居住”、观摩展览等,不断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其文化触须,以其延绵千万年的精神根系,古老深沉的精神漫游,向地球这个家园、人类这个朋友传达着一种精神质地。它使人们相信: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它更令人们思考:生命是依着自我的习性生活在自由的领域中,这其中没有谁主宰谁,或谁是谁的“主人”;纵然今天人类有76亿之众,但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大熊猫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并不遥远的明天!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攀登(杨老丹 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蝉  羽

来源: 《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