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老成都的茶园与戏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6 20:41:38 浏览次数: 【字体:

老成都的茶园与戏园

地道的成都茶园,具有浓郁的川西特色:一张小方桌,几把竹椅子,凡有茶客,“茶博士”来回穿梭在茶桌之间,毫不经意地喊着“倒碗来——”,然后往茶桌上把茶船撒得叮当响,老高老远把铜壶里的开水滴水不漏地冲进了茶碗。成都茶园的这种潇洒风韵,只要在那儿“泡”上几个时辰,保管你兴味无穷,流连忘返。

老成都茶馆( Cecil Beaton 摄 )

成都人坐茶馆,真正为了解渴的人恐怕不多,从早到晚,随进随出的人自然各有意趣:有约会三朋四友的,有洽谈生意的,有过路小憩的,也有闹中取静读书看报的,清晨还有遛鸟兼品茗的,更有定期会哨“打围鼓”唱川戏的。除了这些各式各样的茶客之外,茶园里还随处可见卖挖耳筒的,擦皮鞋的,卖纸烟的,也有穿插游荡偷偷给人看相算命的……一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小窗口,一座茶馆何尝又不是一幅世态百相图。

然而,成都早期的茶园却是同唱戏联系在一起的——茶园就是综合服务的戏园。而且,成都茶文化与戏文化的交融,已有近百年历史。

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记者C.麦丹斯在四川龙泉驿拍摄的一家乡场茶馆

早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华阳人吴碧澄便在成都会府北街(今忠烈祠东街与康庄街之间 太升南路路段),仿效苏杭戏园的格局,在吴家公馆园庭的基础上建竣第一座供演戏的茶园——可园。这座茶园不光卖茶,实际上是一座具有综合服务性质的戏园。开业时,园主从北京聘来燕和班,在园内唱京戏,一开茶戏共营之风,随之便常由川戏班在此演出。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览》对它作了这样的介绍:

“ 在前并无戏园,光绪三十二年吴碧澄创立于会府北街之可园。成都人故好观剧,故官许之,入览者甚多。虽不及北京之布置文明,然尚属规矩。每座五角,原有女座,因本地风气未开,人多以妇女为奇事,屡滋事端,因官局禁革。园中饮食尚便,大餐、中餐、点心、茶水均有售者。……现在提学使、警察局、商务局又提倡商会所设之戏曲改良会,排演新戏,以感化愚顽,成都之戏局,遂一大变。”

当时的警察总署总监兼劝业道周孝怀正致力于“娼、厂、唱、场”的社会改良(管制娼妓、兴办工厂、改良戏曲、创建劝业场——今之商业场),为了实践这些改革措施,周孝怀出面筹资,组建悦来公司,其中一项就是在成都华兴正街原供奉祀戏神的老郎庙址兴建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

进城卖菜的农民在茶馆喝茶歇歇

自那开始,成都城区内外,又接二连三地开设了三圣宫锦江茶园、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的万春茶园、总府街的群仙茶园(后之智育电影院、今红旗剧场)、梓潼桥的大观茶园、外东锦官驿的濯锦茶园……这些地方虽名为“茶园”,却全都是 演戏的戏园。就连后来建于春熙路新街后巷子的“三益公”(后之新闻影剧院),也是有茶有戏的好去处。这正如1924年冯家吉的一首《锦城竹枝词》描述的那样:

梨园全部隶茶园,

戏目天天列市垣,

卖座价钱分几等,

女宾到处最销魂。

那时,人们把戏园叫做茶园,是因当时的戏园只有固定的戏台,还没有固定的观众座席,看戏的人都围坐在任意摆设于台下的八仙桌周围,一边品茗,一边品戏。到了民国初年,戏园里才开始按排号座次安装固定的观众座椅,而且,前排座椅左右都放置有茶几放茶;再后来,便在正厅前排每张座椅的椅背上挂一个铁丝笼,里面放着茶盅沏茶,观众仍然是一边看戏,一边喝茶。

茶馆(陈锦 摄)

成都人这种茶、戏一席品的习惯,直到1938年在诗人何其芳笔下仍有记述。他在《从成都到延安》这篇记述旅途见闻的文章中写到:

“ (延安)那些听不完全的陕西口音谈到了成都的‘三益公’。那是成都最热闹的大街春熙路上的一家古怪的营业场所,里面有着戏院、茶馆、理发店和澡堂。”

喝茶——看戏,看戏——喝茶。近百年来,这种茶、戏交融的遗风至今犹存。如果有兴致的话,你不妨去去那鸟语花香的华兴街锦江剧场、古色古香的镋钯街戏曲茶楼、水津街成都茶馆,沏一碗香茗,听几折川戏,品几声京剧,哼几段扬琴。如此这般,必然是十分惬意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