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六)——以芦山县为例:深山炭夫子……‖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1 21:41:25 浏览次数: 【字体:

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六)

——以芦山县为例:深山炭夫子……

李腾鹏

深山炭夫子

古之芦山,部分没土地的农民或土地少靠土地收入不能养活家人的农民,有一部分靠烧木炭为生,人们俗称炭夫子。

烧木炭的人,只能在深山老林里烧,因为浅山的林子都是有主人的。深山老林无人管理,这些穷人是可以任意砍柴烧炭的。一窑炭从挖窑到炭出窑,大概要一星期左右时间,吃住都在山上,所以炭夫子下山时总是衣服褴褛,手脸黢黑。

烧木炭首先是挖窑,挖窑时一般选定背风的地方。见过深山炭夫子烧炭的窑子,长约2米,宽1米多,深1米左右。窑子挖好后,就砍木柴,砍的木柴要差不多一样大小,直径大约10公分左右为宜,且不要弯的。

木柴砍好后,就将木柴码在窑里。码木柴时,下面一层要干柴。干柴上面,生柴要一层横一层竖的码的严丝合缝,窑两头留空隙,两边打木桩。

木柴码好后,从窑两头预留的空隙点火,待火燃后大冒烟时即用泥土封窑。封窑时,窑边上打桩处要预留几个气孔。这期间,炭夫子一般都在窑边搭窝棚守窑。炭窑白烟冒完冒青烟时,要逐渐从外边到内边的顺序封住气孔。这段时间是离不开人的,炭窑最怕漏火,如果漏火,一窑炭就可能化为灰烬。烧木炭的人是非常辛苦的,只有社会底层的青壮年才以此为生。

炭夫子为生计烧炭是要拿到市场上卖的。木炭烧好后,要从深山里背到市场卖。那些年,市场上差不多都有卖炭的专门场地。数九寒天,他们用麻袋或竹筐装炭,穿着破烂衣服,卷缩着身体,在市场卖炭,再苦,还盼着天再冷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俗语“十月初一晴,炭夫子忙不停;十月初一雨,炭夫子嘟起嘴”,是说十月初一晴,是滥冬(冬季雨雪多),买炭的人多,炭夫子虽忙但挣的钱多,是高兴的。十月初一雨,是干冬,天气较暖和,买炭的人相对较少,炭夫子日子就相对难过,满脸愁苦的样子。

记忆中,1958年后就不见专业的炭夫子了。

打鱼子沉浮录

古芦山,没有专业渔民,在河里捕鱼的俗称打鱼子。20世纪80年代前,芦山河里的鱼特别多,农闲时河边会有不少打鱼子。小时候见到的打鱼子,差不多都是一根鱼竿,一个线筒,在河里钩鱼的。

鱼竿是自己做的,一般选用生长两年以上节稍密点的苦竹,大小以手握着舒服为宜。苦竹上端一尺左右用火烤软后,弯成弧形,顶端用钢丝做成直径一寸左右圆圈。做圆圈时钢丝两端预留三寸左右。钢圈做好后,将预留的钢丝并在一起,插入苦竹顶端,后用鹅通(鹅翅膀大毛根部白色管状部分)剖开,折叠后套着钢圈,将钢圈和苦竹顶端连在一体,用丝线紧紧地缠好,再用熬制好的生漆涂抹上,一根鱼竿就做好了。

线筒也是自己做的。线筒一般采用直径六、七寸左右的梧桐树,锯成一尺左右,中间掏空,外留一公分左右木质,成一两通的木筒。木筒做好后,打磨光滑,涂以桐油,内侧离一端一寸左右,以手握舒适处,将一根筷子粗细的竹棒嵌入木筒,就成线筒。

线筒是用来缠鱼线的。那些年代,没有尼龙线,鱼线一般都是特制的丝线。一根鱼线一般有十多丈长,一端拴在线筒上,另一端通过鱼竿顶端的钢圈连接拴弯针的蚕筋。那时弯针都用蚕筋拴,蚕筋结实,不带水。所以当时的打鱼子,每年自家都要养点蚕,用来抽蚕筋。离蚕筋两尺左右的丝线上,要拴用锡或铅铸的圆形的直径一公分左右的锡或铅块,俗称鱼砣子,其作用是鱼线甩出去后不浮在水面。另外还要准备稍大的鱼砣子,俗称打砣。

钩鱼时,打鱼子用鱼竿将鱼线甩入河中,不断拉动鱼竿,鱼钩就在河里不停摆动,直到钩到鱼。钩到鱼后,鱼会在河里急速沿河上下游动,打鱼子会随着鱼的游动而跑来跑去,直至鱼跑累了,才将鱼拉上岸。有一次,我同房族里一个叔叔下河钩鱼,他把鱼线甩出去后,才拉了几下,就见他不停地跑了起来,沿河边跑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把鱼拉到岸边,用揽子(一头带弯钩的钢丝)揽住。我问他为什么跑这么久,他说,弯针钩在鱼尾巴上,没钩住要害部位,鱼跑动时劲大。回家一称,九斤多。

钩鱼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可能一天钩不住一条,还有时鱼线甩到河里,就被河里的杂物或石头套住了。这时,打砣就起作用了。打鱼子会把打砣拴在鱼线中间,将打砣随鱼线甩出去,借用打砣的力量,将鱼钩与套住的杂物或石头分离,把鱼钩拉回来。有时打砣甩出去几十下也不能将鱼钩拉回来,也就只有将其扯断了事。

那时,老百姓非常淳朴。打鱼子有时一天要钩到几条鱼,为保证鱼的鲜活,往往用绳子将鱼拴在河边喂养,待赶场日拿去卖,也没人偷。

打鱼子钩鱼,一般是要拿到场上卖的。那时一斤鱼,就卖两毛多钱,运气好的话,一天可卖两块多钱。不过,是有季节性的。有俗语说:“大麦黄,打鱼子称霸王。”每年农历三四月,鱼繁季节,是打鱼子钩鱼的黄金季节。

那时年轻农民在农闲时节,大多钩鱼或打猎,既是各人不同的爱好,也可补贴家用。打猎的叫打山子,钩鱼的叫打鱼子。老百姓说:“打山子回家摸甑,打鱼子回家摸称”,是说打山子整天在山上跑,饿了一天,有可能打不着猎物,回家后首先寻吃的,而打鱼子回家往往拿称称鱼。

除钩鱼外,也见有开着渔船,带着水獭或鱼老鸹捕鱼的,但都不是芦山人,一般是洪雅或夹江等地靠打鱼为生的人。他们往往开着渔船顺河而上,用细绳将水獭或鱼老鸹脖子拴着,放入河中,待它们捕到鱼后,回到船上,主人将鱼取出后,喂它们点食物,然后再放入河中捕鱼,如此循环往复。这类捕鱼的,一般在冬春季节。

除这两种捕鱼者外,当时还有拷浅沟、堆鱼窝等捕鱼的。那时河水非常清澈,河里的鱼一般以河中石头上石浆为食。拷浅沟者,将鱼竿固定在河边大石头上,在河中石上做一固定的机关,鱼竿拴鱼线拉紧套在机关上,鱼线下端拴上弯针,放在石浆多的石头上,鱼儿舔食石浆时,被弯针钩住,摆动时引发机关,被鱼竿拉起。堆鱼窝的,借用鱼儿上游或回游季节,用石头堆成中空而外实的石洞,预留洞口,洞口做一蔑芭,鱼儿可游进去,但游不出来。鱼窝堆好后,待一段时间,将洞口封住,即可逮鱼。有时一个鱼窝可逮鱼几十斤。

那些年,小河或小沟中鱼也特别多。小河或小沟里捕鱼,小孩子往往用手摸。那些年代,总可见一些十一二岁的孩童,光着屁股,在小河或小沟摸鱼。什么黄辣丁、麻鱼子、石趴子等,有时还可摸到雅鱼。大人闲时,有时会邀约几个,挖上苦葛(一种藤本植物,味极苦,可毒鱼),将苦葛捶细,放入水口,一会就可见沿河沟浮鱼,运气好的话,一次可捞几十斤。

1958年公社化后,农民基本上没放假的时间,也不准捕鱼,直到1962年,这期间,以上几种捕鱼方式见不到了。1962年政策放宽后,带水獭、鱼老鸹捕鱼的再也见不到了,其他几种方式有了些许恢复,但远不如从前。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开初是钓鱼的人越来越多,再后是网鱼,以后是炸鱼,一包炸药下去,沿河都是鱼,河里鱼儿越来越少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炸鱼外,电鱼的人多了起来。电鱼者成鱼、小鱼,大小通杀;毒鱼者手段愈来愈猖狂,苦葛变成了DDT、五氯酚钠等农药,加上河流不断被污染,鱼儿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芦山河里再也见不着几斤十几斤的大鱼了,也见不到钩鱼的打鱼子了。

近几年,政府强化环境治理,打击炸鱼、电鱼、毒鱼,现在又在长江流域全面禁鱼。相信用不了多少年,芦山河里的鱼儿会逐渐多起来,渐渐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状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四川省芦山县人。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芦山县教师进修校退休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芦山县志》副主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