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梓江老桥见证盐亭半世纪发展变化‖陈元松
荒废的梓江老桥
在盐亭县体育馆与对岸的二水厂之间,有一座封闭已久的危桥,它就是历经半个世纪的盐亭梓江老桥,它横跨梓江两岸,依然气势磅礴。
梓江老桥全长150米,桥面宽6米,为条石浆砌结构的复式拱桥,像一道彩虹横卧在梓江之上。桥面破损不堪、荒草丛生。原来做工大气、精美的石栏柱,历经风雨侵蚀早已斑驳。惟有上面隐约可见的石刻标语,依然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尤显珍贵的是上面刻着毛主席一首著名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别看这座桥现在废了,过去却是盐亭县城通往外界的咽喉之道。”年近七旬的赵先生告诉笔者,当年修建梓江老桥时,他才10多岁,历时几年施工,总算竣工通车了。而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也给他留下了“蚂蚁啃骨头”的深刻印象。这座桥建成后,曾是盐亭县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县城通往绵阳、成都、南充、巴中的必经之路。
当年参与梓江大桥建设的李太婆说:“这座桥始建于1967年,县政府从全县各公社抽调干部、党员、共青团员和知识青年数万之众。那时生活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指挥部的干部始终坚守在建设第一线,每天与普通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数十里外采石、昼夜往返运输,加班加点的建设施工,到处都是一派人欢马叫的场景。”
当年几乎没有什么先进施工机械,如何在10余米深的水中施工?堪称庞然大物的条石,又是如何垒砌成数十米高的桥墩和拱梁的?曾参与梓江大桥建设的刘老先生说:“在动工修建大桥之前,在梓江上游分段修筑拦河堰进行截流,便于大桥建设施工顺利推进。为了将巨大、笨重的条石搬运到日益增高的桥墩施工作业面,不得不用大量的原木和楠竹围绕桥墩搭建起密密匝匝的‘脚手架’,还在上面架设螺旋形步道,便于民工往上抬运条石。”
2014年,梓江大桥拱梁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经有关方面鉴定为危桥。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县政府对大桥两端进行封闭,禁止所有人员和车辆通行。而县城向南的通道,则由已相继落成的玉带桥、嫘祖大桥担起责任。从此,梓江老桥成为沉甸甸的历史和不朽的精神,镌刻于盐亭人的记忆深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这座老桥虽然废弃了,但仍在默默见证着盐亭县城的飞速发展。
文/图:陈元松(绵阳日报)
供稿: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盐亭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