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锦江见证老成都的风情与故事

作者: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5 21:35:45 浏览次数: 【字体:

锦江见证老成都的风情与故事

锦江的饮水和饮茶

明清时期,锦江水清花亮色,连水下的石头都看得一清二楚。丰富的水源,良好的水质,饮之沁人心脾。天刚麻麻亮,锦江两岸的人家都已早早起床,人们用木桶或提,或抬,将水运回家里,倒在大瓦缸或大石缸里,以供家用。

成都金河岸边洗衣的妇女、儿童(1935年 戴谦和 摄)

锦江水为成都的各大小茶馆提供了泡茶的水源,近河的就地取用,远的用车拉,经过沙缸过滤消毒。煮沸沏茶,既卫生,又可口,茶馆老板们都给它一个美而雅的名称:“府河香茶”。成都人最早食用的所谓自来水,就是从南门外万里桥起水,用管道输送到城内蓄水池,再由人从水池里挑水使用。特别是在华兴街修建的一个蓄水池,有专人挑水供应商业场,国此,商业场的茶楼、食馆博得了茶好汤鲜的美名。

锦江上的摆渡船

为方便 锦江两岸人们来住,沿河还设有不少渡口,乘船过河,船儿悠悠,树影、房影和两岸的一切倒映水中,别有一番都市中的乡野情趣。到枯水季节,船家在河岸边垒上几块大石头,再搭上一截木板作栈桥,就称作渡船码头了。河水渐旺时,乘渡船过府南河,则又是一番风情。船家将一根长竹索的一端固定的上游河心处,另一端牢牢地绑在船桅上,待乘客上船后,摆渡艄公用那长长的篙竿,点破碧绿的府南河水面,口里悠悠哼出“哩罗罗嗬……”的嘹亮的号子,小船便滑进了水流之中。艄公用棕绳将船舵固定了,蹲下来抽叶子烟,或与乘客闲谈,渡船儿凭借着河水的冲力,斜着头朝着对岸漂去。船到江心,河在开阔,水天一色,清清的水波在船侧轻轻拍打,两岸的房屋在缓缓移动,水里的鱼儿悠闲地在穿梭游动,这如画的美景,常使乘客们陶醉。

1939年1月28日成都望江楼锦江码头

每到夏天涨水时,渡船到激流处,只见艄公两臂翻飞,手握长长的篙竿,忽儿左,忽儿右,简直像握着大笔,蘸着墨汁挥毫作画的大师,动作潇洒、遒劲,无论河水多么湍急,船在他的篙竿下,总是那么平平稳稳的。那牵引渡船的竹缆索发出咿呀咿呀的响声,篙竿插入水中的哗哗声,水浪拍击船舷的劈啪声,简直就是一首府南河交响曲,老成都们至今仍觉余音绕耳。

锦江边的挑水人

旧时成都,沿河近的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家家都有贮水缸,挑水人每天来给挑满。离河近的人家,担河水包一个月大概只要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人家,一月也不过两元多钱。一般人家每天用两担水,一月支出四五元钱。

挑水卖的人,一般是两人合作搞流水作业,一个从河里装满水,挑到半路上,另一个把自己的空桶交给第一个后,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两人接换肩时,不能歇下担子,只需把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还放有一块小木板,换肩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挑着满桶水时,挑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而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着减轻疲劳,二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挑到包水人家门口时,也用同一语调,把声音提高,招呼用水人家:水挑到你家里来了。

挑水人很讲情义和职业道德。和主人家混熟了,主人家请他帮忙做点下气力的事,也肯帮忙,有时给挑水人一点报酬,或留他吃一顿饭。有时连钱也不肯收。挑水人一般都打赤脚,连草鞋也不穿。他们都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洗衣服的地方,而是涉水到与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河水中,挑的两只桶不离肩头,迎着水俯身一舀,就是满满的两桶。他们还常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简直是清花亮色的,没得半点脏的,行有行规,未必挑水人就不讲点良心?”时间长了,挑水人把名字也给耍掉了,姓张的是“张担水”,姓李的就是“李担水”,有了儿女,就称为“李担水的儿”“张担水的女”。

20世纪90年代的成都合江亭(袁顺柱 摄)

一条锦江,见证了无数老成都的风情与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