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成都最后的老街巷——北书院街
成都最后的老街巷
——北书院街
北京有胡同有四合院,上海有老弄堂有石库门,苏州有水乡古镇有小桥流水,那么成都有什么呢?
肯定会有很多人说成都有杜甫草堂、有武侯祠、有锦里、有宽窄巷子。这些地方固然是著名景点,可它们大部分都成为旅游网红地了,离成都原本有的生活和文化越来越远了。
去哪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老成都的生活气息呢?成都北书院街就是一个去体验的好地方。尽管如今成都留下来的许多街巷只有名字,仅残留着部分历史痕迹和故事,北书院街还是保留着成都原有的市井烟火气息。
北书院街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离红星路不远,呈南北走向。
明正德十二年(1517)在这里建有大益书院,故而有了书院街的名称。因明万历年间主政的张居正下有“尽毁天下书院”的命令,大益书院被毁掉。明万历十五年(1587),四川学道郭相奎在原址改建“大儒祠”,专门祭祀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和程氏兄弟(程氏兄弟是洛阳人,又常年在洛阳讲学,其学派世称“洛学”),所以也称为“濂洛祠”,明末被毁后清代未能重建。在北书院街上,唐代建有兴福寺,又名昭觉院。明隆庆四年(1570)在旧址建有宝光寺,在明末战火之中庙宇已毁,还留下了四尊铜铸的佛像。清康熙十二年(1673)在原址重建,雍正十三年(1735)又有重修。相对于新都的宝光寺,民间称这里为小宝光寺。因寺庙规模较小,在清代后期即已冷落。
如今书院虽已湮没在了光阴里,但北书院街旧时的模样却保留了下来,经过风雨岁月洗礼,平添了醇厚的味道。
对于许多老一辈的成都人来说,天府三街高耸入云的写字楼,
不如老街上那覆满青苔的砖墙,繁华商圈点亮黑夜的灯火,比不上穿过老街上茂密枝叶的阳光。
街道的一旁是老式的单元楼,基本住满了;而另一边则是低矮陈旧的瓦顶木楼,都用来开门市做点小本生意。两边离得之近,用茶坊老板的话来说:“支根杆杆我都可以戳到对面二楼晒的腊肉!”
打麻将、喝茶,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成都所有老街巷最后的倔强。这种生活,在北书院街这里,体会得非常真切。
北书院街基本上是退了休的老成都人的主场,这些嬢嬢伯伯早上送完了孙子孙女上学,下午就在北书院街的麻将桌上“大展拳脚”。街边的室外麻将区,几把遮阳伞挨在一起,下面摆几张麻将桌,桌上麻将甩得乒乓响。一个佝偻着身子,头发花白的老孃孃,眯着眼睛,动作很慢地摸起一张牌,看了半天才放下, 时不时来句闲龙门阵:“好久下桌子买菜嘞?二条!”,麻将桌边围了一些大叔、大爷看客,等你把整条街都走完了,走回来会发现他们还在那儿看。
在北书院街,最不缺的就是茶摊儿,从街头到街尾,三两步一间,穿插在各种商铺之间。拉根线,再搭块塑料布就是喝茶的地盘,大小随便的桌子,高矮随便的椅子,唯一比较统一的就是复古老式的开水瓶,二郎腿一翘,叶子烟一抽,属于成都老街的自在逍遥范儿,瞬间就起来了。一个座位,一杯茶,可以摆一下午的龙门阵。
北书院街,四周都是老小区,像个藏在安静市区里的热闹院坝。以前的大益书院没有了,现在的北书院街成了一个喝茶聊天打麻将的老成都人生活的地方,就像一个保留了自己多年习惯的大爷,头发花白,带着不服输的劲,活得安逸潇洒。就像街边墙上写的字一样,北书院街这条老街保留着真正的老成都的味道,让人时不时就想回来逛一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