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三)——以芦山县为例:古色古香榨油坊……‖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9 21:11:12 浏览次数:828 【字体:

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三)

——以芦山县为例:古色古香榨油坊┉┉

李腾鹏

古色古香榨油坊

古之芦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生长繁茂。一年两熟,大春以水稻、玉米为主,小春则多种油菜。老百姓常年做菜籽油(俗称清油),照明用清油灯。菜籽油伴随人间春夏秋冬,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轮。菜籽油的榨取,离不开榨油坊。

现在,菜籽油的榨取有榨油机,电动的,既方便又省力。而古之榨油坊,一切全靠人力,清油是靠人的力量挤出来的,榨油是非常辛苦的劳作。

榨油坊一般要与磨坊配套,且榨油的房屋要高大宽敞,要容得下榨壳子的安装和撞杆的上下摆动,所以不是一般的磨坊都能兼用作榨油坊的,那时,一个乡可能只有一家或两家。

榨油坊首先要有榨壳子、撞杆。榨壳子一般要用5至6米长,直径80公分以上的木质坚硬的大树做成。大树两端各留1米左右,中间的部分掏去40公分左右长方形空槽,空槽上下的木头中间再掏成弧形,在靠近前部凿一小孔,用以漏油。榨壳子要放在离地面几十公分高的地方,一般用石或硬木做的墩上。再做长70公分左右、宽40公分左右的长方体坚硬木枋多个,其中2个做成一头稍窄的木楔。撞杆用1丈多长、直径20多公分的坚硬木头做成。木杆中间钉一小铁环,用以穿麻绳,一头装上铁箍,一般用麻绳吊在房梁上。

除榨壳子、撞杆外,还要有油圈、大甑。油圈有蔑条圈成的,也有铁圈做的,圆形,直径60厘米左右,宽度约2寸。大甑一般有1米多高,直径也有1米左右,安放在大灶锅内。

旧时,榨油往往自用,所以在榨油前要先把菜籽淘洗干净晒干。到榨坊后,要先将晒干的菜籽在水磨里磨细,然后放在大甑里蒸熟。选用疏好的稻草一把,将根部扎紧,拨开摊放在油圈上,再将蒸熟的菜籽倒进稻草里压实,用余下的稻草裹紧。裹好后,依次有顺序地连同油圈一起放入榨壳子槽内。在榨壳子预留的小孔下安放接油的容器。槽内未放油圈的部分,安放几块木枋楔紧,加入楔子。楔子大头预留在外面,由两个壮劳力甩动撞杆撞击楔子。边撞边加木枋,直至榨干油为止,一般100斤菜籽榨取34—36斤油。

油榨干后,油圈内只剩下结饼的油枯,油枯是最好的肥料。人民公社化后,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榨油,榨好后社员分清油。一个生产队有几千上万斤油菜籽,不再淘洗,往往需要榨很多天,且榨油的时间基本上是在暑天。曾见到拉撞杆的两个大汉,脱光上衣,身着短裤,还常常汗流浃背。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古老的榨油坊已见不到了,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可能在记忆里还有点印象。

山地玉米种植

芦山在20世纪90年代退耕还林前,玉米种植主要在山地。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可谓所有的山地都在耕种。奇怪的是,那时漫山遍野都种庄稼,粮食还是不够吃。农民耕种山地,那是十分辛苦的,工序多,劳动强度大,产量也不是很高。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到头来还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山地种玉米,上年就开始忙。每年立冬左右,就要忙于整地。用镰刀将地中和地坎荒草割尽,用锄头一锄一锄将地挖翻。传统的说法是,挖翻的地通过冬天冰雪覆盖,地更松软,害虫会冻死。讲究的是,土越挖得深越好,一般一锄挖下去还要复二锄,所以每人每天挖不了多少,基本上每个冬天都在挖。20世纪50年代前,一家一户自己挖,如遇梯地,要从后坎挖,避免土掉到下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天天刚亮,生产队长就高喊出工,副队长会抗着一块大大的毛主席语录牌,到地里后,把语录牌插在地坎上,社员排好队,先唱一首语录歌,再跳一段忠字舞,就开始挖地了。记得挖冬地会挖到大年三十,那时都讲究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二刚过就开始积肥了。山地玉米需要的肥料不少,底肥必不可少,低山区用清粪或草粪,高山区用草木灰同青蒿沤后的混合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每年积肥都要花很多时间。

上山打青蒿,以重量记公分,往往天一亮就上山,傍晚才能回家,背100多斤走下山路,回家后就什么也不想动了,但还得喂猪、做饭。一般立春后就开始打土巴,用锄头将土打细。土经过一个冬天,若遇干冬,土硬,手会打起血泡且会灰尘满面。

一般清明左右就开始播种玉米(俗称点玉米)了。20世纪农业合作化以前,农民点玉米都要使工夫(相互帮忙)。合作化后,点玉米都是集体劳作,分为挖窝的、背粪的、点种的、施肥的、盖窝的,相互配合。背粪上山,十分艰辛,粪水事先称过,用墨汁或油漆将重量写在粪桶上,以全天背的重量记工分。记得生产队点玉米,往往需要20天左右时间,20天不休息背粪上山,辛苦程度不是一般。

玉米出苗后,要匀去弱苗,一窝留两苗。匀苗后就开始薅头道和施头道肥了,低山区用清粪,高山区用化肥20世纪60年代前用鸡屎灰或青蒿)。到玉米即将抽穗时,就要薅二道,重施攻包肥了。薅二道玉米时,一般恰逢盛夏,天气炎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诗句不足以描绘其辛苦。时玉米苗已长至一人多高,人于玉米林中,炎阳高照,酷热难当。再加上玉米叶齿将手、颈等处划破,汗滴在上面,疼痛难忍。有时还会被阳辣子(一种全身带毛刺的昆虫)刺得全身起包,奇痒奇痛。攻包肥在没化肥前一般用油枯或草粪、鸡屎灰等,有化肥后则用尿素、硫酸铵等速效氮肥。

玉米成熟后,山地掰玉米也不是容易的事。掰好后背下山是非常辛苦的,若遇路滑,离不开鞋爪子或脚码子。背100多斤乃至200至300斤下山,往往汗流浃背,两腿打颤。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将高山区玉米作口粮在山上分给社员,掰至傍晚才分配,往往分至天黑后,社员打着火把背下山,苦了家中没劳力的人家。

玉米掰回家后,当时脱粒十分难,况且没时间。一般情况下,要等玉米干后脱粒。芦山气候潮湿,不能象北方那样随意堆放,只能采用树、编、扎等办法将玉米棒风干。无论树、编、扎,在撕玉米时均要留下最里面两匹壳。树就是用一寸多宽一丈多长的蔑片,挂在房屋挑方上,下端拴好,将已撕好的玉米棒先扎一小捆放在蔑片底部,再将玉米棒两三个一把,从蔑片底部两边同时树上去,一树玉米可有几百斤。编玉米时用一小撮稻草做筋,玉米棒两三个一把编上去,长度比稻草稍长。扎玉米棒可将30个左右玉米棒用蔑条扎紧。无论编或扎的玉米,都要挂在廊上慢慢风干后脱粒。

现在山地全都退耕还林了,平地还有种玉米的,已不再树或编了,都是扎好挂在廊上的,而且脱粒也用上脱粒机了,繁重而艰辛的山地玉米种植在芦山已成为历史。

古老而奇特的租赁方式——讨牛、讨猪

古之芦山,有一种奇特的租赁方式——讨牛、讨猪。现在看来,那是一种甲乙双方互补的一种租赁方式。

讨牛,一般讨的是母牛。那时的农家,牛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要耕田,必须有牛。有牛的人家有可能牛不止1头,难以喂养,或家中劳力不足,养牛困难。没牛的人家耕田又必须用牛,但又买不起牛。于是就会双方协商,没牛的人家就向难以养牛的人家讨牛。讨牛的人家将牛养好,耕田时两家的田都耕,下了牛仔,第一头归自家,第二头归主家,母牛仍是主家的。这样几年后没牛的人家有了牛,而主家的牛也就更多了。这种方式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高级社建立,没生产资料私有制后自然消失。

讨猪和讨牛一样,讨的也是母猪,原因也如讨牛。只不过讨猪的目的则是产小猪卖钱,是一般家庭比较贫穷、劳力比较充足的人家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而采用的方式。母猪一年下两窝小猪,每窝若下小猪7只以下,主家得一只,若下8只或8只以上,主家则得2只,俗称7捉1,8捉2。这种方式也沿袭至20世纪50年代。

早期的面粉制作

小麦的成熟期在农历五月。早年的芦山,四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一般人家的玉米、大米已吃得差不多了,小麦就成为当家主食。那时很多人家都吃连麸面,即磨小麦时不除麦麸,发酵后做出的馍是黑褐色的。稍殷实的人家有时还是要吃点白面馒头,做点面条,因此要磨点面粉(芦山人俗称打灰面)。磨面粉不同于现在用机器,是磨坊里用专用的丝萝筛出来的。

提取面粉首先要将小麦磨细,要在磨坊中完成。小麦不宜过干,太干的小麦容易将麦麸磨得太细,丝萝筛下后面粉中会有麦麸,影响面粉质量,农村老百姓俗称宰麸。如果小麦太干,在上磨前,可适当洒一点水,润着麦皮,就不会把麦皮磨得太细。

安丝萝的地方是专用长方形的箱间,木板镶成,长约2米,宽1米多,高1米7左右。纵的地方一端留一长30公分左右、宽10公分左右的长方形口子,丝萝用框子固定,框子一端有木枋从开的口子中伸出,离木箱几十公分处立一竖着的木枋,同框子里伸出的木枋构成连杆。竖的木枋下面离地20公分左右,两面安装稍向上翘起的脚踏板。长方形木箱横的一面留一小门,用以添加麦面和取丝萝里的麦麸和面粉。萝框里放入麦面时将门关上,踏脚踏板带动连杆来回运动,将麦面中细的面粉筛入箱间。边磨边筛,直至留下麸皮。丝萝连杆也可以用水车带动,不用人力,但一般磨坊大多用脚踏。

20世纪70年代,电动的轮磨和机器代替了水磨,古老的面粉制作方式就结束了。

早年芦山人这样吃小麦

记得小时候是很不容易吃上面条的,几月才能吃上一顿,只有大年初二早上是必吃的。那时农民生活很苦,一般人家到农历四五月,就已经把大春粮食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农民把农历五月、六月叫做荒月。过荒月时,种有小麦的就吃小麦(那时小麦产量太低),没种小麦的就到处借粮。

小麦的吃法与现在也大不相同。一般是磨成连麸面,有直接将连麸面和好后烙在锅里或蒸熟吃的,那样的馍非常硬,牙齿不好的咬不动;也有将连麸面发酵后蒸吃的,连麸面蒸出来的馍是黑褐色,在当时是比较好的食物了;也有将连麸面用热水和好后,煮在菜汤里吃的,叫鸡脑壳;还有将连麸面和好后擀成宽面条吃的,叫便当子。逢年过节,也有将麦面发酵后用清油炸熟吃的,叫油糕。当然,这样的机会不多。还曾见到,因无粮,小麦还未完全成熟,刚胀浆后就揉下来,用手磨磨成浆煮吃的,叫泡新黄。稍微殷实的人家,也会将小麦磨成白面粉,蒸馒头或做成面条(时无机器,只能做手工面条)吃。小时,也偶见有外地商贩带着挂面,用挂面换小麦的。1斤挂面换3斤小麦,即使再穷的人家 ,也要换上几斤挂面,逢年过节吃上一顿。

20世纪50年代中期,飞仙关堰坎上有了第一家用机器做挂面的,老百姓逢赶场会买上几斤水叶子面回家吃。

到了60年代中期,用机器做面的多了,老百姓吃白面的也多了。每年分到小麦后,磨连麸面的少了,打灰面的多了,每家每户都做挂面。吃面条、啃馒头已成为家常便饭。那几年虽然粮食还是不够吃,但还是很少人磨连麸面。飞仙关人为不挨饿,差不多都把面粉做成挂面,到天全新华、永盛等地换玉米,1斤挂面可换2斤玉米,填肚子的话,就实惠多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已没磨坊,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根本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小麦的吃法也花样翻新。现代人吃连麸面做的黑面馒头,目的已不是填饱肚子,而是所谓保健的需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