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唐代夹江县城当在千佛岩 ‖ 周杰华
唐代夹江县城
当在千佛岩
周杰华
夹江县唐代的县城在哪里?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唐代时的县城在现在的漹城镇,一说唐时的县城就在千佛岩的聚贤街。而《夹江县志》上则有两个矛盾的记载。
夹江千佛崖(李忠东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再发现)
《夹江县志》云:唐武德元年(618)县城“移今址,在泾口,临江水”。按“移今址”一说,则夹江建县唐代时的县城在现在的漹城镇,按“在泾口,临江水”一说,则唐时的县城就在千佛岩的聚贤街。
这两种说法到底谁是正确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注意在千佛岩聚贤街作了一些调查。近年千佛岩的一些出土文物,向我们提示夹江最早的县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千佛岩聚贤街一带,而不是武德元年移到了下游5里的漹城镇。
这些出土文物包括镌铸图案的唐代瓦挡、唐代铜镜和铜饰件、石雕桌面和石柱基等。经过分析,夹江建县之初至唐未,县城应设在千佛岩,“在泾口,临江水。
夹江千佛崖
其理由如下:
从防御功能上看,县城设在千佛岩,可利用两山夹一江的自然形胜和铁石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优势,有效地进行县城防御,特别是抵御古羌族的骚扰。
从千佛岩佛像建造看,唐代时期佛教造像的功能,除供人礼拜外,镌造者需要经常地对自己所造的佛像进行供养。所以,造像者不太可能将佛像镌造在远离住地的地方。唐代时期千佛岩有佛像近万尊,它的附近一定是人口稠密区。
从水上交通看,河道船泊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古代城镇的设置一般需要以渡口船坞为依托,而船只的营运需要较好的停泊条件。千佛岩依山临江,龙脑沱水流平缓,是很好的船坞码头。千佛岩崖壁上至今仍遗存许多拴船的石拴扣,就是古代船坞码头的证明。
更为有力的证明,当数唐代嘉州刺史岑参(715—770)巡游夹江,夜宿泾口官署,听见江中龙吼滩的波涛声时写下的诗句:“官舍临江口,涛声人惯闻,水烟晴吐月,山火夜烧云……”。当时接待刺史的官舍就在古泾口的龙吼滩旁,“官舍临江口”可见夹江县城至少在岺参任嘉州刺史职务时,尚在千佛岩一带。
有人提出聚贤街街面狭小,不可能是县治所在地。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一是唐代时期人口较少,一个县的人口往往就二三万甚至几千人。作为县治所在地,能有百十户居民则是可能的。二是可把视野放得较大一些,唐代的县城可从聚贤街延至毗卢寺(夹江中学一带)。在古代,这样的规模地段作为一个县城已是很大的了。
随着经济发展,夹江县城有一个逐渐向千佛岩下游转移的过程,从文物考古上看,夹江县城“移今址”,当在唐代以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杰华(夹江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夹江县作家协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