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广元清江书院的来历和红军小学的诞生 ‖ 蔡勇

作者: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旺苍县自然资源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19 22:54:39 浏览次数: 【字体:

广元清江书院的来历

和红军小学的诞生

蔡 勇

漫步旺苍红军城,穿越街头巷尾,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红军小学和它背后清江书院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江源于旺苍县北汉王山东侧,流经天台、普济、木门、渠江进入长江。清江自隋、唐得名,历久未易;河面纡曲平缓、水泽清冽、波澜不惊,绿树倒影、鱼翔浅底。清乾隆四十年(1775),以清江命名的清江书院就在木门寺设立,距今246年。木门寺清江书院,是旺苍红军城清江书院的前身,比后者早101年。

1

清江书院是广元四大书院之一。欲说清江书院,必先聊聊书院的历史。

何为书院?《旺苍县教育志》记载,“书院之名昉于唐,书院之制创于唐末之五代,至宋初而有天下四书院之称。自而元儒者多于书院讲学,其风殆盛于国庠及州郡之学,明清尤然,先后亘一千年之久”。

作为“宋、元、明、清高于蒙学程度,不列入国家学制的一种教育机构”的书院,明代及清雍正以前以私立为主,到清雍正十一年后,使之官学化(间有私人创立和赞助者)。颁匾额、赐书籍、给膏火、定保举、对山长聘请、经费稽核、讲习情况乃至考课审阅,官府都要过问。

清代书院最盛,形式大致分三种:一为讲求理学之书院,一为考试时文之书院,一为传习经史词章之书院。

掌书院者,初沿称山长,继而改称院长。书院管教纂严,坐止语默,纯以礼德。

当时,“嘉陵书院”是广元创办最早的书院。《广元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二年(1730),广元知县黄阁在县衙前(今广元政府街)主持创建了“嘉陵书院”。乾隆四十三年,知县朱鉴昌将书院迁建于文昌宫前。乾隆五十年,邑令张官礼又将书院改建于东山文庙街(原长城宾馆址)。清江书院当时没有上榜的根本原因,一是嘉陵书院是官办,清江书院是义学(私立);二是木门寺当时位于巴中、南江、广元(1945年旺苍县设立)三县交界处,上述三县长期管理松散。《广元县志》二编四卷14页记载,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广元县、南江县联合查勘青龙场处的地界,“场西至孙绍洪住宅截断,经过广元义冢至第二层石岩,自此以上,路北属广,路南属南,又至第五层石岩,岩下属广,岩上青龙寨属南”,木门寺属于第五层石岩下,理应由广元县管理,但该地实际上一直由南江县吴垭乡、青龙乡掌管,直到1952年才彻底划归旺苍县。因此,广元旧县志没有将清江书院纳入清乾隆四十年(1775)设立记载,也情有可原。

清江书院旧址,木门寺景区

清江书院是怎样在木门寺设立的呢?

旺苍县《木门镇志》(1985年版)记载,据木门地区孙、何、石、杜、李、周六姓历代传说和杨氏族谱考证,清乾隆四十至四十六年(1775—1781)间,在木门寺设“清江书院”(义学)。内设文武两科,有童生60余人。武科较场设在现青龙村道子梁和盐店街下方现柳树村道子河坝,用于跑马射箭。其经费由南江青龙场、广元木门场盐余、牙行、斗息和学田地租支付。山长是癸酉(1753)科举人冉进生、陈光虞。乾隆四十七年(1782),内设启蒙和落榜童生实习班,学生50余人。后因冉、陈先后去世,书院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迁至普子岭文昌宫。

木门寺现为“木门军事会议会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景区。

清江书院旧址,木门寺正大门

2

普子岭原名堡子岭,位于木门寺清江河上游,这里有始建于唐而香火旺盛的 文昌宫(现普济小学)、张爷庙(原普济粮站老仓库)。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白云寺觉林和尚四处募资,主持修建起了普子岭场镇老街。同时,正在白云寺怡云斋任教的何现书、张玉清等人倡导,并报请广元县批准,将怡云斋学堂也迁到文昌宫,合并后更名为“清江书院”。后来,原九曲坡场镇也随迁于此。自此至今一遍繁华兴旺。

怡云斋,位于普济白云寺。清乾隆庚辰科举人杨玺及其女杨古雪等均在此求学。

普济清江书院正厅悬挂有“代天行话”“文明已止”等匾额,并供奉有孔子的牌位。正厅两侧分别设可容40余人的两个教学班。天井的两边分别为一楼一底的厢房,上下为可容40余人的4个教学班。天井内有先生住宅8间,前外有一小空旷场地。整个书院属古砖木结构,脊骨、爪角、壁画、雕梁、画栋等建筑工艺精美壮观,四合院造型。四合院左外侧有厕所和运动场(现普济粮站处)。历任书院的院长及主讲分别有道光丙午科举人何现书,举人张玉清、侯季常、尹应中等。学生规模最高达六个教学班,计三百余人。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该书院改成普子岭初等学堂。解放后,改建成现普济小学至今。

清江书院旧址,现为旺苍县普济小学

3

清代广元巡检司常设现旺苍县城百丈关,书院设堡子岭,山长由知县年聘,生徒由巡检代收,诸多事务不便,地方士绅反映,书院地势已不适中,百丈关既是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也应以此为中心。

清光绪二年(1876),杨玺的后代杨开山和地方文士 王秉乾、屈拔贡等倡议,又将普子岭清江书院迁址旺苍县城文昌宫。

文献记载,旺苍坝清江书院于光绪二年(1876),由千总杨开山、地方文士王秉乾(号建堂)、尹廷壁(号苍崖)等倡议,在旺苍坝文昌宫(又名北极街)创建(现旺苍县 东河小学校址)。推杨开山为总领,负责集资鸠工建修。凡属旺苍坝街乡士绅无不为之乐捐。

民国《重修广元县志》22卷77页载:“王秉乾品行正直,优于文学,主讲清江、筹笔,倡办学田镇会,创办清江高等小学校,早绩功劳”。

书院布局为四合院,院门西向凤凰梁,座北向南。院门内左边立有石碑,刻有修建年月,背面刻有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此碑 东河镇一小修建新宿舍时埋作基石)。长廊为旱船形,屋顶造型为船篷式,挂“读书立品”匾额。四方有天井,似船泊于水面,直接正厅。厅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立牌,两边厢房供学子读书。后院后厅上挂“斯文在兹”大匾。两厢窗明几净,颇壮观瞻。光绪六年,清江书院招收学子开院讲学。“山长由知县年聘,生徒多由巡检代收,年款以盐馀斗息为支付”。

清江书院示意图

光绪十六年(1890),广元知县张瑔再次对嘉陵书院进行修缮扩建,因城东有嘉陵江汉寿水支流(今南河),将书院易名“汉寿书院”。据《 广元县志》载:县城为汉寿,县东(今旺苍)为清江,县南为翠柏,县北为筹笔,称为四大斋,或称广元四大书院。每置一商首,或每院置一山长。

这段历史,广元旧县志记载,“旺苍为县东(广元东面)人文荟萃之乡,科举亦盛”,表明当时清江书院兴旺发达,培养人才甚多。

清江书院在兴办过程中,也遭遇了清政府许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清政府诏准自三十二年丙午科为始,立停科举,推广学堂。至此,经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光绪三十二年,广元知县黄葆璋将清江书院改为“广元县立清江高等小学堂”。民国十四年,又改为“广元县区立第一小学校”。

4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作战,次年6月解放旺苍全境。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40多个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于旺苍老城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等,其中清江书院为川陕省保卫局居住地;1935初,在西渡嘉陵江前夕,徐向前等曾住在学校内运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清江高等小学堂、广元县区立第一小学校改建为现旺苍县东河小学;2011年11月29日,授牌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

清江书院旧址,现为红军小学后校门通道

红军小学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深入挖掘本校红色文化资源,树立了红色教育品牌形象,在全省、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2017年5月22日,该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五星级红军小学”荣誉称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此,红色种子、红色教育、红色文化将在这一块红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清江书院旧址,现为红军小学后校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旺苍县自然资源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