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竹阳”微考 ‖ 唐勇 郝玲玲
“竹阳”微考
唐 勇 郝玲玲
大竹县竹阳街道,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北麓,系大竹县治地。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熟知县名“大竹”是“因竹多竹大”而得名,确鲜有人知其县治地“竹阳”之历史变迁,更不知其何所取名“竹阳”。
竹城旧貌
大竹立县,于南梁大同三年(537),以宕渠之东界置邻山县、邻州,州县并治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镇),是今大竹境内置县之首,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
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分宕渠县东界置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县治在渠县汉碑乡(今水口乡)沈府郡阙南一里处燕家场。
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山、邻水二县并入大竹县,县治迁入原邻山境内“木门镇”。明《旧志》:“县东门城内有二小冈,地虽相连而土色则别,上有两木对生,交合如关。”即木门遗址也。后地址未变至今有700多年历史。清朝时名“城厢镇”,民国24年(1935)更名为“城区镇”。
1949年12月,大竹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由“城区镇”改称“城关镇”。1957年10月升为区级镇,1981年改名“竹阳镇”。2014年1月撤“竹阳镇”,2015年6月建“竹阳街道办事处”。
据清朝隆《大竹县志·沿革》载,“《旧志》云:竹阳,古賨子国。”这是官方典籍中首次提及“竹阳”之名,同时又在朝隆《大竹县志·古迹》载有“竹阳八景”。在乾隆《大竹县志》旧志序中曰:“竹阳地当川北”。清道光《大竹县志》记载有:“竹阳,古賨城”“竹阳八景诗序”。在道光《重修大竹县志序》载有“竹阳土风淳厚,民知礼义”。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载:“清同治三年添修炮台七座……南炮台石壁上镌有‘威震竹阳’四字。
据乾隆《大竹县志》记载,“斯志成于有明”。即明《大竹县志》,其“竹阳”之名在明《大竹县志》已有记载,亦即“竹阳”之名有据可考的始于明朝时期。据史料和1989年《大竹县志》记载:“今大竹县地,城为明朝初年所建”。故“竹阳”之名应始于明朝建城之时,至今沿用。
至于为何取名“竹阳”,史料无可考稽。笔者探究,“竹阳”,这里的“竹”当指大竹县治地。“阳”,在《说文解字》里,阳指高而亮。在甲骨文里面看,“阳”字指阜,山地的意思。是指“昜”,日光照射的地方。《易经》对阴阳的解释为: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一般来讲,在我国带有阳或阴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位置。如山西省山阴县、四川省江阳区华阳镇。那么,大竹县城竹阳镇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山之南水之北呢?
大竹山脉发源大巴山山麓,河流属长江水系。1989年《大竹县志·自然地理志》载:“县境地域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北向西南绵亘而下,构成三山(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两槽(俗称“山前山后”)近似‘川’字地貌”。大竹属典型的内陆河源县,境内河流较小,沿于三山的四条河流与七条较长的溪水,沿山脉走向,南北分流出境。县城竹阳镇地处县境内铜锣山以西,华蓥山以东,东柳河以西。显然,县城竹阳镇并未处于“山南水北”的“阳”处。
看来取名竹阳之“阳”应从会意上去解读了。据《四川通志·古迹》《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载:县旧城在来凤之乡。清道光《大竹县志》载:“竹城围山带水,景物之佳,随在可得有如此者。”据此,笔者以为,古人在建造这座城池之初,取名“竹阳”,似与传说中象征华夏图腾的吉祥神鸟凤凰有关,也与这座城池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宜,寓意这是一座凤凰朝阳、天降祥瑞、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风水宝地之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 勇 郝玲玲(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