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竹阳”微考 ‖ 唐勇 郝玲玲

作者:唐 勇 郝玲玲(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17 20:50:37 浏览次数: 【字体:

“竹阳”微考

唐 勇 郝玲玲

大竹县竹阳街道,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北麓,系大竹县治地。

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熟知县名“大竹”是“因竹多竹大”而得名,确鲜有人知其县治地“竹阳”之历史变迁,更不知其何所取名“竹阳”。

竹城旧貌

大竹立县,于南梁大同三年(537),以宕渠之东界置邻山县、邻州,州县并治在金城(今大竹县四合镇),是今大竹境内置县之首,迄今有1400多年历史。

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分宕渠县东界置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县治在渠县汉碑乡(今水口乡)沈府郡阙南一里处燕家场。

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山、邻水二县并入大竹县,县治迁入原邻山境内“木门镇”。明《旧志》:“县东门城内有二小冈,地虽相连而土色则别,上有两木对生,交合如关。”即木门遗址也。后地址未变至今有700多年历史。清朝时名“城厢镇”,民国24年(1935)更名为“城区镇”。

1949年12月,大竹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治由“城区镇”改称“城关镇”。1957年10月升为区级镇,1981年改名“竹阳镇”。2014年1月撤“竹阳镇”,2015年6月建“竹阳街道办事处”。

据清朝隆《大竹县志·沿革》载,“《旧志》云:竹阳,古賨子国。”这是官方典籍中首次提及“竹阳”之名,同时又在朝隆《大竹县志·古迹》载有“竹阳八景”。在乾隆《大竹县志》旧志序中曰:“竹阳地当川北”。清道光《大竹县志》记载有:“竹阳,古賨城”“竹阳八景诗序”。在道光《重修大竹县志序》载有“竹阳土风淳厚,民知礼义”。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载:“清同治三年添修炮台七座……南炮台石壁上镌有‘威震竹阳’四字。

据乾隆《大竹县志》记载,“斯志成于有明”。即明《大竹县志》,其“竹阳”之名在明《大竹县志》已有记载,亦即“竹阳”之名有据可考的始于明朝时期。据史料和1989年《大竹县志》记载:“今大竹县地,城为明朝初年所建”。故“竹阳”之名应始于明朝建城之时,至今沿用。

至于为何取名“竹阳”,史料无可考稽。笔者探究,“竹阳”,这里的“竹”当指大竹县治地。“阳”,在《说文解字》里,阳指高而亮。在甲骨文里面看,“阳”字指阜,山地的意思。是指“昜”,日光照射的地方。《易经》对阴阳的解释为: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一般来讲,在我国带有阳或阴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位置。如山西省山阴县、四川省江阳区华阳镇。那么,大竹县城竹阳镇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山之南水之北呢?

大竹山脉发源大巴山山麓,河流属长江水系。1989年《大竹县志·自然地理志》载:“县境地域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北向西南绵亘而下,构成三山(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两槽(俗称“山前山后”)近似‘川’字地貌”。大竹属典型的内陆河源县,境内河流较小,沿于三山的四条河流与七条较长的溪水,沿山脉走向,南北分流出境。县城竹阳镇地处县境内铜锣山以西,华蓥山以东,东柳河以西。显然,县城竹阳镇并未处于“山南水北”的“阳”处。

看来取名竹阳之“阳”应从会意上去解读了。据《四川通志·古迹》《民国续修大竹县志》载:县旧城在来凤之乡。清道光《大竹县志》载:“竹城围山带水,景物之佳,随在可得有如此者。”据此,笔者以为,古人在建造这座城池之初,取名“竹阳”,似与传说中象征华夏图腾的吉祥神鸟凤凰有关,也与这座城池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宜,寓意这是一座凤凰朝阳、天降祥瑞、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风水宝地之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 勇 郝玲玲(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