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消失在记忆中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作者: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8 14:38:57 浏览次数: 【字体:

消失在记忆中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你去哪?”“去电讯。”在老东郊的记忆里,电讯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这就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大家都习惯了简称为电讯。一并熟悉的还有电讯的东院和南院,尤其以东院为最。因为东院沿着沙河,一边是校园,一边是很丰富的各色餐馆、游戏厅、舞厅、卡拉OK厅、台球室。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曾经这一片是鱼龙混杂的地方,东郊厂矿的子弟和电讯的学生以及社会无业人员都爱在这里扎堆。所以东院一带也是治安环境比较差的地方。直到沙河改造后,整个电讯区域的环境才有了彻底改变。河水清澈了,沿岸变绿了,低矮破旧的红砖房、违章搭建拆除了,现代化楼盘一个个矗立起来了,城乡结合部的落后形象离我们远去,曾经的电讯永远停留在了老东郊的记忆里。

197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师生游行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兴建的电子科技类高等院校。从20世纪50年代伊始,这里一度被称为电子工业的摇篮,为成都东郊工业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合并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设有线电系、无线电系。当年9月,成都电讯开学。两个月后,又增设了电真空系、无线电零件及绝缘材料系,计算机装置制造系开始筹建。成都电讯的半导体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属国内首批建立。

1960年,成都电讯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至1966年,已开设6个系,下设12个专业。至80年代末,已发展到13个系,包括30个专业。

1988年,成都电讯更名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以电子科技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截至80年代后期,成都电讯研究完成重大科研课题1243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0余项。其中10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另有84项获得部级奖励,有71项获得省、市级奖励。成都电讯的教授、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2200余篇。第四任院长顾德仁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第五任院长刘盛纲是我国著名的微波电子学专家,兼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林为干教授也是我国又名的微博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另有谢处方、王欲之、陈倜幌、李乐民、虞厥邦等多名博士生导师,建有两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科点、11个硕士科学点,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截至1985年,学院授出博士学位8个、硕士学位288个,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二。

1962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纪念书签

1998年,冶金部所属成都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电子科大以独立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200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电子科大设23个学院(部)、5个研究院、两个独立学院,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格局。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电子科大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以深圳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北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王东升、网易创始人丁磊为代表的毕业生如今已成为我国IT行业的领军人物。2007年,电子科大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两个学科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成博士后流动站9个。获得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殊荣,被授予“国家集成电路成都设计产业化基地”称号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市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以来,电子科大所处的区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于逐渐繁华的时尚城市中继往开来,走向更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