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四):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作者: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2 15:08:56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东郊之声(四)

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口述/杨传球 整理者 /那青青

访谈时间:2020年7月22日

访谈地点:成都市成华区亚光路高老庄茶庄

口述人:杨传球

访谈者:罗 兰 任 巧 那青青

整理者:那青青

口述人简介

杨传球,1943年10月生,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原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784厂。先后担任宣传部干事、工会宣传干事、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厂销售公司广告科长,公关室主任。2003年10月退休。

2020年7月22日,杨传球接受成都市成华区志办访谈

一个军工老厂就是一个小社会,住房、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浴室、理发店等,日常生活要求基本都能在本厂解决,生活非常便利。

当时的物质生活虽不及现在富足,但比起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厂里职工对单位福利都还是很满足的,工人们的工资待遇甚至比政府机关干部都高。当时有句顺口溜:“当官不发财,定量垮下来。”当上干部不仅不会给你提工资,还会把你的粮食定量调下来,所以,那时,没有多少人想当官,很多年轻人连政府机关都不愿意进,都争着进东郊的信箱厂。当时国家虽然物资供应比较困难,但工厂的职工却能享受到许多隐性福利。就拿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来说,当时一个人每月的粮食、每年的布料、甚至日常用品肥皂等,都是凭各类商品票证购买,但工厂时不时也会为职工搞点猪羊肉、水果之类免费分发给职工。

1970年前后,带鱼和黄花鱼很多,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一斤带鱼才卖2毛钱左右,算是很便宜了。那时,不止是成都东郊,整个成都市黄花鱼、带鱼市场几乎都是一种满负荷状态。为促销黄花鱼,还兴起买黄花鱼奖售菜油的市场促销手段。就算是现在跟东郊老职工聊起当时生活,很多人都要说到这两种鱼的。

除此,职工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很丰富,球场、俱乐部、图书室应有尽有,厂里还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足球队、文艺宣传队、美术组、文学组等。

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东郊当时只有一个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其实每个厂都有灯光球场,尤其是国防厂,每个厂都有至少2个灯光球场。每天下了班,职工就会来到球场,向管理人员借一个篮球打打玩。我们厂八街坊宿舍区也有2个灯光球场,每天晚上都有职工练球、赛球,非常热闹。上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交谊舞热,灯光球场有时也不打球了,下班吃完饭职工们就自发地在球场跳起交谊舞,后来又改跳更时髦的disco。跳的人多,围观的人也多。当时工会也经常组织舞会,厂宣传队自己有乐队,音乐一响,都不需要怎么组织,爱好热闹的职工自己就跟着跳起来了。

爱好安静的,每晚可以到职工图书室看书报杂志;有兴趣特长的可以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活动,练舞练歌排练节目;文学爱好者就聚在图书室讨论作品、交流读书心得;爱好画画的可以加入美术组,练练素描写生;喜欢看电影的就看电影,每周星期六、星期日都有露天电影,新片子就在俱乐部售票放映,五分钱一张票。

东郊几个国防厂都有自己的俱乐部,俱乐部虽然简陋,但却能容纳千人。1965年我刚进厂时,我们784厂的俱乐部还是大草房,1970年才改成瓦房。当时党的文艺政策是为工农兵服务,各专业院团每年都有下厂演出任务,中央院团、四川省院团都到东郊来慰问过,成都市文艺院团更是经常来东郊慰问演出。记得,我们厂俱乐部就来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川剧大师陈书舫、周企何、刘金龙等名家,每年五一、国庆、元旦、春节,厂工会还会组织本厂职工文艺汇演,或者宣传队的文艺晚会。当时物质生活虽然穷点,但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上世纪80年代后,工厂转入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轨道,各类娱乐活动逐渐减少,到80年代末,东郊各厂的俱乐部也陆续拆了,原址盖起了商品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郊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开始走向衰落,有些厂破产了,大部分厂重组了,现在东郊只剩下784厂(现中电成都锦江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一家还孑然独立在厂北路原处,其实它他的生产车间也已迁出了,其余工厂或迁至龙潭工业园等地,或完全地搬出成华。随着成都市东迁、北改工程的推动,国防厂从东郊消失,东郊从成都市的工业重地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军工厂里的“小社会”只留在老东郊的记忆里了。

(全文完)

前期回顾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一):东郊的雏形与渴求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二):大食堂通铺管吃住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三):军品民品好产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