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三):军品民品好产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1 19:37:40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东郊之声(三)

军品民品好产品

口述/杨传球 整理者 /那青青

访谈时间:2020年7月22日

访谈地点:成都市成华区亚光路高老庄茶庄

口述人:杨传球

访谈者:罗 兰 任 巧 那青青

整理者:那青青

口述人简介

杨传球,1943年10月生,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原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784厂。先后担任宣传部干事、工会宣传干事、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厂销售公司广告科长,公关室主任。2003年10月退休。

2020年7月22日,杨传球接受成都市成华区志办访谈

记得当初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成都时,因为不知784厂在哪里,问了好多个三轮车师傅,哪知连三轮车师傅也摇头。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对东郊熟悉一点的师傅,结果还是东拐西问才寻到。当经过二号桥时,就看见桥头立了一块牌子,上面用英文、俄文、中文写道:“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这才知道东郊是个神秘禁地。

东郊集中了很多国防厂,不但垒有高墙,围墙外边种有许多树,门口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站岗。过了圣灯寺一拐弯,路两边全是茂密的夹竹桃,夹竹桃后面是一排排挺直的桉树,外面走路的人是看不到厂里情况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因开发房地产盖房子才把夹竹桃砍了。厂区和宿舍区也隔得较远,主要还是防止泄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防空的考量。现在说起这些来,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时我们国家才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蒋介石集团和美帝国主义对我国虎视眈眈,不时有美蒋的飞机来大陆骚扰侦查,这些考虑都是很有必要的。

上世纪60年代,蒋介石集团和美国的侦察机还不时在西南上空骚扰,尤其是美国的U2高空侦察飞机多次深入我国内地侦察,如入无人之境,对我国的和平建设造成了极大威胁,迫切需要将其击落。

U-2 高空侦察机

击落U2飞机的装备,虽然用的是红旗地空导弹,但红旗地空导弹要捕捉目标就需要雷达配合,只有雷达精准地抓住目标、遥测遥控系统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地空导弹才能打下飞机,而这些雷达和导弹遥测遥控设备,都是我们厂制造的。我们厂生产的设备和遥测遥控系统,首次参加实战就立下战功,受到军委、总参嘉奖。

我们厂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从仿制苏联的雷达开始,逐渐发展具有了独立自主研究、设计、生产多种型号、多种功能雷达的能力,国产雷达大量投产装备到部队,为我国的天空织了一面无形的天网。

红旗二号地空导弹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量压缩军费开支,我们厂的定单大量减少。为弥补军工定单减少留下的缺口,八九十年代,我们厂开始开发民用产品,以民养军。虽然还在继续生产军用雷达,但同时也开发出了气象雷达、航空管制雷达等民用雷达产品,同时也发动各车间自找门路,发挥特长,开发市场需要的多种家电产品。工厂陆续生产了青羊牌黑白电视机、电视接收卫星地面站、洗衣机、电风扇、电唱机、录像机、录音机、切管套丝机等产品,在东郊企业中算是最多的。其中,以锦电牌录像机最为有名。

上世纪80年代,录像机在国内还属于高新产品,国际上虽早已普及,但我国因多种原因尚处于研究阶段。1974年我厂就接到四机部下达的研制录像机的攻关任务。后来,厂里专门派人到日本考察学习,从日本买回松下录像机样机进行研究,小批量试制生产出了自己的锦电牌录像机。

为扩大经济效益,占领市场,经过与松下公司的多次谈判,我们厂引进了一条自动化录像机生产线,1991年正式投产。我厂亦被电子部定为国家录像机生产定点龙头企业。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当时成都大发市场,我们厂的录像机卖得很火。此外,在北京、重庆、昆明、山东、华东等市场上,我们的录像机也是热销产品。1993年锦电牌录像机荣获了“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而我非常荣幸受厂领导之托,到北京出席了由商务部举办的颁奖大会。

锦电牌录像机获奖,杨传球代表784厂领奖

但是,市场变化太快了,录像机火爆了两三年,没多久,影碟机VCD、DVD相继问世,冲击了录像机市场。我们厂又马上投入力量研发锦电牌VCD、DVD。没有几年,电脑大量进入家庭,购买VCD、DVD的人也渐渐少了。后来,由于军品的定单量加大,军品的要求也更高,厂里将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军品生产研发上,所开发的民品逐渐被市场淘汰,品种渐渐减少,现在只有青羊牌切管套丝机等少量品种还在生产。

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用5至10年时间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东郊许多工厂相继搬出。由于我们厂是整机厂,又是甲级保密单位,中央有关部门不同意搬迁,就成了唯一还留在原址的企业。2012年,我们厂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改名为“中电成都锦江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17年9月8日,我们厂生产部门开始由厂北路搬迁至新都区龙虎镇元兴路968号,但总部仍设在成华区厂北路原地,经营、技术、管理等部门还在原地办公。

退休后,我现在每天还喜欢在沙河边、建设路转一转,看到建设路上来往的车辆行人,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上班的情景,一辆辆忙碌的自行车密密匝匝,车铃声叮叮当当,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过来的路是坎坷的,回顾过去虽然有苦有酸,却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骄傲……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