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艺术】四川油画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06 16:09:49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油画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油画这个当时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画种,是在20世纪初被一批立志社会改革的年轻人作为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一部分,逐步介绍到成都的。这时的油画通俗称为西洋画、西画。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5年),四川官报书局在成都开设图画科,聘请日本人讲授西方色彩原理和素描技法。当时《四川政报》刊登了一些带有西方素描风格的插图,社会上流行炭精或铅笔写真画也开始在传统工笔写真画基础上,结合了一些新的素描手法。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曾孝谷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油画,他与李叔同同班学习并结为好友。曾孝谷是四川第一个出国学习油画的留学生。成都青年知识分子中学习西方绘画的热情非常高,许多年轻人没有机会出国留学,就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学习。

施孝长《肖像》炭精画

上世纪20年代后,随着一些国外留学生和到上海求学的艺术青年陆续返蓉,成都兴起了西画艺术传播、教育的热潮。那时,成都相继成立的"美术学会""四川美术研究社""岷江画会"等社团,都以宣传西方画理,以西方艺术原则和科学思维为基础研究中西画法、发展新美术教育事业为宗旨。

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四川美术专门学校和其他各学校美术系、艺术专修科组织的教授作品展、师生作品展和全市学校学生成绩展中,陈列最多的是西方表现形式的作品。

陈仲年《老人》

由于早期油画颜料较缺乏,展览会上油画作品数量不多,除油画外,还有许多木炭画、水彩画和铅笔画作品。那一时较活跃的西画家为曾孝谷、李伯勤、陈精业、周稷、余光闾、赵治昌、张永镇、李剑秋、周朴雄、施孝长、叶正昌、陈仲年等。他们中间许多人同时也擅长国画,艺术风格很自然地融合中西技法,画面大多注意主观意境,喜欢唯美的审美情调。

现今从一些新闻报道和个人收藏中能够查阅、收集到少部分当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资料信息。这些作品有余光闾的 《静物》,陈精业的《普济寺》《南海早潮》《木炭》《俯思》,李剑秋的《人体素描》,周朴雄的《绿荫下的休息》《鼓楼》《风景》等。民国13年(1924 年)成立的四川美术专门学校的西画活动较有影响力,该校聘刘海粟为名誉校长,学校主要教师都是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的四川学生, 有的还是直接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特聘来的教授。四川美专的作品展览会上有时同时展出上海美专师生作品。当时上海对成都西画创作影响很大。

陈仲年的《女人体》

成都大学艺术专修科教授李伯勤,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系和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他认为自己“个人是光绪末年生的人,现在又吃了民国的饭, 所以时常脑筋所凝想的和手中制作出来的作品,都不愿逾越这个时代意识”,每次所出作品,如 《力》《小休》《人道》《反响》《失业以后》《夜之寻光》《金钱的结合》等都是傍着这个时代意识制成的。

战争期间,油画颜料缺乏,成都本地大多数学习油画艺术的年轻人因材料困难,逐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木刻、漫画创作中,油画作品画得不多,主要是以"西画"原理为基础理论画了一批木炭写生画、铅笔写生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人物画等。外地入川艺术家在成都的西画展览活动,尤其是其中的现实主义抗战美术运动对本地青年艺术家影响很大。

张漾兮作品《刀锋民魂》

民国32年(1943年)3月,苗勃然、洪毅然、梁正字、郭乾德、叶正昌、张漾兮、谢趣生等人举办了"西画联合展",该展览展出了7人的140幅作品,其中有油画、水彩画、木炭写生画。为倡导西画表现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展览声明作品不标价出售。他们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成都现代美术会第二届现代美术展。

这一批青年艺术家大部分毕业于成都各艺术学校,已基本掌握西画的素描语言和写实造型能力。与他们的老师那批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成都画坛的西画艺术家相比,他们对现实生活和写实风格更感兴趣,常常描绘身边的市井风情与市民形象。作品有洪毅然的《老妪》《乞丐》,张漾兮的《老妇》《果贩》,谢趣生的《山门》《安乐寺》,郭乾德的《安顺桥头》,苗勃然的《野庙》,叶正昌的《肖像》,唐吉峻的《老人》。

洪毅然的《老妪》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全国高等院校院系统一调整,成都市相关美术教育老师都随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迁移重庆市。50至60年代,四川省油画专业的主要教师和创作人员,都集中在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西南师范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

成都市区留下的少数油画家在成都美术社、成都天鹅美术工艺厂和其他文化单位工作,这些人中间有余溶、赵宏、袁肇文、陈震、刘枋等。他们复制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画像,描绘表现反帝反美斗争、大跃进生产活动的大型街头宣传壁画,同时还要负责四川省、成都市政府每年定期组织举办的像"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这样的大型集会和庆祝活动的会场宣传布置工作。

这一时期,成都油画家的工作是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宣传社会主义"三大革命斗争"为宗旨,绘画作品都为有历史进步意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主题的重大题材。

艾中信《红军过雪山》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中国工农红军曾经长征经过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反映红军长征英雄业绩的展品,并确定四川境内的长征业绩要以油画、雕塑的形式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组织尖丹、刘枋、陆得宁、蒋栓四名画家到泸定桥、安顺场写生,集体创作了《红军过雪山》《抢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等油画。这些作品被送往北京陈列在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方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