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尘封的记忆:新中国第一座镍矿会理镍矿 ‖ 蒙琼英

作者:蒙琼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29 22:14:40 浏览次数: 【字体:

尘封的记忆

新中国第一座镍矿会理镍矿

蒙琼英

一、解谜“90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外对稀有金属的提取工艺非常保密,并对我国实行禁运封锁。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妄图把新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我国正在起步的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导弹、飞机制造工业,以及各种高级合金钢生产部门,都向有色金属工业提出建立我国自己的稀有金属工业体系的要求。

冶金部把“镍的生产技术,摆在尖端攻关前沿”,刘彬副部长亲自抓。为满足国家对镍的迫切需要,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与“先生产、后福利”方针的指导下,会理镍矿于1958年初建矿。在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及四川、云南两省协助下,从干部配备、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到设备、物资,镍矿建设需要什么,各级政府或企业便支援什么,要人给人,要物资提供物资。在全国各地抽调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00多名,在各类大专院校选派各种专业的毕业生到矿厂。从部队转业了大量的干部,有老红军、老八路等,仅成都军区预二师一次便转业60多名干部。1958年从温江、内江,1960、1962年从南充地区招收了大量生产人员,组成了镍矿建设所需的各类人员,企业人员最多时达近万人。

镍矿从建设之始,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于1959年9月17日11:49时生产出第一炉高冰镍,产量为414公斤,结束了中国不能炼镍的历史,宣告了帝国主义禁运封锁的破灭,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全国人大、国务院、冶金部、四川省委、西昌建委的领导多次到矿视察工作,解决问题。郭沫若来镍矿视察时,为镍矿留下诗词《水调歌头·力马河过》:

力马河边过,工场在路旁。镍产中华有数,仅亚于永昌。铜铁金银共处,更有含硫少许,用炼合金钢。工友殷勤问,主席可康强。精神旺,体力健,工作忙。万机一日,伟大红旗照八荒。宵旰关心建设,抗美反修援越,掌握斗争纲。领导全区域,五洲共颂扬。

会理镍矿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镍矿,采用矿石冶炼镍金属的生产技术,为中国冶金史留下了宝贵资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会理镍矿不辱使命,承担国家建设所需70%镍产品的供给,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筹建期“会理镍矿”到神秘的“901”信箱,再到恢复“会理镍矿”名称,从中央直属企业再到省属企业,无不浸透着历史、社会大环境的痕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力马河土生土长的第二代镍矿人,传承了老一辈镍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数会理镍矿车队。漂亮的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与帅气的小伙们同场竞技。她们娴熟地驾驶着矿车,其雷厉风行、英姿飒爽的身影,犹如会理镍矿的形象代言人,温暖了两代人的记忆。

在力马河这个长约3公里、宽不足1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山沟里,镍矿二代人的青春乃至生命,都贡献在这里。

在会理、在凉山、乃至四川,会理镍矿精神、乃至人文历史的厚重性,能够与之媲美的寥寥无几。

二、涅槃重生

1987年,我考入了四川省有色金属会理技校,后来被分配到省属企业会理镍矿工作,老人们说我端上了稳当当的铁饭碗。

技校读书到下厂工作,每天总是有几个时段,整个力马河弥漫着刺鼻又刺喉、选厂特有的浮选药剂黄药味。对于从小患有过敏性哮喘的我而言,那份来自身心痛苦的煎熬,无法诉说。

后来由于矿产资源枯竭,加之管理上的原因,企业破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下岗、失家到失业,耕无其地,居无其所,甚至于起码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人生犹如漂浮的浮萍,从一种绝望抵达另一种绝望,我感觉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了。

从饭店小工、厨师、书店收银员、美容、美发师、到二级公路收费员,一路跌跌撞撞艰辛地走来。

居安思危。在收费站工作的8年时间,是自己最艰苦、最充实的几年。业余时间重拾爱好,积极写作投稿,逼自己“啃”书本考会计证、会计职称,不敢有丝毫怠懈。2013年,全国撤销二级收费公路,当我再次失业时,已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想起当年同事们甜美的酣声,伴随着自己熬灯抹泪苦读反差的场景,当年的苦铺垫了自己现在稳定的生活基础。

退休后做做兼职会计、养养花草,和文友们下乡村采风、举办诗歌朗诵会,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感知社会的变化,生活中的美好。

时间是治愈创伤的最好良药。随着国家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镍矿人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简易危房,高高兴兴住上了新居。当我手里握着新居钥匙,眼泪控制不住夺眶而出,像一个憋屈的孩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漂泊的心终于有了归属感。最让我感动的是,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矿友,朋友托朋友联系到我。希望我能收集整理会理镍矿的人文历史,为镍矿人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随即发来电子文档。这份信任,让我感到莫大的殊荣。

作为一名支援三线建设,鱼鲊轮渡人的后代,我见证了会理镍矿的繁荣。作为一名会理镍矿职工,我见证了会理镍矿衰落。

故土难离。力马河犹如一根琴弦,拨动着远方游子镍矿人的思乡情结。儿不嫌母丑,对于镍矿人而言,落叶归根,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从陪着杨铁哥走访杨爝叔(全国知名书法大家)生前好友、会理书法协会88岁的熊叔,再到走访98岁的镍矿老前辈钱达(皖南新四军),抢救会理镍矿濒临消失的珍贵人文历史,带着目的、思想、责任去收集历史史料,成了我自觉写作的新动力。

从一个自怨自艾的下岗工人,到一个自强不息与时代共命运的文学业余爱好者,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借用艾青前辈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借会理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希望有识之士能高瞻远瞩,希望有生之年在会理镍矿遗址上,能够看到一个集矿藏、红色教育、警示教育为一体的纪念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故事可讲,作为一名镍矿人,余生足以!

作者简介

蒙琼英,女,汉族,1969年11月生于四川省会理县鱼鲊古渡,供职于会理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会理文艺》《凉山交通》《凉山文艺》《西南商报》《攀枝花文艺》等刊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蒙琼英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