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千年前四川人就会玩 “十二月市”一窥蜀地安逸繁华

作者:肖姗姗 来源:20201218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18 15:02:56 浏览次数: 【字体:

7c58cbb42475ba61f4733ad6d3a11d94.jpg (800×278)

中江赶场。游光辉摄

ff67cec72d1758ec1c77bc7ca1222470.jpg (800×533)

2019年3月31日剑阁县秀钟乡集市。 谢谦摄(视觉四川)

ba17dc6e5d93c6fc5fc2bb4ce0fe4763.jpg (800×390)

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石龙街集市。 宋道君摄

编者按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而四川,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继承和合理开发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近日,历时十多年编著而成的《四川民间文化大典》正式亮相,这本被专家们笑赞“重达7斤”的大部头,正文180万字,插图960幅,系统地记录和传承了四川民间文化。四川都有哪些灿烂的民间文化?呈现了四川怎样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本周起,我们推出“在它消失之前——追溯四川民间文化”系列报道,一一钩沉四川的民间习俗、民间文学、民间演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餐饮、民间建筑、民间科教、民间游艺、民间文化遗存等,带领大家领略多样、鲜活的民间文化的独有魅力。敬请关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在《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的第一编“民间习俗”中,记录了物质民俗、交通民俗、礼仪民俗等多种传承至今,或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四川本地民俗。其中,商贸民俗占据着很重的篇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与经济紧密相连。该书主编侯光特别提到:“蜀地的经济发展相应处于领先地位,从汉晋之际‘天下谓之天府’,到唐代称‘扬一益二’,再到宋代谓‘蜀地膏腴,亩千金’,便是明证。”

那么,当时的成都有多繁华呢?从一年四季的各种市集,就可窥一斑。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月月有市,车水马龙。四川民间文化就在川流不息的市集中,融汇、衍生、传承。

“十二月市”繁华喧嚣

12个月,每个月都有市集,这样的盛况在唐代就已经形成。据介绍,成都“十二月市”是个专用名词,特指唐宋集市。唐代,成都已经逐渐形成每月专项集市,即商品交易会。宋代形成“十二月市”的固定叫法。宋代诗人陆游在《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一诗中写道:“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成都正月上元节放灯,唐代即闻名——这就是正月灯市。元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记载,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

此外,成都三月蚕市,历史悠久。它兴起于唐贞元年间,每年三月三日在成都城北举行。城乡官民此时至观“祈乞田蚕”,或游宴聚会。最初,专卖蚕茧、蚕丝、桑叶及有关器物,后来慢慢扩大到一般农具及花木果药材杂物等农副土特产品。唐朝末年,开市的时间逐渐延长,有时长达两三个月,地点也从城北扩展到今天成都平原的彭州、都江堰、广汉、金堂、德阳、什邡、绵竹……明清后,四川各地还出现“春三月”市集,也是以蚕市为主。

而成都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就更为著名。所谓桂市,自然是与桂花有关。每年夏历八月,成都满城金桂飘香,桂市如期而至。人们聚在一起喝桂花茶、吃桂花糕、饮桂花酒。桂花清香扑鼻,可作为原料制作食物。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寿千岁”。药与酒,都由桂花所制。紧随其后的九月药市,则展示了成都药材的资源丰富。唐末五代开始,成都就是整个西南乃至全国的一个药物集散中心,药市也并非仅仅限于九月,一年有三次,分别是二月初八、三月初九和九月九日,其中,九月九日的药市是最盛大的,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商业贸易的繁荣。

药市之后,就是酒市。蜀人好游乐,酒,这个游宴饮品至今都是四川人的心头好。成都十月酒市销售的名酒,主要有成都文君酒、锦江春和汉州(今广汉)鹅黄酒、荣州(今荣县)琥珀酒、眉州(今眉山)玻璃春等。而这些美酒,也都被当时的文人骚客赋为诗篇,比如陆游就有诗赞:“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酝避鹅黄。”(《游汉州西湖》)“鹅黄名酝何由得,且醉杯中琥珀红。”(《城上》)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有个五月扇市。如其名,它就是卖扇子的市集。该书主编屈小强介绍:“扇市在大慈寺门前举行。”清嘉庆《华阳县志》里还有记载:“蜀民每岁五月,于大慈寺前街中卖扇,名扇市。”

市集和风俗传承至今

“十二月市”如此繁华旖旎,但最终却于宋末,因为蒙古人入侵,逐渐衰落。那么,还有哪些市集,如今能有迹可循呢?

成都夜市。事实上,古时的成都人,也是很会过夜生活的。侯光介绍:“成都夜市历史悠久。唐代后期开始兴起,盛行于宋代,至今沿袭。”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记载:“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及至清末,成都夜市尤盛。自青年路、盐市口至城守东大街一段,黄昏后各大商店关门收市,而阶上檐下又摆设摊肆,以马灯、油壶照明,游人往来如织。所售之物多属旧货,很多是当铺到期未赎的“死当”。民国后,各种百货进入夜市,时间延至后半夜,市面扩展至提督街、总府街。商品品类丰富,夜市的销量越发可观。据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虽无大宗交易,而每夜银钱出入,尚有千余金。”

乡下赶场,至今仍然盛行。四川民间俗称的“赶场”,成都人叫“逢场”。南宋范成大到成都后,入乡随俗,与民同乐,赋诗一首《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旧时,四川乡镇约定俗成,或每月夏历一、四、七日,或二、五、八日,或三、六、九日为赶场时间。民间视县城为“百日场”,即天天可赶,不定场期。民间百姓赶场,主要买卖交换货物,互通有无,也趁此探亲会友、休闲娱乐等。

而说到买卖交易,不得不提到一个交易习俗“摸指议价”,又称“摸手议价”。旧时流行于四川各地场镇市集。据介绍,当时的商帮之间谈买卖时,为了不让外来商帮了解行情,使用摸手讨价还价的方法。人们在讨价时,把手缩进袖筒里,或撩起前襟,把手藏在里面,互相捏手指议价,故称“摸手”,又称“袖语”。“伸食指为一,食、中指并伸为二,食、中、无名指并伸为三,加小指为四,五指聚拢为五,伸拇指为六,屈小指为七,拇指和食指张大为八,屈食指为九。买者或卖者在衣衫内变手势,也隔着衣衫捉住对方手指讨价还价。”而这样的方法,迄今许多地方买卖玉石甚至乡间买卖牲口仍在使用。

此外,民间的叫卖声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旧时,叫卖的人还有专门的名称“叫当”。如今,什么“相因卖二千元,一千元就卖哩!”还有常在门店上看到的“沉痛大削价”“不惜血本”的条幅,都是沿袭下来的老一套了。

“舶来”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物质生活发达了,精神生活也在市集中得以满足。这里,不得不提到成都充满文化气息的市集之一——青石桥木版书市。

清至民国时期,青石桥一直是成都乃至四川木版刻书的集散地。多以文史书籍及教科书为主,所出版的书籍销运西南广大地区。其中,又以青石桥的存古书局最为有名,系官办木刻书店,所校刊书籍称“局刻本”。此外,卧龙桥、学道街、春熙北段、祠堂街也都与青石桥一样,曾经是著名书市。

虽然青石桥如今已书香不再,但它却有一缕文脉延续至今,那就是春熙路上的胡开文文具店。

“胡开文”,成都第一家以翰墨风雅著称的文化服务用品专业商店,主要经营徽墨、四大明砚、一品斋笔、夹江宣纸等。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安徽绩溪人胡天注创立“胡开文墨庄”。1920年,安徽桐城人李润伯贩运徽墨来蓉销售,获利不少。1924年,李伯润来蓉物色店铺,在青石桥开店营业,点名沿用在安徽扬名的徽州胡开文笔墨庄,专营笔墨纸砚。1926年,春熙路建成后,胡开文笔墨庄从青石桥迁至邻近总府街的春熙路北段路口,又扩大经营范围。随着春熙路商业区日渐繁华,“胡开文”地处要冲,名声渐渐壮大。1996年,“胡开文”被中商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西方的“舶来”文化也在成都的一个“市集”向人们打开全新的世界。它,就是现在仍在的“商业场”,又名“劝业场”。这可是成都最早的商场,自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以来,集中300余家大小店铺,荟萃成都工商精华。同时,更对外招商,巴黎香水、泰西纱缎、法兰西绢绸、德国八音钟表、外国留声机、英国三枪自行车等,让成都人大开眼界。郭沫若有《商业场竹枝词》赞叹道:“蝉鬓疏松刻意修,商业场中结队游。”巴金《家》、李劼人《死水微澜》都写过商业场。

民俗多一点

幺师客栈服务人员。旧时,四川民间幺师须服务热情周到,旅客入店即帮搬行李,端洗脸水,办写号手续,安排房间,介绍旅店情况。临睡前,在过道上喊注意事项:“客,听我幺师办交接。门窗请关严,灯火弄熄灭。嫖赌不许搞,小心防盗贼。住宿小店若满意,欢迎二回又来歇。”早晨“喊店门”,提醒旅客注意:“东方亮,江水潮,笼内金鸡把翅摇。楼上客,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涉。打对的,同房的,各人的东西要收拾。慢张罗,失掉财物都不管。有事的早起,无事的休息。”旅客离店,幺师送至门口,道声平安,有的还帮旅客背东西,送到车站码头。

歇家商贸经纪职业名。旧时指专营生意经纪、职业介绍、做媒作保、代打官司等业务的职业。亦指从事这种中介职业的人。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四:“加以皂快之拘提,歇家之酒食,吏胥之恐喝,所费多歧。”《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赵昂访知巷口做歇家的王婆,在沈家走动识熟,且是利口,善于做媒说合。”旧时四川较大的城镇,一般都有中介店铺或中介人。

来源: 20201218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