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冯明礼 ‖ 攀枝花东区密地街道艰苦创业历程

作者:冯明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16 15:15:22 浏览次数: 【字体:

攀枝花东区密地街道艰苦创业历程

冯明礼

我于1970年从部队退伍回蓬溪县。同年10月,适逢渡口市到我们家乡招工,与我一起被录用的工友有700多人。我在矿山井巷公司工作了4年多,1975年调至东区参加基层政权建设,是早期调入东区政府的干部之一。回顾以往艰苦创业历程,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01

东区成立之初,真正是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

1973年,东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后,把基层政权建设放在首位,在成立街道办事处的同时建立城市居民委员会。攀枝花、密地、和倮果三个街道办事处的成立较江南的大渡口、炳草岗晚将近一年,工作人员主要从矿山各公司抽调。我是1975年2月28号到的东区,被安排在密地街道办事处。我是最早到密地街办的4个人之一,记得有李春兴、刘道奇、张大廷和我。不久,张大廷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去了,实际在办事处工作的只有3个人。

今日攀枝花东区美景(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还处于十年“文革”动乱时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职工工资低得可怜,许多干部包括我本人一个月才30几元钱,况且老婆孩子大多在农村。当时企业工资高于政府部门,许多同志都不愿意到东区工作。密地街道成立时,没有资金修建办公房,只好找到一处原铁道兵遗留下来的干打垒简易房子作办公场所,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建起一栋8层全框架、3个单元、面积1900平方米的办公兼住宿楼。

成立居委会也十分困难,1986年底以前每个居民委员会每月工作经费只有20元,其中5元用作办公费,15元作为居委会干部生活补贴,人均每月不过3~5元,最低的只有2元。居委会的工作十分琐碎,要找到一个既耐心能干又愿意为社会作奉献的同志真的很难。一开始,攀枝花街办从矿山公司抽调的干部因嫌条件太差先后回原单位去了,街道办事处暂停办公,日常事务交由密地街办代行处理。我们为了说服一个同志出来做居委会工作,要反复登门、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最远的地方在兰尖矿,来回全靠步行,有时半夜三更才从兰尖矿出发回家,回到住地天都快亮了。

02

当时的情况这样的,一方面有许多家属子女找不到工作,一方面社会上又有许多事情没有人去做。

1975年7月,区革委会筹备小组在组建街道办事处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同时,制发《东区发展街道工业及加强经营管理的试行意见》。《意见》确定了“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拾遗补阙,当好配角,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发展街道工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街道工业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以厂、社、队、组为基本核算单位,自负盈亏和灵活的收益分配与生活福利政策。各街道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在原有基础上因地制宜兴办采石、水泥瓦、棉絮加工、金属制品、化工等项目。

密地街道安排我主抓街道经济发展。兴办街道企业,一无场地,二缺资金,完全是白手起家。

我们兴办第一个街道企业是1975年办起的预制板厂。

起初,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时的水泥瓦、地沟盖板以及建房所需的楼房预制板十分走俏,要生产这些产品,必须要有较宽的场地。找来找去,找到原铁道兵8723部队修建铁路时搭建的一处猪圈,他们调防后,该地属于西昌铁路分局。我们几经辗转找到铁路部门协商,以安置他们的家属子女为前提终于租借到这块地盘。然而,上级没有资金支持,怎么办?我们找到矿山公司物资处,向他们借了2吨水泥,水泥在当时是计划分配物资,一般买不到。产品所需河沙在金沙江边就地取材,只需劳力,不用钱买。产品需要的细碎石在兰尖矿“五七”连赊。最后是模具问题不好解决,制作模具所需的木材不是买不到而是买不起,后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攀钢建筑安装公司,借了10套模具才终于把预制板厂勉勉强强办起来。10套模具显然不够,我们动员职工家属到处拾捡别人丢弃的废旧木材、包装箱,甚至连家里的床板、鸡圈、院墙围栏都拆来制作模具。投入生产期间,全靠人工拌料,尤其那些女职工们,顶着30多度的高温干活,可以说是挥汗如雨。

这个厂于1975年2月开始兴办,5月份投产,到年底除了发给职工工资、偿还赊借的各种材料款项外,盈利7万多元。这个厂当年就安置无业人员38人。第二年,我们购置了搅拌机,预制板厂年产值飙升至40多万元。

随着要求就业的人员不断增多,我们考虑到那些女职工劳动强度不宜过大,便把水泥瓦生产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一个“三八”水泥瓦厂。

攀枝花市东区鸟瞰(周良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03

1977年2月,我们发现市场上肥皂、蜡烛、卫生球之类的日用化工商品十分畅销,尤其肥皂还要凭号票供应。

蜡烛,这个在今天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用品,但在当时为开发这个产品,很是经过一番周折。为了找到蜡烛制作方法和买到生产蜡烛的机器,我们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专程去成都日用化工厂。让人失望的是,该厂担心技术外泄会增加竞争对手,不让我们参观生产过程和机器设备,更不提供任何技术资料。我们觉得既然到了这个厂,无论如何也不能空手而归,便在该厂的废料堆里寻找有没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找到了一台该厂更换下来的、据说还是日本人制造的废旧蜡烛机。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我们的意图,便不动声色地离开了该厂。回到渡口,从攀钢运输队请到一位姓林的技术员(后来晋升为工程师),通过关系再到成都日用化工厂,把那台报废的蜡烛机的草图给绘制了回来。林技术员根据其原理进行重新设计,将手工操作改为电动生产,其功效比原来不知提高多少倍,产品由百货公司包销。成都日用化工厂得知后反而前来渡口取经学习。

为此,我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后办起日用化工厂、面条厂、饲料厂、藤椅厂、五金厂、制冰厂、钢球厂、花岗石厂、彩印厂等30多家工业企业。1999年,街道工业总产值达5118万元,实现利税291.6万元,安置就业300余人。2000年有工业企业23个,产值7830万元,利税295万元,从业人员达600余人。

以后政企脱钩,各工商企业纷纷转为股份制或民营。

回顾过去,自己为东区的经济发展做了一些应有贡献。如今我已退休,看到今天的东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倍感欣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明礼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