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这些老桥深处藏着最地道的成都美味

作者:边钰 来源:2020120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04 10:22:49 浏览次数: 【字体:

老成都万里桥下浣纱的百姓,旁边是鱼篓。

老成都万里桥远影。

老成都东门外回澜塔与九眼桥。

老成都万福桥。

今日九眼桥一带。朱丹摄

作为一座因河而兴、因河而盛的城市,成都境内水系发达,并随之诞生了大大小小的桥梁。晋代《华阳国志·蜀志》中就有“于是江上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的记录。清末的《成都通览》也记载,当时成都城区有名可考的桥梁共有192座。

因为水灾或者城市建设,不少桥梁早已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不过,如若你行走在今日成都街巷里,余庆桥街、玉带桥街、桂王桥街、二仙桥路等一批以“桥”命名的街巷,仍无声提醒着人们,过往历史里成都河、桥密织的城市面貌。

在今年8月成都图书馆推出的《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这些横跨于河、渠之上的桥梁,身姿妙曼,精致的廊桥、小巧的拱桥、平阔的直桥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桥,都和成都美食有着关联。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A

新人沾福的万福桥 也是麻婆豆腐诞生地

在今天成都人民北路与人民中路之间,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其上,气势如虹。这座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通火车北站与成都市中心的通道而新建的,最初叫人民北路大桥,不过,不少老成都人喜欢将其叫作“万福桥”,1981年正式定名为万福桥。

“这种叫法并不是毫无理由,在人民北路大桥不远处,原来曾经有一座古老的万福桥,由此成都人也习惯将这座新修的桥称为万福桥。”《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学术顾问袁庭栋介绍。

老万福桥是当年府河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位置在不同时期有过上下移动。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位置在今天的万福桥下游,连接着金华街和上河坝,是一座“长五丈,宽丈余”的石墩木桥。

在《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里,人们可以看见这座已经消失的老桥的身影。桥上有木栏画廊覆盖,两端有亭,是一座典型的廊桥。最有特色的是在桥中段的一侧还修有一个小庙,桥的两端还有寺庙,桥北有东岳庙,桥南有水神寺。

原来的万福桥桥头是牌坊式建筑,上面有一道贴金匾额,写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过去的成都人都把这道贴金大匾视为招祥祈福的吉祥物,新人结婚时,不少人家都要把花轿抬到这里来过一次桥,来沾沾福气,以祈求安康吉祥,民间也将这种风俗叫作“踩桥”。除了新婚夫妻,正月十五之前的新春佳节期间,也有不少人来到万福桥“踩桥”。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1947年万福桥被洪水冲毁才结束。

早已闻名中外的麻婆豆腐就诞生在万福桥头。袁庭栋介绍,那时成都境内少马车,陆上货物运输主要靠挑夫、鸡公车。作为成都西北方向入城的重要通道,这里还是当时的木材市场和清油市场。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陈麻婆与其夫陈春富就在万福桥头开设乡村饭店“陈兴盛”。当时的挑夫或者鸡公车车夫等苦力经过此处时,喜欢在这里歇息、吃饭,物美价廉的豆腐便成了他们的首选。陈麻婆烹饪的红烧豆腐以“麻、辣、脆、嫩、烫、鲜、浑”为特色,口碑相传,最终使得陈麻婆日渐闻名。

陈麻婆去世后,她的小饭馆被子女继续经营,但一直都没有挂出过陈麻婆豆腐的招牌,麻婆豆腐也不是一道正式的菜肴名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万福桥畔又有人开了一家饭馆,店名叫“江头归”,对外宣传时也说自己最擅长做红烧豆腐。为了与“江头归”相抗衡,陈家后人才正式打出“麻婆豆腐”的菜肴名。

不过,遗憾的是,这座古桥在1947年被洪水冲毁,当时未能按原样修复,只修了一座一般的木桥。1954年再次被洪水冲毁之后,也只是恢复了普通的木桥。1959年在古老的万福桥上游,修建了人民北路大桥,先建快车道,后建慢车道,直到1964年才全部建成,原来的老桥自然也就废弃了。

B

文人笔下出镜率最高的万里桥 孕育了美味枕江楼流派

细数历来文人骚客笔下出镜率最高的成都地标,万里桥绝对排名居前。杜甫在《野望》一诗中就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之句。著名女诗人薛涛也留下“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的佳句。唐代诗人张籍的《成都曲》更是留下“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的绝唱,描绘了万里桥畔的繁华……

为何万里桥频入文人骚客文章,它又有着怎么样的颜值?在《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里,一批拍摄于上世纪的黑白老照片再现了万里桥的风韵:宽阔江面上,七孔石拱桥横跨其上,船只荡漾于河心,两岸高树林立,风姿绰约。

袁庭栋介绍,万里桥的得名是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送大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桥头饯行时,费祎感叹说:“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后人就把这座桥叫作万里桥。

三国以后,有关万里桥的各种记载历代都有,袁庭栋特别提到,李冰时期所造的二江七桥只有这座桥的位置相对清楚,两千多年来位置未变,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1988年在对万里桥进行最后一次维修时,在桥下发现过汉代的砖、时代不详的基石上的木桩孔洞和大量清代的木质桥基,是万里桥多年来位置未变的铁证。同时,这座桥一直都是成都的南大门,是通往乐山、雅安、甘孜直至西藏的重要通道,桥畔长期都是成都的商业繁华区域之一,曾经是著名的“南市”。

万里桥边的繁华一直保持到近代,而近代繁华市井图的亮点则是万里桥头西北南河边的枕江楼。开办于1906年的枕江楼是临江而建的著名川菜馆,以烹制江中的河鲜而享誉全城,以至于在业内形成枕江楼流派。由于枕江楼既有把酒临江的环境,又有名厨制作的以醉虾和醋熘五柳鱼为代表的闻名全城的美味佳肴,所以成了不少骚人墨客的聚会之所。李劼人在小说《大波》中就对其菜色有着详细描述。1938年,著名作家张恨水也曾在此品尝美味,且对景感怀,提笔写下:“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白门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从1954年开始,曾经对万里桥进行过三次较重要的维修扩建与加固,加了引道,把拱面改为平面,桥面铺了沥青,两侧新增钢架人行道,各种汽车都可以通行。为了加大城内交通的流量,1995年将万里桥拆除,在原址修建了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以后又在桥的上空修建了高架桥。

万里桥拆除之后,为了让人们还能瞻仰古老的万里桥的英姿,成都市政部门在百花潭桥上游不远的南河之上新修了一座五洞望仙桥,就是仿原来万里桥的样子修的,也有人叫它新万里桥。

C

素有成都﹃东南形胜﹄之誉的九眼桥 如今已是酒吧美食网红地

九眼桥古名洪济桥,又名镇江桥,是成都东南角最重要的桥梁,也是近代成都市区内保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桥梁,长期有成都“东南形胜”之誉。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交通地位。袁庭栋介绍,九眼桥这个位置的锦江河段,是古代成都最重要的水运码头,载客载货的船只与上船下船的车辆、行人不少,所以很可能自唐宋以来就应当有桥,只是今天已经见不到有关的记载。

关于九眼桥的最早记录,源自明代天启年间的《成都府志》。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起,在四川布政使余一龙的主持下,花了5年时间在这里建成一座宏伟的石拱桥,因为地处两河汇流之下游,江面宽阔,所以名为洪济桥。“桥成,为洞者九,纵四十丈,横四十尺。远而望之,虹舒电驰,霞结云构,若跨碧落而太空为门;俯而瞰之,飙涌涛春,鲸飞鲵走,若驾溟渤而巨浪为溜。”明天启年间改名为锁江桥。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四川总督李世杰的主持下又做了一次补修。因为桥下有九个桥洞,民间一直称为九眼桥,但是桥北以洪济桥得名的街名却一直保留着。不过,可能由于“洪”与“宏”音义均通,所以在民国时期误写成了宏济路,并一直使用到了现在。

九眼桥南岸一带,长期都是锦江中的重要水码头,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还有若干船只停泊,船中的主要货物是家家需要的木柴。在成都图书馆这次发掘的老照片中,除了淘到九眼桥桥形照片,还淘到一张难得一见的九眼桥周边场景图。透过黑白影像,可以看见宽阔河流两边,一排整齐的吊脚楼依河而建。

“九眼桥的美味当属河鲜。”袁庭栋介绍,这里的餐馆依靠着邻河的便利,将所有的鲜活鱼虾都养在河边的大竹笼中,顾客需要吃时,才将其打捞起来,以保证食材新鲜。

不过,今日的九眼桥除了河鲜,附近更聚集了一批网红打卡小酒馆、酒吧以及各类餐饮,成为成都娱乐一条街。同时,袁庭栋还介绍,为了方便交通,九眼桥曾在1953年进行了一次大修,加修引桥并将拱背的坡度减小,铺了沥青。1959年和1966年又进行了两次维修,在两侧加宽了人行道。随着成都经济的迅速发展,古老的九眼桥实在不堪重负,1986年在老桥上游14米处新建半立交的新九眼桥。此后,老桥失去交通功能,多个桥墩又不利于泄洪,遂在1992年被拆除。

不过,2000年在河滨印象小区,成都新建了一座与九眼桥相似的桥,用以保留九眼桥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本文老照片来源于成都图书馆《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

来源: 2020120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