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董代富 周旭川 ‖ 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著名商号廖广东

作者:董代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9 15:51:44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著名商号廖广东

董代富 周旭川

民国初年到建国初期,享誉全国的五金老字号,以剪刀、菜刀为主的商号名牌有三家: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和四川廖广东。由于建国后廖广东停业,在它们退出历史舞台半个多世纪后,廖广东这块金字招牌开始被人们淡忘。《四川客家杂志》委托特约研究员宜宾籍人陈伟平、温涛先生,研究这段客家人廖广东的历史。近年,他们做了许多调研说:“宜宾的廖广东五金铺是很有名的一家店,历史记录已经查到。但是,现在查省内很多资料都没有一篇是全面介绍廖广东发展情况的。我们宜宾也在到处找廖广东的后人,就是找不到。问了很多老人都已经讲不清当年宜宾的廖广东铺面是怎么回事了。廖广东的后代到哪里去了?廖广东的总部设在何处?都没有寻找到”。

2019年11月中旬,董代富创立“泸州史话大家谈”微信群,一下就邀约了40多位文史爱好者入群,恰好陈伟平和廖广东总号廖清和的孙子廖世明在群里,是他们的一问一答,为我们发现这段珍贵历史拉开了序幕。陈伟平兴奋地说:“泸州还能找到,那真是幸运之极。”接着于12月4日,在广东教书的陈伟平先生请温涛专程到泸州,在泸州政协文史研究员董代富帮助下,找到廖广东总号老板廖清和的孙子廖世娴(83岁)、廖世明(76岁)姐弟,他们保存着1936年廖广东的全家福。通过他们的回忆,找到了泸州廖广东总号、分号地址、家族移民历史、廖广东的兴起、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比较全面地还原了四川(主要指川南和川东)廖广东的客家历史。  

一、廖氏家族档案

廖世明,男,1943年生,出生于四川泸州,祖籍广东湄州县,系泸州四中31班甲组毕业生,曾任泸州市科协会堂主任、四川省曲艺家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中区足球协会副会长、泸州市曲艺家协秘书长等职,2003年退休。

廖世明说,他们没有保存家谱族谱,只好回忆家史。

廖清和(1888—1957)是他的阿公(广东人称祖父为公),阿公一代有4人:阿公是长兄,二公廖清顺(1889年生)、三公廖森和(1890年生)、四婆廖清楷(1891年生)。

廖世明的父辈:大伯廖显文、二伯廖小村、行三廖鸿如(廖世明之父)、五叔廖先桥、四姑廖先楷、六姑廖先辉、廖先琼、八叔廖先友。

清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10年)春,廖清和率领弟妹一行4人,从广东湄州移民入川。廖氏家族后人廖世明先生和他的姐姐仔细回忆了家族如何打造“廖广东”的过程,如何崛立于泸州、宜宾、隆昌、重庆,享誉川南、川东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至于成都春熙路廖广东,与川南和川东廖清和家族没有宗族联系,更没有经济往来。他们打着廖广东商号招牌,说他们历史如何悠久,这些与廖清和家族的廖广东无关。  

二、大足打拼  隆昌分家

阿公廖清和之前几代都是商人,阿公一代兄弟,秉承前代祖传手艺磨剪刀镪菜刀。一条长木凳,凳上面固定一块磨刀石和一小木箱,木箱里有起子等磨刀工具,凳侧挂着小水桶、小油瓶等。白天肩上扛着木凳走四方,边走边吆喝“磨剪刀啊镪菜刀”。有雇主时,放下凳,坐下为顾客磨剪刀啊镪菜刀。1909年春,因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当地社会混乱,长兄廖清和变卖了家产。1910年春,22岁的大哥带着二弟、三弟和四妹,开始远走他乡谋生。在老家,他们经常听到许多廖姓湄州移民长辈,在明代洪武年间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到四川发家致富的消息;知道四川大足县龙水镇刀具全国闻名,早已心仪神往大足龙水镇。他们一行4人风餐夜露,不畏艰辛跋涉,辗转数千里步行,于1910年夏,来到大足县龙水镇,开始了艰辛生活。

廖氏三兄弟都读过私塾,接受的是“孝、悌、忠、信、礼、仪”儒家教育,奉行家规“守法规、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传本业、戒酗酒、戒淫乱、戒赌博”,经商要“诚信为本,热情待人,整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阿公那一代及其上代都有强烈的经商意识,全都不吸鸦片,远离吃喝嫖赌。三兄弟都特勤奋,也能吃苦耐劳。

镇上一看,商号旗藩醒目,青石板小街车水马龙,铁匠铺比比皆是,货柜货架各种刀具琳琅满目。拉风箱、化铁水、打铁工人忙忙碌碌,叮叮当当打铁声不绝于耳。参观大足石刻的游客,外埠客商、本省各县客商络绎不绝,批发零售的本地小贩数量也不少。他们了解到质量信誉最好的是那几间商铺。

考察后,四兄妹商量,老大挑竹编箩篼去铁匠铺批发,然后赶牛牛场销售,老二和老三找铁匠铺当学徒,四妹守家。因广东粤语不便交流,所以他们注重学习四川话。不到半年功夫,他们都学会了用四川话与当地人交流。

阿公口才好善交际,到龙水最有名的铁匠铺去批发铁器,招待伙计们抽叶子烟,吹吹广东和大足走街串巷得来的新闻,一来二往与铁匠铺伙计们混得溜熟。三兄弟都特别留心打制铁器各项流程技艺,尤其注意加钢、淬火等各项关键技术,铁匠也断断续续给他交流了不少绝活技艺。晚上,三兄弟在一起交流学习四川话和学打制铁器体会。大约一年半功夫,三兄弟学会了打制五金各项绝技。学会技术后,在大足当地开五金铺会给人以抢师傅饭碗的口实,会被认为不地道,于是他们决意离开大足,寻找发展机会。

1912年春,他们离开大足县,辗转到了隆昌开铁匠铺兼经营生刀具。1914年底,在隆昌给幺妹找到个好婆家,备了一份厚礼嫁妆,按隆昌风俗举行了隆重婚礼。幺妹完婚后,将隆昌的铁器刀具铺交幺妹一家经营。然后三兄弟分家,各分得一大笔财富独立谋生。

泸州长沱两江交汇,永宁道府所在,全国闻名的泸州老窖使得该城繁华异常。1915年初,老大、老二南下泸州打拼;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老三单独闯荡宜宾开设铁器刀具铺。经不懈努力,打造出了响誉川南的“廖广东”刀剪系列品牌,创出廖广东商号。

三、金牛总号 白牛分号

四兄妹隆昌一别,老大、老二来到了泸州。一看泸州风景如画,有雄壮的城墙城门,水运交通繁忙,往来重庆、贵州、云南、自贡、富顺的木船,每天傍晚密密麻麻停靠在长江和沱江边,会津城垣一带搬运忙忙碌碌,大河街、小河街、大北街、大十字热闹非凡,远比龙水大足繁荣昌盛,实乃做生意的上佳福地。老大购买了泸州忠孝路(今三星街口到市人民医院门诊之间)门市;老二在迎晖路(原大十字刻字铺上面几家处,今迎晖路18号处)买到门市,前店门市后面作坊加工坊,楼上为居室。

 廖广东金牛总号在今泸州市忠孝路《酒城风味》处(左起:廖世明、温涛) 

他们购房后,在泸州先拜码头,拜会当地袍哥头目拿顺言语,然后注册“廖广东总号”和“廖广东分号”,经营范围主要是剪刀、菜刀、镰刀、弯刀、砍刀、铜烟杆、水烟具。招牌是由一块大木板做成,木牌为黑漆吊挂在大门外上方。木牌中部雕刻商号名称,笔画轮廓阴线条,字体笔画向外突出,木牌正中上方挂着一个金属打制的牛头。老大的廖广东是总号,在牛头和字上涂的全是金粉,老百姓喊“金牛廖广东”;老二的招牌字和牛头涂白漆,老百姓喊“白牛廖广东”。

廖广东白牛分号首家在今泸州市迎晖路18号《大布山男装》位置 

选定吉日良辰,一总一分同时开业。开业仪式前,送出许多请柬,在“廖广东”招牌上挂起红布扎花,商业局长、商会会长、商会袍哥大爷都光临并剪彩。店铺挂了贺匾、贺联,店铺外有鲜花花蓝。仪式开始,主人爆了好几箱火炮庆祝,然后在仓街口大餐厅预定了丰盛午宴,招待嘉宾贵客、保长甲长、四邻街坊等,摆了大约40桌酒席,宴席用的是营沟产泸州老窖。

廖广东非常注重创建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商品质量,具体做法是在大足龙水找质量最好一家定点进回半成品,运到泸州后进行加工、碎火、打磨,然后在五金成品上打上“廖广东金牛”五个子,形成“廖广东”特色系列五金产品,注重包装和售后服务。除了门市零售外,还对泸州周边县和乡镇批发。开展周边销售,订好合同,找好保人,采取“杀猪交账”的经营方式。所谓“杀猪交账”,就是批发给周边县和乡镇,允许乙方有保人情况下签合同,允许赊账,待乙方卖完后付款。“杀猪交账”大受乙方欢迎,因此销售量很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再加上剪刀,菜刀钢火好,卖出名了。铜烟杆也是名牌产品,人气越来越旺。最初,阿公虽是总号,但各分号经济独立核算,业务上老大有领导权,比如经营范围、进货地点、商标管理等。

泸州总号廖广东很善于经营,待客也很热情。发家致富后,几年后在泸州又添置了产业,上、中、下巷子靠河边出口外的滨江路、天子殿旁的廖家花园都有他们的房产。1915年,廖清河的四妹在隆昌的店,老百姓叫“铁牛廖广东”;廖清河的二弟门市离大十字很近,口岸最好,生意特别兴隆,赚钱最多。第三年又买下迎晖路48号,开设第二处“白牛廖广东”。老三在宜宾则开设有“银牛廖广东分号”。

四、宜宾建号 三公发迹

宜宾市翠屏区政协学习文史委编著的《文史资料汇编》第6辑,有龚咏棠写的一篇《廖广东五金店》。文章记载:

宜宾廖广东五金店主人是廖家老三廖森和,1915年从隆昌县来到宜宾市注册开设的,地址在宜宾中山街大碑号对门建的银牛廖广东分号(总号是在泸州大哥廖清和)。他原来是做磨刀子、剪子的手工匠人起家的。由于他的工艺精湛,熟悉刀剪业务,积累本钱,才开设该店。他经销的商品有铁、铜两种。铁器大部分是各种刀具,如大小菜刀、剪刀、裁纸刀等。铜器大部分是铜烟袋、铜墨盒及文房四宝。货品来源并非广东所产,铁器是大足县著名产地龙水镇大批购得,经过他自己的精加工,商品上打下几弟兄的统一印记“金牛廖广东”向市场销售。写有监制商标,因为货真价实,颇负盛名,博来南六各县顾客好评。大量进货,获利甚多。铜器是从成都染房街、顺城街铜器批发商号,由江浙一带购回苏白铜器转手买回销售的。1925年自置中山街产业,新修三层楼房,自刻贴金质量的“金牛廖广东”商标,为宜宾著名五金刀剪老字号。1936年,在宜宾中山街建分号“银牛廖广东”的三公满46岁,廖氏各房部分人员前往宜为廖森和祝寿,留下以廖清和大哥(48岁)为最长的廖广东家族大合影,这张宝贵照片为其孙辈廖世明珍藏。图片中廖世明还没有出生,只有他的大姐还不到1岁,还在妈妈的怀抱中。

1936年,廖氏家族祝贺廖森和满46岁生日在宜宾合影(倒数第二排左3是大公廖清和,第二排右1是廖世明的母亲,怀中是他的不满1岁的大姐)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宜宾中山街老店出售来退赔,迁店到胜利路岷江餐厅右侧,仍然开“廖广东刀剪店”。1956年公私合营,该店并入宜宾棉百总店五金行业,现人民路还设有“廖广东五金店”。1966年,廖森和去世,享年77岁。

宜宾中山街廖广东铜牛分号商号(1984年摄,今已不存)

五、子女转行后继乏人

廖广东从成立、发展到鼎盛发家,主要是靠商品质量第一取胜,也靠经营有方、坚持为人诚信、注意售后服务取得信誉。

廖氏家族重视子女文化教育,廖清和的子女,只有长子廖显文继承父业,在重庆开设廖广东五金店。其余子女皆读书后改行,因而后继乏人。

廖清和的二儿廖小村与三儿廖鸿如,与泸州朱家山陶道基在重庆读高中是同班同学,无论寒暑假,陶道基都邀请学友廖小村、廖鸿如住在朱家山上,情同手足,友谊深厚。陶道基是民建会员,建国后任民建泸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6.02—1959.04),以后调省民建任职。

廖小村则从军,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开赴东北,辽沈战役国民党军失败,随败军到台湾。两岸三通后1989年春,廖小春偕妻张淑娟回到大陆家乡泸州探亲,见到了侄子廖世明一家,也见到他的五弟廖先桥一家。近半个世纪第一次海峡两岸亲人团聚,圆了廖小村的乡愁梦。

廖鸿如高中毕业后,在民国泸县政府粮食局、南充航道管理处、泸县教育局等部门工作过,也都没有继承廖广东事业。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泸州金牛总号和白牛分号都停业了。

航船闯过急流险滩,定能到达胜利彼岸。廖广东商号如后继有人,待改革开放的今天,必将繁荣昌盛不减当年。惜乎,廖广东之后裔个个转行发展。廖广东商号金字招牌,幸留下宜宾翠屏区文史一篇。

历史车轮远去,付之东流惋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董代富(西南医科大学)  周旭川(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