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杨明强 ‖ 为国选才乐奉献 勇立潮头鼓与呼——从招考改革历程看《招生考试报》的前世今生和倾情奉献(一)

作者:杨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03 16:05:18 浏览次数: 【字体:

谨以此文献给甘为人梯的广大教育招考工作者

为国选才乐奉献勇立潮头鼓与呼

——从招考改革历程看《招生考试报》的前世今生和倾情奉献(一)

杨明强

一、 现代招生考试源于古代科举考试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末。据史料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举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华夏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中国是考试的故乡,兴学育人,传承国学,沉淀极深。千古相传的“伯乐相马”,就是这一文化经典的演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当初,原有高校复杂多样,各行各业人才匮乏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为实现教育上的平稳衔接与过渡,1949年全国高校仍沿袭过去的招生方式,各大学自主命题,自主招生。1950年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内的统一招生方式。1952年,所有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对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政审标准和命题标准等全部统一规定。从此,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正式形成,进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新时代。这种招考制度一直持续到1965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考制度被迫中断。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开始拨乱反正。

1977年8月4日至8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当年即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于千头万绪中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邓小平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图片来自网络)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中国城乡,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振奋,奔走相告。它犹如春雷滚滚,极大地震撼了每个有志青年的心灵。

1977年11月28日到12月25日,各省、市、自治区命题举行高考,积压10届的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汇成570万高考大军(录取人数仅27.3万,录取比例4.74%)涌入全国各地考场。当年的高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春季招生、春季入学的特例。

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很快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无数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也随即改变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在街上游行庆祝的青年(图片来自网络)

招生考试体现国家意志,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四川省广大教育招生考试工作者,不负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厚望,以无比坚强和自信,弘扬人梯精神,为国选才,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为四川“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四川招考改革的发展路径

(一)1977年10月宣告恢复全国普通高考。

(二)1978—1982年,巩固改革的五年。

(三)1983—1992年,改革探索的十年。

(四)1993—2000年,改革攻坚的八年。

(五)2001—2008年,改革创新发展阶段。

(六)2008年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克服极重险情抗震保考,二次高考、同期录取取得圆满成功。

(七)2001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中专中师招生、研招、成招、高教自考齐头并进;3+x高考改革、自主命题、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深化改革逐层推进……

三、招生考试报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

2017年5月,笔者有幸获得一份泛黄的老报纸:1959年6月26日由四川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编的《招生通讯》。可以推断,此为全省招生报纸之雏形。

1959年编印的《招生通讯》,当为《招生考试报》的雏形(杨明强 供图)

1979年5月,伴随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四川省招生办公室敢为人先,在全国招考领域率先创办了第一份行业报——《招生工作通讯》(《招生考试报》前身)。

1980年,《招生工作通讯》更名为《四川招生通讯》,由全省各地招办订阅、发行。

1983年,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批准,《四川招生通讯》编列入全省统一刊号:“四川省报纸登记证第033号”。

1984年,《四川招生通讯》更名为《招生自考通讯》,通过邮局发行。

1985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报纸将高教自考内容分离出来,创办了《四川自考》杂志(双月刊),省内公开发行;报纸更回原名《四川招生通讯》,不定期出版,通过招生系统渠道发行。

1987年9月,《四川招生通讯》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统一刊号CN51—0053 ,分普招版和成招版出刊。

1990年4月,《四川招生通讯》首次参评四川好新闻奖,两件作品分获二、三等奖。

1991年,《四川招生通讯》被收编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编的《中国报纸概览》,作为专业报纸向社会推介。同年,受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和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委托,以《四川招生通讯》为依托,1992年春,创办《中国高校招生》杂志。

1993年,在四川省招生办公室支持下,《四川招生通讯》敢为人先,推行办报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并试运行。

1993年5月,《四川招生通讯》获批广告经营许可证——川工商广临字(93)087号。

1993年7月,《四川招生通讯》首次推出《录取特刊》。

1993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四川招生通讯》更名为《招生考试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从报头看进步(杨明强 供图)

1994年,经策划,《招生考试报》与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成功合作,在全国首次将高考录取名单通过报纸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在全国备受关注。

1995年10月,《招生考试报》“普招版”改为“高中版”。

1996年1月,《招生考试报》“初中版”创刊。

1996年5月,《招生考试报》在四川省首次报刊质量考评定级中名列第八位,跨入四川省一级报刊阵营。

1997年,《招生考试报》再度编发《录取特刊》,独家发布高考录取新生名单。期间,该刊出日报,每期8-16个版。

1998年6月,四川省招生考试图书发行公司和招生考试书店成立。

1998年11月,《招生考试报》高中版、初中版,分别更名为“高考周刊”“中考周刊”;同时,“当代中学生周刊(文摘类)”创刊发行,报纸调整为周三刊。

1999年11月,“当代中学生周刊(文摘类)”更名为“太阳周刊”;12月,报社开通互联网电子版。

2000年5月,“高考周刊”试印彩版。

2001年起,“高考周刊”刊期调整为周二刊4开8版;停办“太阳周刊”;5月15日(总第1300期)起,“高考周刊”正式彩版印刷。

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高校招生》杂志更名为《高校招生》杂志,并获国内统一刊号CN51-1611/G4。

2002年2月,经四川省编委批准,《高校招生》杂志社成立,独立办刊,自主经营。

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7月调整至6月。鉴于“非典”疫情,《招生考试报》推出“抗非典,保大考”特刊。

1996年至2018年,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开始常年固定采编出版“高考周刊”和“中考周刊”,共22年,其采编质量、印刷出版质量、广告量、发行量和社会美誉度,均跃居全省一级报刊阵营前列。

2015年9月,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撤销“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和“高校招生杂志社”建制,整合原两社各自的优势资源,新组建成立“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

2018年9月,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正式运行后,中心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阵容大大增强,包括《招生考试报》“高考周刊”“中考周刊”、《高校招生》杂志“高考指导”专刊、“院校与专业”专刊、《教育考试与评价》杂志、《四川考试》杂志,以及《招生考试报》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规模庞大的教育招生考试传媒等载体,成为服务全省教育招生考试战线的权威主流的融媒体矩阵。

早期的创办者们(杨明强 供图)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杨明强,男,1963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媒体人。曾任《成都教育报》责任编辑、《四川青年报》新闻部副主任、《时代教育》主编。1996年加盟《招生考试报》至今,历任记者、责编、编辑部主任,担任《招生考试报》主编18年。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干部。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明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