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防空(下)

来源: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4 15:18:38 浏览次数: 【字体:

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防空(下)

疏散避难

成都城区人口密度大,若遇日军飞机轰炸,必将造成大量伤亡。1938年2月,成都防空指挥部制定《避难区避难实施方案》,以市区为中心,将半径40公里范围内各乡镇划为避难区,在敌机空袭时,组织市民前往避难区避难。防空指挥部在交通要道附近的树林、庙宇、祠堂和私人住宅园林等处设置避难所,同时督促市民,用木板、泥土加固桌、椅、床、梯,制成简易的紧急家庭避难所。防空指挥部第三科工务组还在中山公园(位于提督街,今已不存)内构筑一道防空壕供群众仿建,并分别绘制公用、家用建筑图纸发给各机关、学校及市民。

被炸毁的成都民房(来源:《成都大轰炸》)

同时,成都防空指挥部制定疏散方案,以便疏散群众至避难区域。事前疏散时,统一采用警察局登记的汽车、人力车、滑竿等运输工具,按规定价格收费。到避难区域后,市民或租用当地房屋,或利用庙宇等公共建筑,或住在政府拨款修建的分散式平民住宅。若疏散市民在当地购田自建,政府则给予奖励帮助。发出空袭警报后,市民临时疏散至城郊隐蔽区域,其时街道禁止车辆通行(执行特殊任务者除外),由警察维持治安,指挥市民有序疏散。

四川省防空司令部成立后,开始加快修筑避难室和防空壕。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防空司令部利用城墙修筑61个避难室;在城郊扩建上万所防空壕,能容纳25万余人。为便于临时疏散,防空司令部还在城墙上开凿缺口,建造疏散桥梁,以减少疏散时因交通拥挤造成的人员伤亡。

防空壕(来源:《成都大轰炸》)

防控反击

为抗击日军侵略,驻蓉防空部队积极反击来袭日机,空军驱逐机大队负责空中作战,高射炮连、照测队负责地面防空。新南门外红瓦寺配置有前苏联制造的7.62厘米口径高射炮4门;为探照侦听敌机方位,红牌楼附近安置有德国制造的镜面直径为110厘米照空灯1具,听音机1部;青羊宫附近安置有镜面直径为110厘米的照空灯1具,德国制造的2厘米口径速射高射炮2门,高射机枪数挺;北门外凤凰山、青龙场,东门外五桂桥、兵工厂附近也都配备了照空灯、高射炮、高射机枪等防空武器装备。但成都市人口众多,地面防空武器有限,每当敌机空袭时,市民仍采取疏散躲避的方式,以减少人员伤亡。

防空部队(来源:《成都大轰炸》)

消防灭火

旧时成都建筑多砖木式房屋及草棚屋舍,若日军飞机投掷燃烧弹,后果不堪设想。成都防空指挥部成立之初便组织拆卸大队,负责拆除草房席棚,对各种易燃性建筑进行防火改造,并组建消防队扑救空袭引起的火灾。但强行拆除使不少穷苦市民无家可归,虽给予补助,也只是杯水车薪。政府还要求各区街道、各单位组织义勇消防队,鼓励市民在家开掘水井、修建蓄水池,置备灭火用的沙袋、水桶等。

旧时成都消防(来源:《成都大轰炸》)

1938年12月,四川省防空司令部制定《成都市民自备沙袋办法》,要求每户至少预备3个长1尺、宽6寸,内装河沙的沙袋。市区内也修建了不少水井、蓄水池,但由于工程质量差,加上平时维修保养不当,半数水井和蓄水池经常渗漏、崩塌或蓄水不足甚至出现“朝满夕干”的现象。每当遇空袭引起大火,消防设施无法使用,人们只能望火叹息,任其自灭。

医疗救治

由于防空力量薄弱,加上经费短缺,计划不周,在日军飞机来袭时,市民往往手足无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为解决空袭造成的伤亡,四川省防空司令部先后在市区设立了22处治疗所和5家重伤医院,并将全市公私立医院编入防护团,以便统一安排救护任务。

在农舍里躲避空袭的人们(David Crook 摄)

1939年6月,54家军政、工商、文教、卫生、慈善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四川省会空袭救济联合办事处”。办事处建立了6所伤民收容所、4所临时治疗所、5所棺殓所、2所难民收容所,多次购置急救药品和器械,并在“六·一一”“一〇·二”“一一·四”空袭后向市民发放抚恤费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军委会防空总监部通令全国,撤销各级防空机构。四川省防空司令部裁撤后,缩编为四川省政府保安处防空科,接收防空司令部留下的所有设备物资,防护团也仅保留名称无实际工作。至此,抗战时期的防空工作宣告结束。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志·军事志》,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成都文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下),作者:姬涌 余止沅,四川人民出版社。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防空(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