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元宵节特辑】志书记载的成都元宵节‖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2-12 17:23:38 浏览次数: 【字体:

志书记载的成都元宵节

刘祯贵

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说文解字》载:“元,为始;宵,为夜。”元宵,意为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自古以来,成都的元宵节就是热闹非凡,诸多志书记载了成都元宵节期间吃汤圆、看灯会、耍龙灯、游百病、猜灯谜、放烟花等习俗。

《辞海》“元宵节”词条解释道:“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流传于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此日称‘上元’,此夜称‘元宵’,故名。历史悠久。是日,白天饮食有吃年糕,饺子、汤圆(元宵)等,南北方因地而异,并举行各种娱乐,杂耍活动;晚上张灯结彩,竞相媲美,间有放焰火,舞龙灯,以供人们观赏、娱乐,故又名‘灯节’。”

傅崇矩编《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记载:正月“十五日,过大年,吃元宵(即汤圆也),敬神送年,烧去纸门钱,夜出令。”

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记载:成都过元宵节必吃汤圆:正月“十五日,俗谓之‘元宵’。人家碎米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清初《华阳县志•风俗》记载:“十五日谓之元宵,人家碎米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间有猜灯谜者。”

《华阳县志》(薛长林摄于成都方志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对元宵节有详细记录:“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代又称为‘元夕’‘元夜’,又称为‘上元节’,或称‘正灯’之日、‘灯节’。成都灯会久负盛名,青羊宫道灯、大慈寺水灯,昭觉寺佛灯都曾名著一时。此日晚,人们盛行吃汤圆,又称‘元宵’。清李调元有‘元宵争看采莲船,宝盖香车拾翠钿。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糖圆’。糖圆即汤圆。此日,人家还做汤圆,互相赠送。晚上吃过汤圆后,人们于房门前焚香化纸敬神,俗谓‘送年’。是日有求子妇女到人家偷汤圆吃,谓可得子。旧俗,农村还有‘偷青’之俗,是夜,人们跑到别人地里偷菜,谓‘偷青’,据说吃了偷青菜一年清洁平安。是日夜,民间秉香烛敬祀神明,叩首礼拜,称送年。是日晚,有的还要举行请七姑娘的仪式。元宵之后,过年结束,人们也开始上班、做生意。”

《大邑县志(1993—2005)》“岁时节令习俗”记载:“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大年’,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大的场镇要唱五六天大戏,一般从正月初九唱到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戏’。男女老少在这天都到郊野去走游,叫‘游百病’,意思是游过就不患病。城乡夜里放花炮,叫‘送年’。元宵节晚上,很多地方都会组织花灯会,还有猜灯谜、放烟花等活动,可谓是热闹非凡,称之为‘闹元宵’。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就是汤圆,象征团圆、幸福、和睦、美满之意。当日,还有狮灯、龙灯、牛儿灯、马马灯、幺妹灯等要到场镇上‘耍’。正月十五夜,民间有“摸青”习俗。深夜到别人菜园‘偷拔’蔬菜拿回家煮吃,认为这样会清吉平安,不生疮害病,百事顺当。”

《武侯区民俗志》“元宵节”词条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叫过大年。元宵节这天,中午又要做一顿年饭,晚上家家吃汤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圆圆满满。晚上开展元宵灯会等庆祝活动。据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将京城元宵灯会带入成都。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灯等民间文艺活动再次登场,巡回表演,故称‘闹元宵’(金花镇、机投镇等处正月十七还有烧龙头的民俗活动)。此外元宵节还要开展‘游百病’活动。民俗认为正月十五登高能除病祛灾,但区域内是平原,无山可登,人们就在这天去登成都的城墙。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上城墙、转城墙、游城墙,热闹非凡,称为‘游百病’。这天,卖凉粉、凉面、锅盔、豆花、糖饼、风车和风筝之类的小商贩都把摊子摆上城墙去赶会。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拿着熬煎中药的药罐(含有药渣的)三五成群,循着早已选好的路线,结队而行,将药流倒在地上或走到桥上时将药罐丢到河中。传说这天晚上饿鬼在人世间到处寻食,且大都聚集在桥拱下,见有药罐扔下,便抢吃药渣,这就让鬼把患病之人的病根带走了。武侯祠的道人们将油炸的指头大的面粉团加枣子、花生、核桃、米花的‘鬼弹子”端几簸箕出来撒,以消灾驱邪,保平安,由路人争抢。元宵节一过,春节结束。人们说:‘年下嘉定(乐山)了’,或曰:‘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娃娃捡狗屎’,意思是春节结束,新一年农商活动开始。”

《成都市新都区民俗志》“元宵节”词条记载:“元宵节又称灯节、过大年、上元节等。汉代道教的重要流派五斗米道把天地人称为‘三官’,将‘三官’与时日相型,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这就是三官配三元。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实现神变,降妖伏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东方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佛教东传,正月十五燃灯之风随之而来。现今藏语把灯节称为‘局阿曲巴’,其意正是正月十五供养。中国在东汉始行元宵张灯,它是当时佛家与道家斗法的结果。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遭到道家的责难,结果在宫廷中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渐成风气。唐代中外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大为兴盛。东来的佛教徒,大肆宣扬‘神灯佛火’。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张灯,从佛教纪念释迦牟尼神变演变成中国灯节的习俗,逐步与宗教脱离联系,成为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节日。”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1990—2005)》“岁时习俗”词条记载:“上元节。即旧历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俗谚:‘年过十五,有肉不煮’,意即春节的活动到此结束,故而这日也特别热闹,俗称‘闹元宵’。入夜,社区、场镇华灯齐放,游人如织,街头耍龙灯狮子、打连宵、舞车灯、踩高跷等活动接连不断。农村场镇还盛行烧龙,烟火喷彩,龙灯翻滚,欢声雷动,至半夜方息。此日晚上,家家吃汤圆,并于门前燃放香烛、纸钱敬神,俗称‘送年’。”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详细描述成都民间的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又名上元节,成都地区俗称闹元宵、过大年。城区和郊县开始出灯,各寺庙、观会馆开始点天灯,灯杆高达10余米。农村的大院子,以及桥头、岔道口或山坳也高悬丰灯(又称风灯)。城区也高悬牌坊灯、过街灯。店铺及人户门前也挂出彩灯,多做成鸟、兽、虫、鱼、瓜果、花卉等形状,十分生动有趣。元宵日入夜,华灯齐亮,游人云集,街头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节日活动异彩纷呈。农村场镇还盛行‘烧龙’,烟火喷彩,龙灯翻滚,人们欢呼喝彩,直至半夜方休。当晚,人们吃汤圆,并于门前燃香烛、烧纸钱敬神,俗称‘送年’。元宵夜后,如成都俗语讲:‘火烧门前纸,各自寻生理,做的做生意,挑的挑担子。’此节之后,过年才算正式结束,人们各安其业,新一年的劳动、工作又开始了。”

一些竹枝词也描述了成都元宵节盛况。

乾隆时双流人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咏元宵词时提及:“月团圞处贺元宵,花满灯棚酒满瓢。不费千金闲觅得,夜深还上‘七星桥’。”“底事家家饷粉丸,春宵月色助盘餐。缺时不比圆时好,珍重郎君仔细看。”

清人吴德纯《锦城新年竹枝词》专门指出食品元宵又名汤圆,取意团圆:“食品元宵巧制难,浮圆甘美簇春盘。佳名爱取团圞意,笑指郎君仔细看。”

嘉庆甲子(1804)刊《锦城竹枝词》记载:“‘府城隍庙’卖灯市,‘科甲巷’中灯若干。万烛照人笙管沸,当头明月有谁看。”“‘玉泰班’中薛打鼓,滚珠洒荳妙难言。少年健羡多花点,学向元宵打《十番》。”

嘉庆乙丑(1805)新刊《成都竹枝词》记载:“元宵处处耍龙灯,舞爪张牙却也能。鞭炮连声灯烛亮,‘黄州会馆’果堪称。”

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词》记载:“‘城隍庙’前灯市开,人物花枝巧扎来。高挂竹竿求主顾,玲珑机巧斗裁。”“花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采莲船。”“元宵灯谜妙无方,十字街前贴数张。几度费心猜得破,赢来多少好槟榔。”

《游艺》第六期(1909)刊庆余《成都月市竹枝词》记载:“元宵灯火敞玲珑,‘锦里’繁华入夜市。最是无知小儿女,出门争看爆花红。”

甲子(1924)成都研精馆刊印《锦城竹枝词百咏》记载:“明月今宵第一圆,横窗梅影夜谈天。汤圆吃罢心香祷,愿似囫囵过几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祯贵(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