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追忆】“毛妹”傅天琳的三元塔||海清涓

作者:海清涓 来源:《重庆晨报》2024年10月23日第10版 发布时间:2024-10-23 17:29:46 浏览次数: 【字体:

“毛妹”傅天琳的三元塔

海清涓

编者按:今天(10月23日)是著名诗人傅天琳去世3周年祭日,《重庆晨报》特约她的同乡海清涓女士撰文以兹纪念。

傅天琳(1946—2021),四川资中人,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新诗学会会长,《银河系》诗刊主编,重庆出版社编审。1961年毕业于重庆市电力技校,1980年调入北碚区文化馆,1982年调入重庆出版社。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傅天琳从事文学创作60年,著有诗集《绿色的音符》《在孩子和世界之间》《音乐岛》《红草莓》《傅天琳诗选》《傅天琳诗歌99》,散文集《往事不落叶》《柠檬与远方之歌》《天琳风景》等20余部。诗集《绿色的音符》获1983年全国首届优秀诗集奖,诗集《傅天琳诗选》获2003年全国女性文学奖,诗集《柠檬叶子》获2010年鲁迅文学奖。

图片

傅天琳

2021年10月23日(霜降),傅天琳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去世。傅天琳的去世,是中国诗歌界、重庆文学界的损失。三年了,文朋诗友依旧悲痛不已,每逢霜降都会吟诗著文缅怀。

1

泥巴湾离资中城区近,就在城东重龙镇,近得似乎只隔了一座资州大桥。泥巴湾不是一个遍地泥巴的村庄,泥巴湾干净清新,干净清新得像童话村。泥巴湾有著名诗人傅天琳,还有极富传奇色彩的唐明渡和双塔锁江。双塔指三元塔和仓颉塔,三元塔在沱江北岸,仓颉塔在沱江南岸。双塔是资中的历史文化标志,一方一圆,一白一黑,雄奇俊秀,英姿挺拔,隔江对峙,蔚为壮观。

图片

傅天琳(前排中)与朋友们在三元塔下合影(海清涓 供图)

陪我到泥巴湾的大姐观光赏花拍照去了,我在一棵开花的槐树下问迎面走来的白发阿姨:“阿姨,请问你知道著名诗人傅天琳的老家在哪里吗?”

扛锄头背背篓的阿姨停下脚步,没有像别人那样说不知道什么诗人,而是静静地看着我不说话。我掏出手机,让阿姨看我和天琳姐一起采风的合影。

“这是毛妹,我的亲戚,我的老庚。”阿姨笑了,衣着朴素的阿姨笑起来那么和蔼可亲。“清明节毛妹一家回泥巴湾挂青,我送了毛妹一袋红苕,毛妹最喜欢吃泥巴湾的红苕了。”

毛妹?!原来天琳姐的小名叫毛妹。

图片

傅天琳15岁时在重庆留影(图源:上游新闻)

阿姨一边点头一边放下锄头和背篓,用手指着水泥路尽头。毛妹家的傅家花园在白塔坡下,站在塔门口就能看到。水泥路尽头是三元塔,原来泥巴湾的人把三元塔叫作白塔。阿姨说三元塔还有一个名字高山观塔,因附近有高山观寺得名。可惜,高山观寺已被毁。

我问阿姨可不可以带我去傅家花园,阿姨说刚下了雨路不好走,说傅天杰(天琳姐五弟)一家去成都了,家里没人打不开门。进不了傅家花园,能远远看一下也行,我退而求其次,疾步走向三元塔。

2

在三元塔守护站附近转来转去,看到的都是窗门没有塔门。阿姨追上来领我到杂草丛生的塔门处,塔门面江而开,难怪初次来泥巴湾的我一时找不到。朱红色塔门上三元塔三个遒劲有力的楷体,用青花瓷碎片镶嵌而成。三元塔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是一座四角攒尖顶的四方形砖构文峰塔。三元塔一‌共7层,‌塔高约31米、下宽约6米,整座塔由五万块青砖构成。塔内有十块“联捷三元”特制青砖,分布在塔的不同位置,据说找到‌‌这些砖的人会有好运或者取得功名。‌

“那就是傅家花园。”站在塔门外,阿姨指着坡下有两棵桂圆树的农家小院。面朝奔腾不息的沱江,背靠高耸入云的三元塔,傅家花园不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出生在傅家花园的天琳姐,一定沾了沱江和三元塔的灵气。

图片

资中三元塔(边钰 摄,图源:川观新闻)

我说要登三元塔,阿姨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然后摇头。我明白阿姨的意思,我这身长款复古打扮不适合登塔。为了登塔,我毫不犹豫地脱下白色高跟鞋,在蓝色长裙的裙摆上系了两个蝴蝶结,再把头发扎成一个高高的马尾。在塔门口合影后阿姨回家了,大姐被好姐妹叫到三元塔守护站旁边打麻将,我只好独自登塔。

‌从门高2.05米、宽1.03米的椭圆形塔门进入塔内,塔里一个人也没有,盘旋的踏道仅容一人上下,不禁有点胆怯。但又不甘心退回去,咬牙低头弯腰,用双手扶着‌中心柱慢慢攀爬回旋而上。每上一层,我都要停下来,站在圆形窗口四下眺望。‌

清末资州苏家桥七里沟的书生骆成骧,常常来塔上对着沱江读书,‌找出九块“三元”特制青砖,‌后来在光绪二十一年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成了清代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我没有在塔内寻找刻有“三元”字样的特制青砖,我一个小作者,考不上状元也不想考状元,我就想看看天琳姐小时候看过的风景。走走停停,‌登完59级踏道,双腿居然没有酸软的感觉。

图片

骆成骧(蓬州闲士摄于天府家风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3

‌伫立塔顶,举目远眺,水天一色,绿树青山,古寺古佛古牌坊,资中老城新城,尽收眼底。塔与山,山与水,构成一幅亦古亦今的水墨,醉了眼眸又醉心田。那一刻,觉得整条沱江,整个泥巴湾,整座三元塔,都是我的了。不,应该是天琳姐的。

往东边看,是沱江对岸的仓颉塔及右边的唐明渡古码头。往北边看,是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以及成渝高铁线。

图片

三元塔上看唐明渡和河对岸的苍颉塔(图源:甜橙视线)

仓颉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系清代状元骆成骧之父骆文廷为纪念其子中状元而建。塔身为圆形,珠宝顶,砖石结构,共五层,高25米,石基高0.28米。以传说中的“造字圣人”仓颉为塔名,显示资中人杰地灵,文风鼎盛。

唐明渡这个古老的渡口,离资中东门十里左右,是连接成都和重庆必经的水路。据传安史之乱杨贵妃自缢后,唐明皇一路西逃来到泥巴湾,坐渔船从北岸到南岸渡过沱江,故号唐明渡。据史料记载,年少的张大千从内江到资中学画,每次都要在唐明渡码头坐船过江,每次都要在三元塔小歇。《‌古渡春波》画于1956年‌,是张大千的早期思乡代表作,也是‌资中古八景之一古渡春波的最美图。

图片

1956年张大千绘《古渡春波》(图源:甜城视线)

轻抚塔顶的黄葛树,想起天琳姐的《七层塔顶的黄桷树》:它在不断延伸的岁月/把孤独者并不孤独的宣言/写在天空……我仿佛看到傅妈妈一次次登塔远望,望重庆的方向,一次次想她远在缙云山果园种树写诗的小女儿毛妹。

江畔罗汉洞旁那座农家小院,虽然又老又旧,但它依然是天琳姐的傅家花园。天琳姐的父亲傅乾钊满腹经纶为官清正廉洁,母亲林如惠品貌端庄系大家闺秀,当年的傅家花园,该是何等风光。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年幼的天琳姐痛失慈父,让傅妈妈沦为普通农妇,让傅家花园变得面目全非。大姐傅文才读大学,二姐傅仲阳当兵,傅妈妈带着年幼的天琳姐和三哥五弟在三元塔下艰难度日。为减轻傅妈妈的负担,刚参加工作的大姐把6岁多的天琳姐带到了重庆北碚歇马。天琳姐告诉过我,当年她是哭着坐绿皮火车离开资中,离开三元塔,离开傅家花园,离开傅妈妈的。

图片

2000年傅天琳四姐弟在家乡资中合影(海清涓 供图)

因出身问题,15岁那年,从技校毕业花儿一般的天琳姐,被分到缙云山一处偏僻的果园。在果园劳动19年的独特经历,成为天琳姐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天琳姐在果园一边挖土种树,一边写诗成长。‌诗集《‌绿色的音符》,‌让天琳姐以“果园诗人”的形象步入诗坛,‌一举成名,开始了长达6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天琳姐说:“诗歌就是命运,写诗就是写阅历,写人生。”因为崇尚真,‌‌64岁那年,‌天琳姐凭借诗集《‌柠檬叶子》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成了重庆首个鲁奖获得者。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文韬武略两袖清风的骆状元,东方之笔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钟灵毓秀璞玉浑金天生诗者的傅天琳,都给泥巴湾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唐明皇李隆基到唐明渡,不只是一个传说。如果没有国画大师张大千,唐明渡会一直默默无闻。布衣状元骆成骧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傅天琳是中国当代诗歌界的重量级人物,人品和诗品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图片

傅天琳题:真水无香(图源:上游新闻)

那天,靠着塔窗,选了些图片和视频发给天琳姐。正在开会的天琳姐非常高兴,“涓,你回资中,去泥巴湾登白塔了?涓,写了泥巴湾的诗要发给我看哈。”看到我和阿姨的合影,天琳姐更是惊喜不已,“天哪,这不是李桂芳吗?小时候我们一起登过白塔呢!”真是无巧不成书,在泥巴湾问路,都问到天琳姐的亲戚老庚了。

“就这样柠檬黄了/一枚带蒂的玉/以祈愿的姿态一步步接近天堂/它娓娓道来的黄,绵绵持久的黄/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在塔顶重温《柠檬黄了》,我突然发现,天琳姐的诗,已经融进了巍巍三元塔,已经融进了滚滚沱江。

图片

傅天琳诗歌《柠檬黄了》手迹(图源:上游新闻)

霜降读(外一首)

海清涓

霜降,一根生锈的绣花针

一次次扎唐明渡北岸的泥巴湾

一次次扎我的末梢神经

没有更好的办法躲过霜降

没有更好的办法忘记你

那就登上三元塔顶

在黄葛树下,读你的诗

打开公众号链接

《一棵树》《不能没有树》

《悼念一棵树》《柠檬黄了》

《窦团山问》《我的北碚》

《让我们回到三岁吧》

一首一首地读,一行一行地读

一直读到永庆寺的钟声声嘶力竭

一直读到一树塔罗科血橙泪流满面

99

从资中二桥到泥巴湾

背起《傅天琳诗歌99》

就是背起橙黄橘绿的缙云山

从童话路到守护站

抱紧《傅天琳诗歌99》

就是抱紧同饮一江水的姐姐

从塔外到塔内

打开《傅天琳诗歌99》

就是打开远方的远方

从塔底到塔顶

细读《傅天琳诗歌99》

就是细读99个天长地久的真

来源:《重庆晨报》2024年10月23日第10版

作者:海清涓(四川资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茶竹倾尘》、长篇小说《罗泉井》等)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重庆晨报》2024年10月23日第10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