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首部专著!一书览尽成都仓储物流史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9-18 14:26:08 浏览次数: 【字体:

首部专著!

一书览尽成都仓储物流史

近日,成都市成华区首部专门记述仓储物流方面的地情文献《中环·红仓》正式发行,并成功入选成都风土人文丛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成都仓储物流的历史长河。

中环红仓

1

首部专著

聚焦成都仓储历史

仓储,乃城市商贸活动中“物”的停顿点,与城市商贸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环路成华段八里庄、二仙桥片区的土地上拥有占成都80%以上仓储能力的仓储类工业建筑达132万平方米。以货运东站为核心,101仓库、102仓库等众多仓储设施星罗棋布,承担起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的仓储及运输重任。这里还曾汇聚数百家物流运输企业、大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及商贸企业配送中心,一度成为“成都物流基地”规划建设的重点与核心区域。

《中环·红仓》从成都仓储物流的历史源头出发,以中环路成华段八里庄、二仙桥片区仓储物流发展历程为脉络,聚焦工业文化遗产中的“仓储类工业建筑遗产”,生动地记录了成华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仓储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变迁经过,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成华工业文明特色历史文化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深入挖掘这些仓储物流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座仓库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经济使命和社会价值。101仓库或许曾是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存地,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02仓库可能见证了无数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成为地区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些仓库的建筑风格、布局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是历史的珍贵见证。

老东郊工业区航拍照(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2

城市缩影

见证成都变迁之路

“中环”定位了本书所涉区域,即中环路八里庄、二仙桥片区。“红仓”则以仓储类工业建筑遗产为线索,展现了那个大建设、大发展、热火朝天的储运时代。中环路成华段长14.4公里,占中环路总长度的33.8%,涵盖7个街道、3个功能区。涉及的八里庄、二仙桥一带,曾以西南最大编组货运站——成都货运东站为依托,成为成都仓储物流中心区域。

2001年,成都“东调”拉开帷幕,老工业区逐步向现代化城区转变,八里庄、二仙桥一带不再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随后,“成都物流基地”规划调整,成都货运东站被新都区的成都北编组站取代。这里从仓储物流的城市形态中剥离,昔日繁忙的货站、成排的红砖仓库、纵横交织的铁路专用线,都成为历史影像中的独特文化徽记。随后,又历经“北改”“中优”“金色中环”战略优化,以及紧邻天府锦城主中心的城市副中心定位,八里庄、二仙桥片区呈现出全新的城市形态。中环路成华段覆盖区域迎来新机遇,曾经在老成都工业发展与繁荣中发挥特殊意义的仓储类工业建筑遗产,也以崭新姿态闪耀在“金色中环”之上。

这些仓储物流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的留存,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成都的工业发展历程,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奋斗足迹。从仓库的建设到运营,从货物的装卸到运输,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也见证着成都70多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变迁。

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3

方志切入

彰显中环历史底蕴

《中环·红仓》共计7章,18万余字,近190幅图片。编纂团队精心查阅史、志、年鉴、新闻、地情文献以及相关研究著作100余部(篇),其中志鉴类资料占比高达70%,涉及物资、商业、粮食、邮政、交通、工商行政管理等多个行业领域。同时进行集中走访调查,反复实地踏看中环路成华段及附近区域曾经的工厂企业、仓库货场、铁路站台等遗址。

4

口述访谈

留存历史温度记忆

在编纂过程中,编纂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口述采访。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东郊工厂和仓储企业老职工提供线索,延伸摸排、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采访走访50余人次、群访和专访10余次,搜集整理口述材料8万余字,精心编辑入选2万余字亲历者口述内容。这些生动的口述访谈贯穿全书,为历史增添了温度与情感。

口述访谈是挖掘仓储物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职工们的回忆和讲述,让那些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他们可以回忆起仓库的建设过程、曾经存储的货物种类、工作中的趣事和困难等。这些口述内容不仅丰富了历史资料,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口述访谈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段历史。

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份历史的馈赠

传承和弘扬成都的仓储物流文化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