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东郊记忆:从红光到红火||钟琦

作者:钟 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4 15:11:27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东郊记忆:从红光到红火

钟 琦

图源:四川画报、东郊记忆

曾经,一群群年轻人如潮水般涌入这方厂区,投入火热的生产;

如今,一群群年轻人又如潮水般涌入这方创意之地,逛展、看剧、尽显自我。

白驹过隙,苍狗浮云。

从老东郊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到潮人聚集的东郊记忆,

一场工业遗存到国际时尚产业园的“爆改”,跃然眼前。

1

助力“两弹一星”研究

1958年,红光厂在马槽沟村动工修建(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

1957年,按照全国工业布局调整要求,国家批准在788厂(雷达探照灯厂)的基础上创办一家专门生产显像管、示波管、摄像管、雷达指示管等电子产品的工厂。1958年,作为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沿用788厂原有班子,在圣灯乡马槽沟村诞生,军工代号773,对外通讯使用106号信箱。

初建时期,红光厂仅有一个车间一个库房,红光的建设者自行设计制作坩埚炉、退火炉等设备,在生产要素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只35厘米对角线黑白显像管玻壳。至1963年,红光厂已发展成我国最大的显像管玻壳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生产基地。

1963年12月25日,红光厂正式建成交付国家验收(图源:《成华军事工业志(1953-2005)》)

20世纪60年代,红光厂是我国唯一能试制及批量生产黑白显像管的工厂,其生产的黑白显像管供天津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配套用。这一时期,红光厂生产的示波管、摄像管、夜间摄像管、图像倍增管、雷达指示管等军品,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研究“两弹一星”时所使用的仪器屏幕,即是由红光厂生产。当年的核潜艇建造工程(“09”工程),红光厂也承担了四室储能管中的大屏幕直观式607管的研制,并圆满完成任务。

2

成功试制彩色显像管

红光厂焊接车间(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

红光厂还是国内最早研制彩色显像管的厂家,1959年上半年即开始研制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后因故停止。1966年,红光厂的李铁锤担任彩色显像管突击队队长,生产出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引起轰动,被国内同行誉为“电子工业的原子弹”。

红光厂生产车间(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

1968年,国家发出全民大办彩电的号召,红光厂成为彩色显像管试制首选单位。那段时间,红光厂的设计所大楼几乎夜夜灯火通明。1970年5月1日,红光厂成功制作出第一只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样管,11月16日制出第一只红、蓝、绿单色满屏的彩色显像管。同年12月26日,四机部、国家广播事业局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彩色电视表演会上,便使用了红光厂研制的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试播获得成功。

国内第一条彩色显像管玻壳生产线(图源:《崛起——成华区域六十年实录》)

一时间,全国各兄弟单位都涌向红光厂学习取经。为了共同提高,车间在百忙中派出工程师,在矮树上挂着小黑板,将设计所大楼与装配大楼前草坪作为教室,从彩管的基本理论到工序的工艺技术,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讲解。

3

“北有首钢南有红光”

20世纪80年代的红光厂(图源:《成华军事工业志(1953-2005)》)

20世纪80年代初期,红光厂进入发展高峰时期,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国家二级企业,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出口基地企业。红光厂研制生产的黑白显像管玻壳、电子束管、电光源等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30多种产品获国家级奖项和部省级优质产品奖。多位国家领导人到红光厂视察参观。

工作中,红光厂工人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图源:《成华军事工业志(1953-2005)》)

1988年,红光厂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成为全国十佳企业之一;1989年至1990年,红光厂相继被评为“电子行业百家出口先进单位”、“机电行业国产化先进单位”,获国家“七五企业技术进步奖”,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红光厂最辉煌的时候,机器运作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运载卡车川流不息,一度享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美誉。

显像管电子枪生产线(图源:《崛起——成华区域六十年实录》)

1992年9月,红光厂改制,成为成都市首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的股分制企业,开创成都市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大规模融合的先河。1997年,红光股票公开发售。1998年,红光因违反证券法规被中国证监会查处,次年,红光的资产一分为二,分别被河南安彩集团和广东福地公司并购。安彩集团成立安彩(成都)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于2000年建成投产。2001年10月,红光集团宣告破产,红光电子管厂从此烟消云散。

4

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图源:东郊记忆

2009年开始,成都市、成华区两级政府决定利用位于成华区跳蹬河街道建设南支路1号的红光厂旧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占地218亩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2011年9月29日,园区正式开园,首日游客突破18万人次。2012年11月1日,园区更名为“东郊记忆”。2019年7月,“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正式挂牌。

在园区里徜徉,整个街区弥漫着浓郁的工业文明气息。上演小剧场话剧的国家小剧场基地,是当年我国最大的显像管玻壳生产基地的宏大厂房;音乐文化主题酒店,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盖的办公楼;成都舞台、演艺中心、东山音乐广场,无一不是设置在原先或红砖、或灰墙的老厂房。

图源:微成都

开园至今,东郊记忆获得一项项骄人成绩。仅国家级荣誉就包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现象级案例、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东郊记忆的展览和集市(图源:东郊记忆)

据东郊记忆园区相关数据,2023年,这里举办各项文旅活动超过2000次,接待游客人数近千万人次,多次登上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在小红书平台曝光超2亿次,全平台总曝光达10亿次。另据成都市文广旅局的数据,2024年春节,东郊记忆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0万人次,刷新近年来春节假期客流纪录;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东郊记忆又以47.9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位列成都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量前列。

如果说以前的红光厂

是热火朝天的生产之地,

那么现在的东郊记忆

就是时尚喧嚣的潮流之地。

东郊记忆,

已不仅是成都的东郊记忆

也将成为全国的东郊记忆!

(资料来源:《四川省志·电子工业志》《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成华军事工业志(1953-2005)》《崛起——成华区域六十年实录》《激情岁月一一东郊工业史话》《成华拾忆》《大东郊》、成都方志、微成都、成华发布、东郊记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钟 琦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