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南门坎,雅州城的千年记忆‖黄伟
南门坎,雅州城的千年记忆
黄 伟
一段残破的城墙遗址,无声记录雅州的千年过往。
一座如新月的山,将城墙的防御扩大,成为一场战争最后的防守地,也成就雅安之名。
一座名为“雅安”的千年古城,曾在此设治,历经几代兴废。
这就是雅安市区的南门坎,老雅安人的城市记忆。
它与苍坪山连为一体,见证着雅安千年的变迁。
1939年孙明经拍摄的雅安城区老照片
2016年1月15日,久违的阳光洒向雅安市区内的苍坪山,在寒冷的冬季里为城市增添着活力。苍坪山下居住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65岁的杜大明居住在市区南门坎处。
每天早上,他都会到苍坪山上去呼吸新鲜空气。
杜大明知道,苍坪山下是原西康省所在地,但他却不知道,苍坪山的故事还要从千年前讲起,并且与“雅安”这个城名有着莫大关系。
斑驳城墙,雅安古城的遗存
市区南门坎,行人不时在青石板路上经过。
这里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苍坪山右侧木城街10号,作为老雅安人,都知道这里叫作南门坎。
为何叫作南门坎?
现在的南门坎
“这是明清时代雅安的南城门。”杜大明说,他每天都要从那里经过。
老雅安人都有关于雅安城门与城墙的记忆,而南门坎的青石板路和石墙,正是雅安城门的唯一遗存。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雅州治所(政府衙门)由多营迁到苍坪山麓,由此揭开了雅安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
据《雅安市志》(1996年版)记载,雅安古城开四门。东门在今假日广场处,南门在南门坎,西门在西门大桥,北门在八一路。
说是东西南北,实际上并不对称,因为那时的雅安城区较小。市志还记载,
城内街道呈盘状分布,三横五竖交叉,东西长、南北短,街巷23条,基本形成城市格局。
街巷有了,城市也热闹起来。雅安城,也不断在变化、扩大……
市志上的一组数据展示着雅安城市的发展变迁:辛亥革命(1911年)后,东门外增加6条街巷,南、西、北三门外各增1条街,城内城外共32条街巷,街道最宽7米,主道从东至西贯穿全城(今西大街、中大街)。除少数街道为石板路面外,其余为泥石路,总长6600米。
1942年,西康省设雅安市政整理处,在城门外文庙坝开辟新市区,新增抗建路(今英模路)、文辉路(今人民路)、新康路、苍坪路、新生路、交通巷,6街总长2530米。
1943年,拆除东城门洞,平整城墙基地,辟建新街5条。
1944年,青衣江北岸陆续有棚户、茅屋开茶馆、饭馆、摆摊,东面延伸过陇西河形成3条小街。1945年城区街巷增至44条,总长14167米,城区占地面积由0.7平方公里扩大到1平方公里。
1950年8月,西康省人民政府将市政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延伸怀远路(今西大街),拆除西城墙,修筑了8米宽的东西干道,连接飞机坝雅荥公路,共筑成混凝土路面干道1925米,两旁设2.5米至3米宽的三合土人行道。
1951年,拆除南大街与西大街交接处和小北街的两段城墙,拉直街道至青衣江畔。
1952年,拆除东门北段城墙,建设文化路,再沿青衣江南岸(从原广场至西门)筑防洪堤,兼具防洪和道路功能,同时翻修、拓宽朝阳街。
1957年,北门城墙全部拆除,新辟长2100米的沿江路。
如今,经历百年风雨的南门坎留下了一段斑驳的古城墙,依然为市民提供着服务。
在那里,老雅安人可以想象雅安4个城门的情景,凭吊雅安古城。
石板古道,茶马古道第一关
在南门坎宽阔的石板阶梯两侧,安装有石柱和铁链。
2016年1月15日,阳光下,几名工人正在为铁链刷上黑色油漆。
过往行人踏着石板路,走在雅安城的古道上。
“南门坎坐南向北,现城门已不存在,仅存城门遗址二段,古道一段。它是雅安商贸经南城门出城至西藏的重要关口,也是茶马古道的第一关。”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介绍说,南门坎古道与旁边明代建筑观音阁一起,被列为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古迹。
芦山强烈地震后,观音阁与南门坎一起纳入茶马古道上灾后文物修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后的南门坎,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阳光、石阶、古树、铁链……
一幅城市的古意画卷在街市的吆喝声中,铺展开来。
这里是南出雅安的茶马古道第一关。沐浴着阳光,行走在石阶上,记忆穿越时空。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来临。地处边关的雅安,依然战乱不止。但跟随着盛唐的脚步,雅安也迎来繁荣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开始兴盛,雅安的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运输到西藏……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道路的畅通,让雅安与外地产生了更多的交流,因泥巴山造成的文化阻隔也开始模糊。
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居全国之冠,尤以雅州茶产量最高。
当时雅州是汉藏茶马贸易的重要地点。宋朝统治者曾规定,将雅州所产的茶叶用作换取马匹,为雅州留下充足的战马。
雅安从古至今就是四川入藏、入滇的交会处与重要节点,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
从石阶走下南门坎,穿过街道,对面就是雅安市博物馆。
在雅安市博物馆里,有许多当地出土的文物。从形制、图案上,与云南昭通、印度部分地区的遗存非常相似。在雅安西南夷系统的镜带柄,先秦两汉时期是钮镜。带柄铜镜与中亚、西亚一带的带柄镜相似。市博物馆内的众多汉代遗存,具有强烈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因素,反映了西南边陲重镇、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繁荣景象。
南门坎与雅安市博物馆,遥相呼应,那些遗存,无声诉说着雅安茶马古道的繁荣过往。
苍坪山,见证西南边城的战事
苍坪山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山林间,很多老人在树荫下喝茶聊天。“苍坪山,又叫月心山,据说这里是‘雅安’名字的由来地……”他们的话题,有时也会讲到雅安与苍坪山的关系。
雅安之境,秦汉时代已实行郡县制。从秦灭巴蜀到汉代500年左右时间,雅安境内陆续建置严道(今荥经)、牦牛(今汉源)、青衣(今芦山)、徙阳(今天全)等县,不过“雅安”抑或“雅州”还没有影踪。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200多年时间,雅安被僚人所占,僚人是南边的少数民族,让汉代时期已比较发达的雅安地域几乎回到原始状态。
直到隋朝统一,赶走僚人,才又重新设县置州。
雅安地区是历代各朝的边陲要地,转输兵员,运送战备物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雅安虽然基本被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但雅安所处的位置,均属边关。为政权守土的兵镇是雅安最常见的建制,由此可见,战乱或许是雅安这一时期的常态。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置雅州。
北宋年间,雅州治所迁至此地,由于雅安山形如新月,人们又改称其为“月心山”。到清朝,雅州府发展迅速,城内植被减少,唯此山依然绿荫如盖,故此山又被叫作“苍坪山”。
纵观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雅州这一行政区划的范围虽不断改变,其名称却沿用了千年。
作为西南边陲之地的雅州,一直战乱不断。
当时的掌权者也在雅州积极防御,修建城池。
据《雅安市志》记载,明洪武一年(1368年),雅州修砌石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雅安县,管理南到飞龙关、东达水口、西至飞仙关、北抵金鸡关的广大地区(与今雨城区辖区面积相当)。
至此,在“雅州”之名出现千余年以后,“雅安”作为地名闪亮登场。雅安历代为郡、道、州治所,西陲重镇,各朝经边、戍边钦差、大吏践约踏伏之地,留下众多跨越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古迹。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省设立,雅安隶之,至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起义,雅安迎来新时代……
在雅安市博物馆内,一张拍摄于1939年的雅安老城照片,还原了雅安老城的大体面貌。这张由著名学者孙明经拍摄的老照片,与南门坎一起,成为雅安人回忆雅安城的最佳事物。
1939年孙明经拍摄的雅安城区老照片
如今,作为雅州城的最后遗存,南门坎自然成为雅安城市记忆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伟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