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我的爷爷杨怀甫‖杨大珑
我的爷爷杨怀甫
杨大珑
我的爷爷杨怀甫,1915年农历八月出生于南部县原四龙乡黄龙观村杨家湾的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户家庭。其父亲杨春棠,是个教书先生,亦擅长酿酒,家中酒缸无数。童蒙时期随父学习,少年时代,被送到建兴场某私塾求学。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警醒了求学少年的爱国之心,时年16岁的杨怀甫,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事业。初露头角的他,很快便成为了共青团支部书记。
1932年“升保起义”期间,他们共青团支部积极配合地下党,开展宣传、联络、站岗放哨以及运送物资和武器等工作,为升保起义奔走助威。“升保起义”震动全川。在军阀田颂尧反扑下,各地下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皆转入更为隐蔽的战斗模式。
1933年,中共地下党在寒坡乡蒲家祠堂召开党员扩大会议,杨怀甫被推荐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8岁。由于其为人机智有谋略,后被选为地方苏维埃主席。他领导的代号为“穿山甲”的游击小队,在黄龙山等地与本地反动势力大恶霸杨怀体等展开了英勇斗争。有一次奉命炸毁建兴桥,除了武器和炸药外,身上还携带着藤黄、砒霜之类的毒药,时刻准备慷慨赴义。其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正当地下党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张国焘的“肃反运动”也来临了。一大批无辜的川北地下党战士被枉杀。在这个特殊时期,杨怀甫不得已离开家乡,前往苍溪避难,在那里隐姓埋名,靠教书维持生计。
1935年3月下旬,红九军二十七师转移,阆南县苏维埃政权机构不复存在。同年夏,杨怀甫回到家乡,他和地下党组织也失去了联系;由于在逃亡期间,曾祖母为了儿子的安全,将爷爷的资料包括档案证件徽章等全部销毁。慢慢地,杨怀甫将对革命的热情,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他凭着原来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顽强的自学能力,使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接下来,杨怀甫靠着逃亡期间在苍溪获得的教学经验,在家乡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和生活。
从此,杨怀甫由一个革命青年,转化成了一个乡村教师。后来因缘巧合,他成了盐务股李步荣的女婿。李步荣原籍南部县城白鹤湾李家大院,原是前清衙门中的幕僚,民国后在盐务股任职,新中国成立时任南部县解放委员会委员,曾接待过南部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马浩天同志。在岳父关照下,杨怀甫将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两次转让给了兄弟们;后来李步荣又拜托马浩天书记亲笔写信给杨怀甫,聘请他出来工作,也被婉拒了,他仍乐此不疲地教书育人。
就这样,杨怀甫成了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杨正儒、杨正昌,寄托他希望儒道昌盛的意愿。1966年后,杨怀甫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逐渐退出了教师队伍,开始了田园生活。从此,农村生活的艰辛,家庭的重担,子孙的成长,一起把爷爷慢慢变老。
1993年,爷爷从老家来与我们小住。他原来一米八几的身材,此时也已佝偻;原来白皙的脸庞,此时也已爬满皱纹;原来修长的手指,此时也已蜷曲;岁月的沧桑业已笼罩在年近八十的老人身上,令人感到辛酸;但是他的思维还是很清晰。在那一段值得怀念的时光里,爷爷经常翻看我的作文,给予我指导和称赞。
爷爷习惯在老家生活,在他的晚年,虽然儿孙满堂,但是他仍然保持农民勤劳的本色,坚持务农,还利用空余时间撰写自传,追忆他青年时期的革命生涯和后来的教书生活以及田园农耕生活,可惜手稿不存。
1998年农历五月,杨怀甫先生在老家黄龙山麓杨家湾去世,享年83岁,葬于杨氏祖坟古坟嘴。
观其一生,杨怀甫先生文能教书育人激扬文字,武能出谋划策指挥若定。至于其家风淳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则是出乎天性也!
本文作者(右)与爷爷杨怀甫(中)、堂弟(左)合影
作者简介
杨大珑,字子珺,笔名杨驭云,1977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学研究员,四川清风书画院南部县交流中心副主任,南部县特色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南部县古玩收藏协会会长,南部县陵江奇石协会收藏顾问。1993年开始写诗,在文学领域已创作数百篇文学作品,有的作品已零星发表,其他尚待整理成集,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多次获优秀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大珑(四川省南部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