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聆听三线往事 感悟三线真情
聆听三线往事 感悟三线真情
“好人好马上三线”一声令下,万千人民怀揣家国大义奔赴三线,投身祖国建设,筑牢祖国防线。寄情与此,扎根于此,守护于此,于时代大潮中奉献自己的火红青春。“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我们享受着老一辈辛勤奋斗的成果,“一点一滴当思来之不易”。攀枝花学院 “访三线建设人 听三线建设事 铸民族团结魂”实践团队寻访三线老人,聆听三线往事,走近三线历史,感悟三线真情。
千难万苦 开荒修路
几十年前的攀枝花可谓是不毛之地。交通不便,一条黄土路走到底,也没有车,来来往往都是靠脚力,李德爷爷笑称是“两头黑”,天还没有亮就要出发,到天黑了才能走回来。但随着三线建设的到来,天南地北的建设者涌入三线地区,交通得到发展。万代荣爷爷作为第一批入攀民工,主要工作是修公路,为后续大部队的进入做好准备。访谈中他看见窗外的景色感慨道:“以前的攀枝花哪看得到像外面的青山绿水。我们来的时候真的有点吓人,除了山顶上看得到几棵树,山下面都是那种茅草,可能还有狼,人烟是很难看得到的。”最早一批入攀的人可以说是“开荒者”。他们用骡子、马把生活用具、背包、修路工具驮进大山。驻扎山野,开荒修路。白天他们挖泥巴、搬泥巴、挑泥巴、修公路。到了晚上,一个帐篷,几盏油灯,就睡在自己用山上的树木棒棒搭出的床。“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杆杆。” “睡得是大通铺,吃得是大锅饭”,“三个石头支个锅”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们流淌的汗水浇灌着这一片荒土,历经数十年,才能修好一条路。
正是老一辈辛勤付出才筑起这一条条希望之路、发展之路,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如今,村与村之间、乡与村之间都已通路。整洁宽敞的公路盘延在崇山峻岭当中,乡镇与城市之间来往不再是人走马拉,交通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民出行,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万代荣老人为实践成员讲述入攀修路经历(刘家韵 摄)
不悔行医路 无愧医者心
最初三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系统并不发达,医疗资源十分匮乏,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一般都是找本地的土医生进行医治。于昇海医生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渡口(攀枝花)。他说:“那时候还没有桥,只能靠摆渡越过金沙江来到这里。”这儿没有高楼,像样的砖房也很少,迎接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风沙。在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来搭席棚子才获得居住之所。除了满山荒芜,他们还要时刻警防狼的袭击以及土匪的“黑枪”。简陋的医疗设施,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仅磨练着他医术,更考验着他的意志。
中医陈显文老先生在乡下行医十余年。背着一个小药包,里面只有一点药和一包银针,在看病途中遇到田坎上有草药就挖来备着。有时候半夜有人找,也得背上药包去看病。那时候农民都比较穷苦,陈显文老先生就上山采药免费给他们治病,他与患者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后来他在攀枝花中心医院创设性开设中医眼科,始终坚持“济世活人”“扶弱济贫”行医宗旨,钻研医术,爱护病人。
陈显文老先生为实践成员讲述行医经历(刘家韵 摄)
在被问及学医原因时彝族医生曾誉宁说:“我们那些地方太穷了,少数民族地区太偏僻了,缺医少药,医疗落后。学医,为老百姓看病,我觉得这个才是一个对的出路。” 纳西族医生郑顺安回忆当时医疗情况感叹道:“我们有些地区经济落后,观念也落后,医疗完全是空白的。我们毕业回来了才慢慢的建立医院,下乡给群众看病,给他们科普医学知识,用看得好病的硬实力让他们渐渐不再迷信东巴先生。”一个医疗包,几根银针,几包草药。他们行万里路,走遍千家万户,治病救人为万家解忧。他们悬壶济世,扶弱济贫,粹一颗医者仁心。正是无数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默默坚守,才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坚定初心 实干兴教
平地中心完小校长王玉高老先生回忆到:“没有上学的地方,我们就自己修;没有桌椅板凳,我们就自己造。还有老师的宿舍,都是老师自己用土去修建。”王玉高老先生带头筹集资金,依靠群众力量修建学校。那个年代教育观念落后,“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长期存在,经常有学生就不读了。学生不来,他们便开家长会、走访动员,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接受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是本地的彝族,语言不通也是一大难题。王玉高老人表示在面对彝族学生多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教书的情况,语言方面就要去适应其他民族,不适应是没法教的。在教学中学习彝语,做好交流工作。
还有无数同王玉高老人一般的基层教育者,办好教育,是他们的初心。他们修学校、教书、支农,真正做到为基层教育事业干实事。
王玉高老人向实践成员展示学校开展活动的老照片(刘家韵 摄)
吴文发在采访中谈到:“一开始少数民族与汉族其实是有界限的,但随着深入往来,渐渐就对汉族产生佩服。”这里说的“佩服”是对万千建设工人的“佩服”。他们在烈日里,在风雨中辛勤工作,从不毛之地到高楼大厦一步一步建设起美丽的家园;这里说的“佩服”是对万千医护人员的“佩服” 。他们怀揣一颗医者仁心,上山下乡,救死扶伤,守护着人民的健康;这里说的“佩服”是对万千教育工作者的佩服。他们坚守初心,育人为本,实干兴教,深深扎根基层教育。各行各业的三线建设者来到这片火红的土地,与各民族同胞携手并进,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创造时代新天地,谱写时代新篇章。在这场浩大的建设中,无数三线人接续奋斗形成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三线精神。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我辈应学习老一辈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弘扬三线精神,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来源:三线视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