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盐亭老街‖廖伦涛
盐亭老街
廖伦涛
站在涪江边,芦花又白了,一景一物都是诗。一阵秋风吹来,把心上的旧尘扫净。转过身去,再次怀念故乡远去的岁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的盐亭,十分的偏僻落后。特别是几个大山区的农民有三大难:运输难,治病难,嫁娶难。
农村穷,县城居民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年累月靠做零工、洗衣、带娃、挑吃水、做针线来维系一大家子的生活。县城仅有三四条街道,局促狭窄,三合土地面,轻轻一扫,便扬起高高的灰尘。每条街上有一两个长3米、宽2米多的消防池,平时用几块厚木板覆盖着。除此之外,再难以见到其他的公共设施。街道的两边种植着稀稀拉拉的洋槐树,四五月份的槐花也玲珑雪白、芬芳可人。夏秋的炙热还未完全消退,初冬的山风又凶猛起来,把屋顶的瓦片和门窗掀得炸响……每条街上还有几条幽深的老巷子,种植着老百姓生存的根。听老人讲,这些破旧院落已经历了好几代人。所有的房子在坚守,巷子才有意义,街道才有意义。人在街巷中生活,小城才有人情世故、悲喜具象、人间烟火。
至今仍记得,在我小时居住的北街小巷,有一两百人,才一个“官茅司”。而临街的人,也要来这儿“解手”。人多时,哪怕憋得直蹬脚、撒在裤子里,也要排长队。那时,有句骂人的话叫:“占着茅坑不拉屎”。有时,缺吃少喝的,还真想多“蹲”会,若时间稍长点,即便是平日里再喊大叫小的,也要闹矛盾!
我承认自己十分胆小。最害怕黑夜。晚上尿急了,不敢一个人,便叫醒弟妹们擎着煤油灯,诚惶诚恐地打开门。好家伙,门外的世界像是打翻了墨缸,漆黑一团,白天的活物好像都死了,大地静寂得出奇。这时,一股旋风“呼”地把灯吹灭,便只得“打黑摸”。有次,一只野猫从院外突然跃上墙头,目光如电,尖叫一声,吓得人直掉魂!捂着“咚咚”的心跳,我听到眼眶里不停打转的泪水声。
当然,深夜也会传来熟悉的打更声。巡夜的更夫两人一组,一人执锣,一人打梆,“笃笃—咣咣”承上启下、合作无间。一夜要敲打5次。不管冬冷夏热,打更的时间也较固定:打落更——晚上7点;打三更——晚上11点;打四更——凌晨1点;打五更——凌晨3点。五更时公鸡就叫了,早起的人就要劳作。风里雨里,我们这些娃,逐渐在“更”中长大;“更”也在漫长的岁月中走完自己最后的历程。
县城零星分布着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日常生活的店铺。平时街上人很少,大都是“熟脸面”。上下学前后,就在街上打“地牛儿”、滚铁环、跳绳、你推我攘,都不会妨碍谁。但逢场天,就全是农民的天下!大大小小的背兜,长长短短的扁担,“吱吱呀呀”的鸡公车、板板车,密匝匝、黑压压的人群,挤得人喘不过气!他们头戴黄草帽,潮水般地大呼小叫,从早晨直到黑。而新东街好像是专为他们规划的:有卖苦力、刷墙翻瓦、编篾打绳、卖柴火石器、家用农具、鸡鸭鹅蛋、炒爆米花、打烧馍、卖甘蔗、敲麻汤的……
平时,有机关干部挑着粪桶去近郊参加义务劳动;居民要统一植树、大扫除;老师带着学生去捡棉花、拾麦穗……当然,街边还有守小人书摊的老大爷,“盐亭旅馆”逢人就笑的康大妈,有“坚持原则最要紧”的护林员“罗黑娃”,有豆腐社一下收补十来个人钱票而给你称的凉粉豆腐绝不会出半点差错的“吴驼背”,有担一大挑雪清亮的花园井水再吹风下雨转弯抹角上梯下坎都不会“浪”一点的“曾聋子”,有过街走巷靠提泔水养猪来拖儿养女的赵子朝夫妇,有“剃光头,划得着,又抠又抓才一角”的理发师任周武,有“养儿莫学打铁匠,满脸黑得锅烟样”的李铁匠,有常在河边石缝抓鱼摸虾的“李乌龟”,还有蓬头乱发“疯壳壳”的马大琼……
就是这样的一些极其普通、平凡的城镇居民,他们一生兴许都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不管生活怎么困厄,他们仍在风雨中坚强,在阳光中微笑,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喜怒哀乐的表情,表达着聚散离合的悲悲喜喜。
当然,各行业中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著名人士,也是小城的骄傲。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有口皆碑!
如今,几十年霎时而过。那些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早已淡出人们视野,而一些人早已去世,就像春天春花开放后的诀别。但不管岁月怎样行走,那些往事仍如梦如烟、如梦如幻,永远令人怀念和尊敬!
劳动,艰辛的劳动,光荣的劳动,伴随着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我国的劳动参与率高达76%,居世界榜首。而嫘祖故里人,一向以“勤俭节省、吃苦耐劳”而著名。
什么是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什么是生活?“生下来,活下去”!一碗平常,满怀希望;抵抗虚无,光耀生命----这大概便是对故乡“根文化”的最好诠释和佐证!
今日盐亭
作者简介
廖伦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大家传媒》副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文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散文学会绵阳分会副秘书长,绵阳市社保局退休干部。坚持文学创作近50年,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各种诗文600余篇,有30多篇获奖。长期致力于“红学”研究,先后在《绵阳晚报》及网站发表文章40篇。著有《财务检察与案例》(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流年回声》(团结出版社出版)。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廖伦涛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