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从1953年到1958年民盟7本收发文簿中寻找历史的印迹(二)‖吴中桦
从1953年到1958年
民盟7本收发文簿中寻找历史的印迹
(二)
吴中桦
前 言
中铁隆档案馆里珍藏着7本1953年到1957年《中国民主同盟四川支部》和《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成都分部》收发文簿。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给新中国提出的重大任务。只有实现各方面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迫于当时物资短缺的普遍现象,工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当时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1953年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二是1953年一1957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工业化迈进。
7本收发文簿(中铁隆档案馆 藏)
7本收发文簿虽然封面有些磨损,纸张有些泛黄,但里面的内容却依然清晰可见,还会闻到一丝淡淡的香味。笔者从收发文簿中摘录一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段热血澎湃的岁月。
1954年收文簿
(1月1日至4月29日)
1954年收文簿封面(中铁隆档案馆馆藏)
一、普选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实行普选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基本成熟。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此为标志,全国普选运动开始。1953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选举法》颁布后,全国各省、市人民政府即组织成立了各级选举委员会,广泛开展全民基层普选运动。
1954年3月31日,四川省第一次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基层人民代表普选工作从1953年7月开始,先后在两个省辖市、7个专区、130个县的13050个基层单位进行。各地由选民直接选举乡、镇人民代表后,召开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然后通过间接选举办法,产生县、市直至省人大代表。
1954年9月15—28日,经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建立起来。这次大会通过的宪法及其他法律,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有“普选运动”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渴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由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3年11月,民盟中央《盟讯》十一月号发表评论,号召全盟成员认真地、系统地全面深入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为贯彻执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奋斗。
有“总路线”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三、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953年,新中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面对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加速工业化又迫在眉睫的情况,国家决定,从1954年起,连续5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以筹集建设资金。
1954年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有壹万元、贰万元、伍万元、拾万元、伍拾万元五种面额,均带有8枚息票。公债从1955年起,每年9月30日抽签还本一次,分8年作8次偿还。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有效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难,为国家提供了巨额建设资金,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1954年1月底,四川开始发行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全国1954年发行经济建设公债6万亿元(旧币),分配给四川省为3227亿元,占全国总额的5.38%。
1953年12月15日,民盟中常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国民主同盟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等宣传工作的指示。
有“公债”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四、学习“联共(布)党史”
1953—1955年,全党开展了一次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九至十二章的运动,简称“联共(布)党史”。这场学习运动,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深深地烙上了苏联印记。
1953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指示》规定,全党干部理论学习的高级组和中级组在1952年7月到1954年12月的一年半时间内,都要学习“联共(布)党史”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和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部分著作。这个学习计划,要求全党主要干部都能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
有“联共(布)党史”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五、加强高等学校老师的思想领导,进一步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国民政府留下来的高等学校采取了“先接管、后改造”的政策,在教师中开展一系列思想改造工作,将提高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政治水平作为高校改革工作的目标,通过在高等学校中设立党组织来引领思想政治工作。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该《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51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号召知识分子广泛地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要求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社会实践锻炼等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
195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政治辅导处,负责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充实政工部门,不断增强高校政治工作的力量,从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上保障高校教师政治工作的开展。
有 “加强高等学校老师的思想领导,进一步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六、民盟一届七中全会
1953年5月27日至6月8日,民盟在北京举行一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确定以积极参加国家文教建设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会议修改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盟章》,选举张澜为主席,选举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马叙伦、史良、高崇民为副主席。
1953年6月1日,民盟总部妇女委员会在一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报告中国民主同盟关于三年来的妇女工作,“女盟员的数字从1950年底占全盟总人数的10.10%,增加为1953年3月的18.5%。”
1953年7月25日民盟中央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基本总结》。
有民盟一届七中全会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七、《盟讯》
1950年7月25日,《盟讯》创刊,系民盟内部发行刊物,中国民主同盟总部编印,单月刊,刊名题字张澜。
1952年1月后,因民盟总部全员投入“三反”运动,《盟讯》暂行停刊。后为交流总部与地方组织“三反”“五反”运动经验,《盟讯》改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临时刊”,4开单张报纸印行,共出版3期。
1952年9月5日,《盟讯》复刊,仍用4开单张报纸印行,改半月刊,每月5日、20日出版,并从新第一期刊行。
1953年7月10日,《盟讯》自第十八、十九期合刊(七中全会专刊)起,由4开单张报纸半月刊,改回16开单行本月刊。
1956年2月,《盟讯》自1956年1、2月合刊号起,由竖排版改横排版。
为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10月9日,民盟二届五次中常会决定出版《争鸣》月刊,代替《盟讯》,改内部印发为国内公开发行。因此,1956年7、8月合刊号成为最后一期《盟讯》。至此,《盟讯》共出版64期(含专刊,合刊号算一期)
有“盟讯”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八、民盟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4年2月12日,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正式成立民盟四川省支部委员会,彭迪先任主任委员。
1956年,民盟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至今已历经十三届,历任主委分别为潘大逵、彭迪先、康振黄、张国辉、吴正德、赵振铣。现任主委刘旭光。
有“省盟员代表大会”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有“四川省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文件登记页面(中铁隆档案馆 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中桦(高级经济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民盟盟员,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