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泸州为何是“龙兴之地”?

来源:泸州发布 发布时间:2024-02-13 13:46:58 浏览次数: 【字体:

泸州为何是“龙兴之地”?

说起泸州

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酒城”

正所谓“风过泸州带酒香”

但你知道吗

泸州的泸县还是

远近闻名的“中国龙文化之乡”

千百年来,泸州人崇龙爱龙,把龙的元素融入生活,他们讲述龙的故事,创造龙的艺术,弘扬龙的精神。泸县龙文化研究院院长游书勇认为,泸州龙文化经久不息,在一代代泸州人的传承下,龙文化已经化身泸州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地处西南腹地的泸州,为何会有着如此丰富的龙文化?

人们在龙脑桥上舞彩龙

龙桥方便生活

泸州全境现发现龙桥302座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巴蜀文化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方便生活,在两山之间、溪河之上修桥铺路,连接起了西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也留下了一条条、一座座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石,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资料显示,泸州龙桥数量较多,现存的302座龙桥中,泸县179座,江阳区24座,龙马潭区17座,纳溪区22座,合江县40座,叙永县14座,古蔺县6座。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先生在《古桥建筑之一大奇观》中说:泸县龙桥始建于宋而盛于明、清。仅明、清两代就曾建龙桥近500座,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尚存龙桥170多座。

人们在龙脑桥上舞彩龙

一县之中,能有如此多的龙桥,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保存之好,不仅在巴蜀地区,就是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堪称古桥建筑之一大奇观。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修建在九曲河上的龙脑桥。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副馆长徐朝纲在《龙脑桥之谜》一文中曾提到,明清泸县地区建桥雕龙成为一种文化常态,一种文化自觉。

但为何明清两朝

会掀起修龙桥的高潮呢?

泸州地方文史研究员陈鑫明曾对泸县明清两朝行善修德建桥社会风尚进行过专题研究。

陈鑫明认为,明清两朝,泸县社会经济从复苏到繁荣昌盛,成为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有“川南第一州”之名。在朝廷推行“斯桥,王政之端,关乎国之兴隆”的治国之道下,地方官吏把修桥作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实政惠民的大事来办,并带头捐俸修桥受到民众拥戴。

在官员“文告四方仗义者而修葺桥梁”的号召下,乡绅、商贾、贤达纷纷出钱出力出工,不惜家道中落而无悔的民间行善修德造福大众的善举,成为一域社会风尚美德,彰显区域社会文明。

本土摄影家张云飞从2004年至今,深入泸县乡间山野,发掘、寻找泸县河溪上的石刻龙桥100多座,并进行拍摄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影像图片。

张云飞拍摄的龙桥影像,引发了影响深远的龙桥调查保护行动,改变了龙桥群的保存现状,其中47座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泸县,让龙桥群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人们在龙脑桥上舞彩龙

龙舞祝愿美好

龙舞龙灯表演形式现存60多种

说起泸州的龙舞,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发源于泸州市泸县方洞镇的“雨坛彩龙”,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雨坛彩龙”的先辈们设坛耍龙、舞龙祈雨就是劳动人民祈求丰年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时代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盼和朴素的理想追求。

雨坛彩龙

泸县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富均介绍,据史料记载,泸县人民在汉朝就十分崇龙,唐代民间就开始流行耍“草把龙”祈求风调雨顺。明清时期,泸县龙桥星罗棋布,庙宇、墓穴、古建筑以及家具上龙的形象随处可见。

这时,舞龙祭祀活动也发展到了巅峰。

陈富均在《解读泸县龙舞》一文中写道,泸县现在的龙灯或龙舞表演形式有60多种,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的有1项,省级非遗保护的有11项,市级非遗保护的有26项,县级非遗保护的有67项。全县20个街镇都有龙舞非遗项目。

雨坛彩龙、兆雅火龙、玄滩乾坤龙、云锦高台龙、太伏功夫龙、石桥板凳龙、牛滩荷花龙、海潮鸳鸯龙……陈富均说,除了在道具上有区别外,在颜色上大致分为金龙、银龙、青龙、黄龙等。

每年“龙抬头”,泸县都会举行舞龙祭祀活动

目前,泸州市建设有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乡村民俗展陈博物馆,构建县有博物馆、镇有特色传习所、村有龙舞小队的龙舞非遗项目立体传承网络,现已培育形成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7人、县级13人的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梯队。

建设龙舞传习所16处,仅泸县舞龙人数就达2000人。

“雨坛彩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德书每月都会去方洞的传习所上课,除了向师生们传授舞龙技巧基本动作外,还帮助选拔人才组建学生舞龙队,系统培训舞龙表演。

在陈富均看来,民间舞龙的祈盼已经从最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如今的国泰民安、吉祥如意。因此,在民间,不仅是二月二“龙抬头”、过年过节,百姓婚嫁也喜欢舞龙。人们通过龙的翻腾和跃动,表达生活的幸福美满和美好祝愿。

龙雕彰显富庶

市博有南宋青龙石刻48件

近日,四川博物馆主办的“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在成都开展,其中就有来自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龙”。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的龙石刻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副馆长徐朝纲介绍,“青龙”是四灵瑞兽的经典代表。

这幅青龙石刻采用高浮雕工艺,长217厘米、宽66厘米、厚17厘米。龙头回首朝向龙尾,龙眼圆睁,嘴张开露出牙齿。龙身细长、刻满鳞甲,背刻成脊椎状。龙尾后扬,尾尖向上内卷。四足粗壮有力,踏于祥云之上。龙左侧后足处刻有一枚火焰宝珠,其造型生动,展现龙之灵性与力量。

四灵,也称四象、四神。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相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四方神灵。

地上龙桥遍布、地下掩埋宋墓。

在泸州,有大量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墓群,其中出土了众多精美石刻。

泸州市博物馆素以汉画像棺、宋代石刻、书画类文物为特色,其中尤以宋代石刻为精。馆藏48件南宋青龙石刻,多数保存完整、工艺精湛。工艺有高浮雕、浅浮雕,形制有龙形、虎形。

其中龙形青龙具备传统龙的特征,头生长角,身披鳞甲,躯干修长,肢体蜿蜒盘曲;虎形青龙躯干部分与白虎相似,四肢类白虎,肢体少盘曲,多作疾驰状。青龙石刻常与白虎、朱雀、玄武组合,作为墓室构件出现在宋代石室墓。

泸州市博物馆另有龙元素文物81件,涵盖画铜器、瓷器、牙雕、汉棺等类别。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内的龙石刻

目前,在泸州市博物馆、合江县博物馆和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中的龙元素文物合计有200余件。

泸州拥有近3000年历史,在南宋时期达到繁盛巅峰。宋徽宗曾下诏定泸州为“西南要会”,作为全国性商业大城市,年征商税十万贯以上。这样的城市,当时全国也只有26个。

徐朝纲认为,宋代石刻上记录了800年前南宋时期泸州的花样年华,从石刻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生活的富庶,也能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文来源:泸州发布(据川江号) 

来源: 泸州发布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