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四川省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我人生和命运的转折点‖陈大银

作者:陈大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6 14:47:58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省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

我人生和命运的转折点

陈大银

1965年,我在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渝北区)第三初级中学校读初一。

5月的一天上午,学校通知全体男同学到操场集合,接受县医院医生的体检。其实所谓的体检就是目测。我们到操场集合后,医生把个子高的,看起来身体不错的同学留下了,其余解散回教室继续上课。我当时个子较矮也瘦,自然属于被淘汰之列。

当时我们都不清楚为什么搞体检,事后才听说是要在中学生中选滑翔员,但滑翔员是干什么的我们也不知道。两天后,县医院的医生又来了,说体检合格的人太少,还要再选一批去体检,把第一次目测落选的男同学又叫去体检。这次我有幸被选中并被送到重庆市级医院继续参加体检。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身体检查,我回到了学校继续上课。放暑假后,我就回家了。

大约8月份的一天中午,我干完农活回家,妈妈对我说,上午大队书记带来两个人找她,问了家中的情况,特别提到了家里很多长辈的名字和住址。据来人讲,如政审合格,我可能要去滑翔学校学习。

当时我们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滑翔学校在哪里,学出来干什么。1965年8月下旬的一天,大队正式通知我:把上学的东西和行李准备好,明天到江北县初三中集中,去四川达县滑翔学校上学。

那时候所谓行李,就是补了补丁的两身衣裳和洗漱用品。第二天到学校,才知道我校还有刘富成和何玉才同学也一并被滑翔学校录取,整个江北县录取了5名学生。

我们3人到学校后,县武装部的领导已等在那里。核实完身份后告诉我们,你们的身体、政审合格,已被四川省达县滑翔学校录取了,户口和转学证明,组织上已帮你们办好了,现在就送你们去重庆市集中,和其他同学一起去达县上学。

当时对于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达县在哪个方向,离我们有多远都不知道。县武装部的领导把我们送到重庆市警备区。这时,前前后后又来了江津地区其他县的一些同学。

第二天一大早,警备区领导就带领我们20多个同学乘坐到达县的长途客车从重庆出发,经过江北区、江北县、邻水县、大竹县,下午5点左右到了达县客运站。接着,我们被安排在达县师范学校住了下来。到了才知道,和我们一起到达县滑翔学校的,还有达县地区、南充地区初六七级和初六六级的几十个同学。

几天后,学校开了动员大会。会场上方挂着“四川省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动员大会”横幅,我们才知道学校的全称。

四川省体委、达县军分区、达县地区来了很多领导。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达县军分区司令员给我们做的动员报告。他说:

滑翔学校是专门为空军培养飞行员的,对个人身体、家庭出身要求很严,能当滑翔员是你们的幸运,你们可是国家的宝贝,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达县滑翔学校是新成立的一所学校,你们是第一批学员,所以要爱护身体,好好学习,刻苦训练,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滑翔员。对你们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除了学文化,还要学航空知识和技术,还要学开滑翔机和跳伞。你们的前途不用担心,初中毕业后有六条出路可走:

一、身体达到飞行员标准的,到空军部队航校继续学习,而后当空军飞行员;

二、身体好,开不了飞机的,到空军部队飞机上当空勤人员;

三、到部队军以上单位当机要员;

四、想参军的身体免检,直接入伍;

五、想继续读书的,可直接读高中;

六、想回原籍的,组织帮助办理一切手续,送回原籍。

动员大会后,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信心十足,一个美好的前途就在前方,我们都感到十分光荣和幸福。

后来我们才慢慢知道,在全国建立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是因为我国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缺少飞行员的惨痛教训,也看到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期间制空权的重要性。

建立强大的中国人民空军,是毛主席的指示,是党中央的决定。

开办业余滑翔学校,利用滑翔机运动选拔、培养空军飞行员,是当时空军、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培养和输送人才战略举措的一部分。

而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是根据四川省军区和四川省教委等相关部门要求,于1965年8月在达县成立的。

由于达县滑翔学校是新成立的学校,我们是第一批被选上的滑翔学员,除我们初六七级两个班的70来位同学外,还有初六六级1个班的30来位同学。当时教育场地都还没准备好,所以先让我们临时住在达县师范学校里,主要学习任务还是上课。

1个多月后,我们自己的学校准备完毕,由达县师范学校搬到了达县第一中学,一切走上正轨。因学校的特殊性,又是半军事化管理,虽然附设在达一中,但生活、学习、训练都是独立的,管理上更是两套班子。一套班子由老师负责,主要是文化学习;一套班子由教员负责,主要是日常生活管理、航空知识学习、滑翔机训练等。行政上还单独配备了指导员、医生、体育老师等。在生活上就更不用提了,对于我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穷学生来说,进了滑翔学校,就好像走进了人间天堂。

首先是饮食上,我们在江北县初三中读书时,每顿吃的是二两的罐罐饭加一勺小菜,上劳动课加饭,也只能找一个同学共同加一罐,可以说很少吃一顿饱饭,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有肉的炒菜,而且是菜多肉少。到了滑翔学校后,每天早上稀饭、豆浆、馒头、包子随便吃,有时还有牛奶、油条。中午、晚上基本上是四菜一汤,而且是两荤两素,饭菜管够。这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等于是天天都在过年。

在普通中学,农村户口的学生必须自己带粮。办法有两种:一是把基本口粮拿到公社粮站去换成粮票交给学校,二是直接把粮食送到学校。我们老家离公社15里路,而且和学校又不在同一个方向,所以都是把粮食直接担到学校。那时农村缺衣少粮,只能是生产队分啥粮食就送啥。有麦子、玉米、大米担一挑还能管两个月,冬天红苕要5斤才能顶一斤粮食,担一挑只能管半个月。从老家到学校30里路,全是担着粮食走路到学校。到了滑翔学校,就再也不用担粮食到学校了。

其次是住宿,我在江北县第三初级中学读书时,因家里穷没有多余的被子,就和汪永清同学商量好,他拿席子,我拿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我们两人一直睡一张床,盖一床铺盖。到了滑翔学校,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床旧的军用棉被,从此我也有了自己的铺盖,可以单独睡觉了。刚到学校,来自农村的同学大都穿得很破旧,衣服也很少,学校及时从军分区给我们要来了一批旧军装,基本每人都有一套。冬天一到,学校又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一套军用旧棉衣,当时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我在上滑翔学校前,冬天从来没穿过棉裤,就是到了最冷的三九天,最多也只能穿两条打补丁的裤子。

在上滑校前,我们除了学习,星期天要在家干农活。那时农村不但缺吃、缺穿,而且也缺柴烧。所以,星期六放学回家,先和村里几个小伙伴约好,星期天早上5点左右出发,到25里外的大山去担柴,到了山上天才刚放亮。我们主要是砍一些枯枝,捡一些败叶,捆扎好后,大约9点多钟就往回走,担到山下有泉水的地方,才开始吃头天晚上妈妈给烧的红苕当早饭,吃完后担起柴就往回赶。从我们坝上到大山,中途有个5华里长的大坡,去时是空手又是下坡,大伙一口气就跑下去了,往回走是担着重担爬上坡,其中间一段特别陡的坡叫“百步梯”,一般空手走上来都是气喘吁吁,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肩上担着几十斤重的柴,要爬上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当我们爬到坡顶上时,基本上是12点过了,肚子里的两个烧红苕也消化得差不多了。为了赶时间,饿着肚子也得往回赶,因为到家吃饭后还要走30里路到学校上晚自习。

到滑翔学校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安安心心地学习,其他事情都被老师和教员包了,从不要我们干重活。滑翔学校是半军事化管理,要求特别严,除寒暑假外都不准回家。周末休息,每个班一次只能派两个代表上街,把全班同学需买的日用品统计好买回来,而且必须拿着请假条和口罩去值班室请假。教员批准后,全校几名同学才能同去同回,回来要及时到教员处销假。

滑翔学校是专门为培养空军飞行员而开设的专科学校,对身体要求特别严格,校医每个月都要对全校同学进行一次体检,每个季度全校同学要到县医院进行一次体检,半年要到达县地区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不合格的就会退回原籍。

1966年5月4日至6月10日,我在达县河市机场参加了滑翔机飞行训练,也实现了飞上蓝天的梦想。我们那时飞行训练的是解放5A型滑翔机,也是初级滑翔机。滑翔机从起飞到着陆一次只有几分钟,距地面高度也只有几百米,而且只能围着机场转。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激动、很自豪了。

解放5A型滑翔机非常简单,前后坐两人,操纵系统前后相连,完全一致。滑翔机由2000米外的绞盘车牵引起飞,到一定高度后人工操作脱钩,再由滑翔员操作驾驶。滑翔机逐渐自动下滑,基本围着机场转一圈正好着陆。开始是教员坐前面,学员坐后面,教员边飞行边给学员讲动作要领。从起飞开始,怎样掌握滑翔机平衡,到飞机上升到什么高度后脱钩牵引转入自动滑翔,然后是平飞、转弯,直至安全着陆;每个动作手脚怎么用力、怎样保持滑翔机在空中平稳滑翔、怎样才能使滑翔机在空中尽量延长飞行时间等等,教员都是手把手教,学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开始都是教员操作,学员双脚蹬舵,手握操纵杆体会,然后教员慢慢放手让学员操作。教员认为差不多了,就让学员坐前面,他们坐后面,并鼓励我们大胆操作,不要害怕,有教员在后面保证你的安全。一般在带飞十多次后,教员就基本放手了,从起飞到着陆都由学员自己操作。为了练胆量和排除干扰,带我的曾道森教员有时在后面还要专门哼哼小曲、吹吹口哨来干扰你。当教员认为你驾驶技术掌握得差不多了以后,就要请高级教官(领导)来检验你的飞行操作技术了,如果他们认为你可以了,那很快就会进入毕业考核。

我记得考核那天,开始非常紧张,因为不合格还得重新学习,那在教员和同学中就太没面子了。当我坐上滑翔机,脚踏方向舵,手握操纵杆后,整个飞行动作逐渐出现在脑海里,心情也慢慢平静了下来。考核我的陈均教官对我说,不要紧张,平时怎么飞的还怎么飞就行。随着起飞旗语的下达,滑翔机快速滑动,起飞,脱钩牵引绳,滑翔机转入平稳滑翔,几个转弯,滑翔机平稳安全地降落到跑道上。考核结束走下滑翔机后,陈均教官首先说我飞得不错,同时也指出了几点不足,成绩怎么样不得而知,但从自己的感觉应该是合格了。但合格也是要分等级的,我们那时是五分制评定,如果是三分就为不合格了,必须随下一批学员再学习。

整个考核结束后,教员公布成绩,我很荣幸和少数几个同学得了最高的5分,滑翔机驾驶训练也圆满结束。

1966年6月,我校初六六级的同学毕业,大部分同学都顺利进入空军航校当了飞行员,其他同学也都根据自己的要求离开了学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再有一年我们就要毕业了,大好的前途在我们面前展开。同时,学校又从达县地区和南充地区招收了初六七级的几十个同学进来,我们由原来的两个班扩编成4个班。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1966年“文革”开始了,上半年我们未受到影响,学习训练都正常进行。可下半年风云突变,开学两个月后,学习、上课逐渐被停,滑翔机飞行训练也停了下来,跳伞更不用想了。而且还传出了一些谣言,这些对于我们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既不知真假,更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大部分同学请假回家了,只有少部分同学留在学校。

1967年春节后,同学们都返回了学校,可学习、训练还是不能正常进行。虽然老师和教员对我们还是非常关心和照顾,但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们也没办法,我们的毕业考试、选飞行员等工作全部停止。

1968年初,达县征兵工作开始,接兵部队了解到达县滑翔学校有我们这批出身好、身体好的同学后,就想方设法动员我们去当兵。当时在达县接兵的有沈阳军区和成都军区、西藏军区,他们都争着要我们这批学生,最后还是成都军区作出决定:达县地区、江津地区的同学到沈阳军区,南充地区的同学到西藏军区。

尽管我们心心念念的梦想是能当一名飞行员,驾驶着战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但“文革”什么时候结束,对所有人都是未知数,所以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就地参军。

1968年3月,全校150来个同学,有120多人穿上军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达县滑翔学校,走进了军队这所大学校,我也参军到了沈阳军区。随着大批同学离去,1968年,达县滑翔学校逐步画上了句号。

虽然滑翔学校停办,我们未能驾驶战鹰翱翔蓝天,但我作为一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娃来说,是因为进入滑翔学校才跨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度过了24年军营生涯。

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部队基层干部,其中荣立三等功三次,1973年参加全军运动会取得冲锋枪射击比赛第二名,获得银牌,并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学习雷锋积极分子”“优秀指导员”。

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从成立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而且只招收了100多名同学,但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好样的。虽然他们进校时只有十四五岁,但通过滑翔学校几年的培养教育,为后来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础。走入社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军队建设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如吴朝全同学是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正军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刘成敏同学是正高级工程师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刘富成同学是大校军衔的坦克专家;何永原等8位同学圆了蓝天梦,驾驶战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我和杨广熙等同学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为保卫祖国领土作出了贡献;周家模等同学也成为地师级干部;周福堂等一大批同学都是在县处级岗位上退休,其他许多同学也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达县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是我们100多位同学人生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转折点,它永远存留在我们心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大银(重庆市人,1949年生,1968年3月入伍,中校军衔。1991年转业到地方从事行政工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