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师范教育传统是怎么形成的——成都大学档案馆馆藏部分民国档案解读‖郑典宜

来源:《四川档案》2017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12-14 13:1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师范教育传统是怎么形成的

成都大学档案馆馆藏部分民国档案解读

郑典宜

“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职业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师范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作为师范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女子师范教育则更是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变革的缩影。在四川成都,女子师范教育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一、成都师范学校历史变迁概述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总督锡良奏派士绅——翰林院编修胡峻、举人陆慎言(号绎之)等赴日考察学务。陆先生考察四川,除与胡俊合力开办四川高等学堂外,因感于女生重要,便与陈罗德夫人私人筹资,于1904年2月由陆慎言、陈罗徵女士私人捐赠房地产和向亲友、社会名流集资创办,在成都租江渎庙(今文庙西街)侧端姓家东庑作校舍,创办淑行女塾。距今已有百年,是四川最早的一所女校。

陆绎之夫妇照片

淑行女塾创办之初,仅有7名学生,陆慎言和陈罗澂夫人苦口婆心向社会宣传,到1906年,社会风气渐开,学生逐渐增多,淑行女塾于是改名淑行女子中学堂,发展成为正规的中学,1907年开始招收师范生。

与此同时,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的颁布,女子师范教育已在制度上得以初步确立。

1911年提学使方旭呈准淑行女子中学堂该归官办,改名为省立女子师范学堂;1914年春,学校奉命改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秋,四川省政府令改名为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12月改名为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幼稚师范联合学校;1953年改为四川省成都第一师范学校,1970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公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成都第二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成都简易师范学校。1971年,成都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2001年并入成都教育学院,2006年并入成都大学,组建师范学院至今。

百年岁月积淀,成都师范教育精神与传统日渐深厚。

二、档案见证成都师范教育传统的形成

原成都师范学校并入成都大学后,其档案整体移交至成都大学档案馆。其中最早年度档案为民国五年(1916年)。在省档案局支持下,尽力修复,已基本恢复原貌。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档案,让我们来感知、认识成都师范教育传统是怎么样形成的。

(一)追求真理,坚持进步

成都师范教育优良传统的形成,最早源头当应从创办人陆慎言说起。陆慎言,自幼资质过人,精敏聪慧,曾就读尊经书院,结识并紧跟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人士,立志教育救国。先于自己家门“丽泽堂”设帐授徒,自编教义,采文、史与数理并重。1882至1892十年间,精业弟子即达数十人之多,成就较著者为郭仲权、文藻青、张仲民、饶伯康、卢思谛、裴坦、张仲鸣、张仲和等。又与徐子休、胡雨岚等共商“废书院兴学校”之事,草拟“为改革教制告四川父老书”,经徐、胡二人共同签署,印发各县,并将华阳“潜溪书院”改为“华阳学堂”(即后来的华阳中学),成为首任校“监督”。这就是后人所称的“癸卯革新”。1904年,陆先生赴日考察女校办学回国,以一己之财力,毅然于成都文庙西街江渎庙侧院,创立“淑行女塾”。

最早成都师范校训、校歌

学校创办之初,陆慎言校长拟定“勤、洁、公、实”的校训,要求学生勤奋学习,清洁为人,大公无私,朴实无华,激励学生进取向上。陆先生身体力行,每周周会,带领学生背诵卖国的21条、训戒学生不忘国耻,爱国图强,并提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自励励人。为了争取妇女的社会地位,他两次亲自护送毕业女生到北京深造。由于旅途劳顿,感冒风寒,几乎卧病不起。为探索真理,鼓励进步,开创我省女子省外游学之先河。

(二)艰苦奋斗,育人为本

陆慎言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二十年如一日。淑行女塾开办之初系私立学校,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靠陆慎言校长、陈罗徵女士捐赠和亲友集资。当时只有茶壶一把,茶杯几只,木椅几把,课桌凳子学生自备。办学二十年耗尽良田300亩,住房一院,而陆先生自己克勤克俭,以致六十三岁早逝时,殡险全靠捐募借贷。

工作人员除陆校长之外,有陈罗微女士和陆的夫人席淑贞二人;没有学生,由陈、席挨家逐户动员亲友和邻近人家的女子七人入学,包括陆校长的女儿陆宜士在内。

育人为本,传统优良。陈女士女儿陈宝琼从日本留学归国,立即聘任教授幼教课程并筹办蒙养园。陆校长关心学生,每天清晨亲自督促学生早操和晨读。而所聘教师,则多是留学生或外籍教师,学识一流,悉心教学。学校不仅从思想和学业严格要求学生,即使日常行为乃至生活细节无不循循诱导,使之形成习惯。爱整洁、讲朴素成为三十年代学校的风尚。门窗桌椅,床榻地板,即使房舍相当陈旧,却光滑透亮,纤尘不染。女师学生服饰朴素无华,春季统一着蓝色中式上衣,夏秋穿白色短上装、黑裙子,冬天蓝色旗袍,长过膝盖,不着大衣,披围巾。发式全是梳双髻,左右各一,并要求不留长发,短齐耳根。当时学生中流传两句话:“纪律上头发,管理到窗户。”以至省教育厅厅长通知全省城乡机关专门来校参观。教育部要员来校观察,当地群众激动地说:“学生这种好胜和审美情感,真值得称赞。”

保持整洁形成传统,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师范学校地面干干净净,没有痰迹,纸屑,寝室坚持“三条线”:鞋子放在固定位置成一条线,洗漱用具一条线;被子棱角四现,铺与铺之间一条线。每天坚持检查环境和个人卫生,头发、面部、手脚指甲都不放过。在“明日教师,今日做起”口号的激励下,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传承至今。

(三)学制改革,管理严谨

1911年改名为省立女子师范学堂,赞同改革之士纷纷函电支持,女子师范教育优良之风遍及全蜀,影响远至滇、黔。教育改革,不断追求进步,有档案考证,当年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也积极推行实施新学制。

1923年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函知大足县劝学所该县学生粟用宾已插入一年级师范正科的材料

1922年9月2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其四年级以上应酌行分科制”;“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二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学毕业生”;“师范学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组选修制”;“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在此档案内容中,一年级师范正科的提法与之前各年有所不同,这就是实行新学制。

1929年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呈文

这是根据1928年7月28日教育部大学院发的《师范学校制度议决案》,废止六年制修业年限,三年制初中毕业者修业年限三年,四年制初中毕业者修业年限二年的规定,1929年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设后期师范班,分国文史地、数理化两组,招收三年制初中毕业生,毕业年限定为三年。

1938年,有关于还有学生休学的保证书

根据《四川省立第一女师校学则》规定:“报名时需填写志愿书,考取后保证人填写保证书”,“保证人须住学校所在地,具有公民资格者”。由于当年师范学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毕业后要服从国家规定进行教育服务,不得升学或从事教育以外的职务,因此,学生休学也要由保证人出面证明情况属实,经学校批准后才可休学。若学生因身体或家庭特殊原因,经保证人证明确属理由正当,并经调查属实,可申请休学一学期或一学年。保证人为入学时的保证人。由此可见当时师范教育管理之严谨规范。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自创办以来,学校始终以“教人求真,学会做人”为宗旨,每个教师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其中不乏当年一批教育界知名人士、优秀的教师,正是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才培育和形成了传承至今优良传统,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丁秀君、罗家蕙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丁秀君

丁秀君,四川省南川县人。1921 年考入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蒙裁成校长与萧楚女老师的教育影响下,满怀爱国热情,被选为学生会主席。1925年,丁秀君被选为重庆代表,赴北京参加国民会议。同年,丁秀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26年3月18日,北京万余人民在天安门集会示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有很多学生参加游行示威,丁秀君也一同前往,向段祺瑞政府请愿。段祺瑞政府向示威人群开枪,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与杨德群牺牲。1931年丁秀君成绩居全校之首,留校作助教,1932年回川。1940-1944年间任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她倡导并奠定了“以培养学生好学勤奋,生活俭朴;一切从爱国出发;热爱教育工作,志愿终生献身教育事业”三大优良传统。1946年,丁秀君调任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当美国兵侮辱北大女生沈崇案发生后,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组织游行示威,丁秀君不仅参加游行,而且在事后顶着重庆市政府压力保护了学生。

罗家蕙

罗家蕙,四川省富顺县人,是成都女师最早毕业的高才生。在陆慎言校长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下,她立志走教育救国的道路。1920 年罗家蕙在成都女师毕业,由陆慎言校长亲自送去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她选学了英语专业。1924年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留该校附中教英语,颇受学生欢迎。基于爱乡的热情,1926年她同刘克庄、李翥仪、谢仲瑶一道回川。起初在四川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任训育兼教英语,刘克庄任巴县女子中学校长后,她便离开四川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到巴县女子中学,仍教英语兼训育。1941年刘克庄调任四川省立成都女子中学,她又同刘克庄一道去四川省立成都女子中学任教,由于她教学成绩优异,誉满蜀中,四川省教育厅便任命她为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校长。在四川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的三年中,正值抗战期间,她克服种种困难办好学校,并把学校疏散到崇宁,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社会各方面对她更加尊重,1946年暑假,四川省教育厅又调她接任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她倾其全力来搞学校工作,对待学生如子侄,对教职员工如兄弟姊妹。

四川解放后,她继续任川西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成都第一师范学校与成都东方红学校合并成为成都师范学校后,她仍担任校长,直到逝世。数十年耕耘,默默奉献了一生的才华与智慧。罗家蕙任成都女师校长和成都师范学校校长整整35年,如此长久的任职,在四川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值得一书。

虽然女子师范教育己经成为历史,但当年师范教育的进取精神和优良传统,如今已成为成都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为今天的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石静. 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J].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 (7): 138-140.

[2] 赵小华, 赵小东. 清末四川女子教育的发展及意义[J]. 成都大学学报, 2006, (4): 59-60.

[3] 巢小妹. 国民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来源:《四川档案》2017年第2期

文/图:郑典宜(成都大学档案馆)

来源: 《四川档案》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档案》2017年第2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