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回忆购物凭票的年代‖高谦

发布时间:2023-11-27 13:5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购物凭票的年代

高 谦

前段时间,我在收拾房屋打扫卫生时,无意中发现了家中储存的票证。其中有厚厚的一沓布票、粮票,还有油票等,尽管有些陈旧,但是保管得依旧整整齐齐。望着这些形形色色、花花绿绿、小巧玲珑、印制精美的纸片,思绪的闸门一下打开,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

改革开放前,那是一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是一个苦涩得让人掉泪的年代。那时不论买什么东西,从事任何消费,仅有人民币不行,往往还需要贴付一定的票据。譬如说:买油,要有油票;买肉,得有肉票;买蛋,要有蛋票;买布,得有布票;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需要有工业票……面对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票证,对应的却是商品的匮乏和贫瘠。特别是对于一些贵重物品,如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更是一票难求了。

1968年版布票

笔者清楚记得,儿时在农村出生的我,对于瓜子、香蕉、橘子、花生、桃酥等食品,基本上是春节时才能在家中看得见、吃得到。因为家庭经济拮据的缘故,天真活泼的我,平日里只能在商场中来回穿梭,眼巴巴瞅着各种食品,流露出羡慕贪婪的目光,有时馋得口水几乎要流了出来……

那时家庭想购买紧俏食品,需半夜起来去排长龙,耐心等待,而且还是凭本供应。至今,我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初期,小小年纪的我在小年夜的凌晨,跟着父亲、哥哥去菜市场排队购物的场景。为尽快买到过节食品,我们3人分头排队,在狂风怒吼中,大家穿着棉衣,站在黑压压的队伍里面,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着,在焦急和等待中,等到把肉和鸡蛋买回家,脸色早已经冻得发青了,但是激动的心情却是难以溢于言表……

在那个一切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岁月里,不像现在的人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推着购物车穿梭于商场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进行自挑自选,那时几乎没有任何挑三拣四的机会。而在菜市场、商店里工作的售货员,当年成了人人羡慕、八面威风的职业。假如有人在购物时挑肥拣瘦,或者提出相反意见,售货员立刻会瞪起眼珠,大声说道:“下一位!”购买者便一下成了众矢之的。在众人的围观和怒视中,那份尴尬与羞涩或许只有自己知晓。面对人员拥簇的场景,一旦排队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应该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在窘困的经济条件下,每次父母把用票据买来的糖果、麻花、油条、饼干等,放在一个篮子里,用一个铁钩挂在屋梁上,以备招待客人专用。记得有一次,我与姐姐为了吃到篮子里的食物,趁着父母没在家,像一个灵巧的猴子,踩着凳子飘起小脚去够,谁知三够两够饼干没有吃到,板凳却绊倒了,摔了我个鼻青脸肿,为此姐姐挨了父母一顿狠尅……

不同类别的粮票 面粉票

说起票据的历史,父亲曾深有体会地告诉我,1958年8月他参加工作后,80多华里的路程回家步行近10个小时,那时他每月30多元的工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直到1968年夏天,父亲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用别人送给他的一张自行车票,花了153元买了一辆“国防”牌自行车。自此他非常珍惜,两天一擦洗,三天一注油,这辆在他眼中视若珍宝的代步工具,一直骑了25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的大人每当去外地出差、探亲,光准备钱是远远不够的,千万不能忘记带好粮票,而且最好是“全国粮票”,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地方粮票互不通用带来的麻烦。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资逐步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因失去了存在价值而相继被取消,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票据,成了一个时代生活变迁的永远记忆。

现在,每当我看到商店里的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粮票、布票了,从这一点讲,他们确实是幸福的。不过,每当我看到饭店里、食堂里以及公共场所浪费的粮食,以及餐馆里吃不完而倒掉的美味佳肴,又觉得有些人真是幸福得过了头。

如今票据的实用价值已被收藏价值所取代,成为一种收藏品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关于票据时代要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可每忆起一些事情,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因此就草草结束了这个篇章,让我的心痛以及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一去不复返吧。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高 谦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