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小小口罩 浓浓亲情——黄花岗烈士喻培伦与父亲的故事‖毛建威

发布时间:2023-12-02 14: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小口罩 浓浓亲情

黄花岗烈士喻培伦与父亲的故事

毛建威

喻熙明,又名德荣,号学庵,系清末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的父亲,也是最早戴口罩的内江人,他戴的口罩是喻培伦从日本寄回的。

喻培伦烈士的父亲喻学庵先生

1905年初,喻培伦携弟东渡日本留学。1907年冬,正在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读书、准备投考千叶医校官费生的喻培伦收到家信。妹妹述常在信中写道,父亲送她入了女学,已学到不少新知识,还告诉喻培伦,自从两个哥哥远赴日本后,父亲独自支撑糖房,日夜操劳,身体大不如从前,经常哮喘,吃了不少中药,也不见好转……

喻培伦家人合影

读完家信,喻培伦既为妹妹进步感到高兴,又为父亲患病深感不安。想当年,父亲毅然决定送自己和弟弟培棣远渡重洋,寻求救国之道,在内江城引起轰动。因为,整个内江城内,只有喻家同时送二子自费留学。亲友曾劝说年过半百的父亲留一个儿子在家,协助其打理糖房,但父亲却不为所动。如今父亲劳累过度,以致患病。想到这里,喻培伦为自己身为喻家长子,不能为父分忧而深深自责。

喻培伦烈士旧居遗址

作为三代同居的大家庭,喻家崇尚孝道。留学日本后,喻培伦几乎每周都要写家信,报平安,或详叙考察工厂情况。在给父亲的信中曾写道:“欲中国富强,不由实业无以开源。”留学期间,“尽日穷夜”,以期学得先进技术,“报命重堂”。他在每封家书的结尾,总忘不了问候祖父母“寿康”,父母叔姑婶“强健”,叔姑婶婶“清吉”,“妹及其同学进步”。

喻培伦家书墨迹

当时日本各大药店正在推介医用口罩,据说可避免病菌侵入,也可防花粉过敏。时刻牵挂着父亲病情的喻培伦认为,父亲每日早出晚归,戴上口罩或许能缓解病情,至少还能抵御风寒。于是他专门去药店购买了一打口罩,随同家信寄往远在万里的家人。

这时,与1897年德国人莱德奇发明医用口罩相比,才过十年光景,口罩还未普及,只有少部分人使用。

为方便父亲正确佩戴口罩,喻培伦亲手绘制了一幅“口罩带法图”,又在家书中详细介绍了戴口罩的益处。他写道:“其物盖以滤呼吸空气之浊物,故用之于大风时及恶臭处,口腔、鼻孔绝不至于尘封熏倒。父常夜归,风寒逼人,尽可带此,亦未至于闭气,少带则呼吸如常,其带法图如左………”

笔者整理点校《喻培伦家书》时,没有找到这张“口罩带法图”。喻培伦侄子喻钟珏先生告诉我,“抗战期间,为躲避日机轰炸,数次搬家到乡下,伯父这封家书所附的口罩使用图,不知什么时候遗失了。”

收到异国他乡寄来的口罩,喻培伦的父亲喻熙明十分欣慰,按照儿子所说的方法,戴上口罩走出了家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戴口罩的喻熙明,一时成了这座西部小城的“焦点人物”。喻培伦侄子喻钟珏回忆说:“祖父第一次戴口罩出门,满街的人都十分诧异,议论纷纷,跟在祖父后面的娃儿都有一大串。讥讽之语还不时传到祖父耳中,他却毫不在意,一笑而过。”“听家中老人说,祖父自从戴了伯父寄回的口罩,哮喘病还真的缓解了不少。”

“小小口罩,浓浓亲情”。青年喻培伦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而喻熙明戴着口罩上街,不避旁人的诧异眼神,甚至讥讽嘲笑,则体现出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勇气。

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年,喻培伦父亲表现出更难能可贵的勇气。他坚定地站在革命党这边,勇敢地同封建王朝决裂,将同盟会员吴玉章等人藏在自己家里,外出召集群众,帮助成立内江军政府。吴玉章在《回忆录》中称赞喻培伦父亲:“这位曾任满清官职的老人,在那个封建时代的小城里显得多么开明、勇敢,又是多么的难得,真是令人起敬!”

喻培伦烈士遗照(1907年摄于日本)

奉读黄花岗烈士喻培伦《家书》,我们既为喻培伦的孝行深深感动,也由衷敬佩烈士的父亲喻熙明先生——这位最早戴口罩的内江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毛建威(内江市政协《内江文史》原编委、执行编辑,内江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