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观音阁老茶馆 一个世纪的坚守与变革

来源:云上双流 发布时间:2023-10-21 14:50:08 浏览次数: 【字体:

观音阁老茶馆 一个世纪的坚守与变革

席秦岭 李小岚 吴沙 朱戈

2023年深秋的一天,日夜交替之际,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笼罩在朦胧晨光里。昏黄的路灯,照射在观音阁老茶馆,条状、老式木板门微微散发出柔和且温润的光泽。61岁的王启龙跨过石阶,搬动起茶馆的长条木板门。吱嘎声中,茶馆大门打开了,只见老虎灶里,蜂窝煤的煤眼里窜上了蓝幽幽的火苗,灶台上,水壶温热。

在茶客的自主服务中,观音阁老茶馆开启了新的一天。

茶客开门,是观音阁老茶馆坚守了多年的传统。令新茶客欣喜的是,老茶馆不仅有古早的味道,还有Wi-Fi、监控、摄影指导等新元素。

在坚守与变革中,观音阁老茶馆存活了一个多世纪,传承了四川的茶馆文化。

坚 守

温情 1杯茶1元钱20年不涨价

王启龙,住在观音阁老茶馆河对岸,喝早茶,是他多年的习惯。凌晨3点过的一杯茶,让他神清气爽。更重要的是,在茶馆,他可以喝到和几十年前一样甘甜的茶水,和相识了大半辈子的老伙计们谈天说地。

茶馆,是老茶客们交流信息、社会交往的天地,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来时,自主开门,打开灶门,倒一撮塑料桶里的三花,坐等朋友的到来。几小时后,起身,朝竹篮里丢1元纸币,就算是付过茶钱了。

1元钱,在观音阁老茶馆,像王启龙这样的老茶客可以喝上一整天,他还有专属于自己的茶杯。

当然,针对老茶客的茶钱,茶馆也曾涨过价。

茶馆老板李强回忆,1995年,他和母亲从姑姑手里接手茶馆时,一杯茶钱3毛。随着物价上涨,2000年,涨到了5毛。2003年,涨到了1元。

李强不想再涨价了。在他看来,观音阁老茶馆的灵魂是老茶客,他要用坚守的方式留住茶馆的灵魂。

李强的母亲赵桂华16岁起,就在彭镇的二茶铺当服务员。尚在襁褓中的他,就跟着母亲在茶馆生活。也许是环境使然,一杯香溢三花,让他与老茶客情深谊厚。耳濡目染下,他也爱上了茶馆。

老年人收入不高,好多都靠儿女赡养,如果随市场涨价,每天10元茶钱,可能会吓退一些人,让他们失去生活的趣味,也让这里失去一番韵味。

1元茶钱,不仅蕴含茶馆对老茶客的关怀,也是茶客对老茶馆的反哺。

守望 每个人都能找到存在的意义

“老七,把菜单拿起来再看一下!”10月,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你不可》开播。节目中,李强一边招呼著名作家刘震云、主持人孟非、演员刘奕君等,一边扯起嗓子招呼堂倌老七。小时候老七生病吃错了药,因而影响了智力。2013年,妹妹带他来茶馆,早上7点半,给他沏上一杯茶,放一桶方便面,吩咐道:“不要乱跑,我下班后来接你。”他就坐在靠边的位置,不言不语。正巧,李强需要请帮手,便给老七的妹妹讲:“让老七跟我,我管他吃管他住。”

李强还记得,老七第一次倒水,手都在抖,洒了大爷一身。大爷却没有埋怨他,反而安慰他。慢慢地,老七与茶客们相处甚欢。“老七,倒茶!”成了他们之间特有的招呼方式。老爷子逗他,“老七,晚上黑,怕不怕?”老七咧开嘴,笑着答,“不怕!”老爷子给他发奖状,表扬他是“煮饭小能手”,祝他“天天开心,不怕黑”。在刘震云看来,这是世界上写得最好的奖状,不怕黑那句话非常厉害,很有寓意,“因为害怕,所以勇敢。”

在观音阁老茶馆,温情从不缺席。

2014年春天,69岁的罗大爷到彭镇的女儿家探亲,喝茶时,他自制的烟杆引起了李强的注意,便提议:“我给你一个固定的座位,不收你的茶钱,你把烟杆摆在茶馆里卖。”从此,茶馆里多了一个老人抽旱烟卖烟杆的场景。罗大爷还制作了一根3米长的烟杆,他说,“我想用它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曾经,驼背的袁师傅在茶馆的门板上挂一面镜子、放一把木椅子,在洗脸架上摆上白瓷盆子,便开始做理发生意。如今,他已在茶馆的隔壁拥有一间理发店。

当年,新津杨洪只身来到彭镇,闲时手持音叉、棉花棒,一边抖动音叉发出令人酥麻的清脆声响,一边在茶馆里招揽采耳生意。如今,会采耳善推拿的他正在学习瑜伽和长嘴壶茶艺,并萌生了“开一个比观音阁老茶馆服务功能更齐全的茶馆”的想法。

无论是李强的茶馆,还是曾找不到人生意义的老七、为茶客提供服务的采耳师、烟杆大爷等,每个人都有不容易的时候。但是,在这个茶馆,他们守望互助的那份真情始终不变,在这个不大的空间,他们互相依存,维持生计,守望梦想,共谋发展。

变 革

生长的文化 摄影文化生根老茶馆

观音阁老茶馆走红,源于《华西都市报》前编委、首席记者朱建国的发现与持续不断的报道。经媒体报道后,甚至吸引来了路透社的记者,并将其推向全球。从此,摄影师们纷至沓来。有人打趣,到访观音阁老茶馆的摄影人比茶客还要多。

李强,也从摄影门外汉升级为摄影达人。在茶馆,李强既是流动的讲解员,也是流动的摄影指导员,他给来客讲述茶馆的故事,指导摄影爱好者从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出片。

随之而来的,是茶馆味道的变化。

从2017年起,王耀平开始记录老茶馆。每天,他用手机拍下茶馆里的人生百态,被大家称为“老茶馆的首席摄影师”,他的一些照片被李强装裱后制作成了一面照片墙。

2023年7月,张亦为影像工作室开张。张亦为擅长拍摄黑白银盐照,为茶客拍摄黑白肖像照片。在他看来,黑白银盐照的主要魅力,在于它可以展现数码相机无法呈现的细节和纹理,胶片的颗粒也更具质感和真实感,照片可以保存上百年之久。把摄影工作室开进百年老茶馆,令张亦为自豪,“能在这里开设工作室,说明我的技术得到了认可,我打算为工作室定制一块牌匾——百年影像馆。”

摄影,对茶馆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

在茶馆斑驳的墙壁上装有8个摄像头,特别打眼。笔者了解到,监控设备的引入,也与摄影师相关。

2019年,著名摄影师陈锦找到李强,透露想在老茶馆安装监控设备,并在位于成都市区的陈锦茶铺实时直播。“之前也有人建议过安装监控,我当时很抵触,老板和茶客,茶客和茶客之间,应该是信任的关系,监控好像否定了彼此的信任。”李强说,不过,拍客拍照和摄像头记录,有些相似,能留存老茶馆里的珍贵瞬间,还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意义。思考再三后,李强同意了。

在观音阁老茶馆,除了摄影文化和监控的进驻外,还装上了Wi-Fi,可接受二维码支付。

更新的理念 关于是否商业化的争议

从发展角度看,老事物需要与时俱进,方得始终。可是,观音阁老茶馆的一些变革并没有说服所有人。采访中,一些茶馆的老朋友对其商业化倾向颇有微词。

一位双流本土摄影师告诉笔者,最近几年,他都不去观音阁老茶馆了。为什么?“茶馆变味了!”有双流人在《观音阁 百年老茶馆的前世今生》后面点评,“图片没有李强戴耳机甩水的场景,看着舒服多了,自然多了。”

另一位市民透露,观音阁老茶馆商业化太严重。“我更喜欢原来赵大姐(赵桂华)经营时的茶馆味道,那才是真正的观音阁茶馆。”这位市民说,赵桂华不粉饰、不包装茶馆的朴素,像极了成都老茶馆的模样。在他看来,李强主理茶馆后,茶馆变了,不像茶馆,更像一个舞台,一个秀场。他举例,李强头戴夸张的耳机,反扣着帽子的装扮,和他熟悉的赵桂华一身花布衣服、系着蓝布围裙的装扮,简直是两个世界。

对于老朋友的心声,李强感到有些委屈。

在他的经营理念里,一直追求的是传承与坚守。他自述,当年,为了追求茶馆的纯粹,他关闭了姑姑设置的麻将。“一张麻将桌,一天可以收几十元钱,而一碗茶才收费几毛钱。”他说,为了让茶馆活下去,留住老茶客,他还在外面打工和卖百货、水果补贴茶馆。

他解释,耳机是几年前四川某家媒体记者送给他的。“我戴耳机是为了不漏接电话,另外接电话也不影响我招待新来的客人。”

不可否认,一个多世纪以来,观音阁老茶馆一直都在悄悄变化,但是它的川韵茶味仍在,这也是它吸引客人的魅力所在。随着彭镇交通条件的改善,茶馆地板上千脚泥正在悄然变薄、变平, 茶客也自然分流为早茶客、上午茶客和下午茶客三波,他们好像身处平行世界,各自安好在一碗茶水间。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云上双流

文/图:席秦岭 李小岚 吴沙 朱戈(双流融媒全媒体记者)

来源: 云上双流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