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给小平同志治病的乐山名医‖陈元昌 刘世晓

作者:陈元昌 刘世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9 13:45:04 浏览次数: 【字体:

给小平同志治病的乐山名医

陈元昌 刘世晓

1965年,邓小平同志到乐山视察“三线建设”工作,住峨眉红珠山宾馆1号楼。一天,乐山地区公安处处长刘继智、李非亮用专车接乐山名医张继先到红珠山宾馆,下车后刘继智带他走进1号楼,室内未开灯,光线较暗,绿窗帘遮住了外光,只见一人坐在沙发上抽烟,旁边有一位中年妇女,他不认识是卓琳,试图撩开窗帘观察病人气色,突被刘继智又拉上了窗帘,张老不明其故。张继先看病有个习惯,只看病,不问病人姓名职业,切脉不说话,待“望、闻、问、切”后,旁边那位中年妇女作了病情说明,讲的是普通话。病人怕医生听不明白,便自己补充了几句,张继先一听讲的是满口四川话,仔细一看原来是邓副总理。他很快平静下来开了两张处方,并交代如何熬煎,如何交替服用。看完病走后很高兴地说:“这是我见到最大的官”。十天后,《人民日报》记者求见张老时说:你给首长处方很灵,请你按上次诊断再复方吧。

图片来源:乐山简史

张继先(1911—2012),出生于峨眉县符溪乡战斗村,四川乐山名中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肿瘤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院士、重庆医科大学著名中医教授。从医70余年,擅长肿瘤科、妇科、儿科。

1956年,张继先调入乐山专区医院,1959年调往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中医研究所,主研肿瘤治疗,主管中医所附属医院临床技术及重庆医学院中医课程讲授。1963年中医研究所改革,他主动要求调回乐山继续行医。

民国17年(1928),张继先去苏稽拜陈鼎山为师学中医。从打杂开始,不久陈老师见他掌握了中医知识,开始允许看些小病,处方由他审签后发药。1935年,张继先开始独立行医。

1936年,张继先师徒合伙,在乐山开办“陈氏中医专科学校”,传播中医“国粹”,同时又开设“茂昌源”“志和药号”。

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乐山,药号被炸毁,他又重返苏稽行医。后来因抗日战争,武汉大学、中央技专校迁乐山,四川大学迁峨眉,乐峨两地汇聚了一批文人学者,文风盛极一时,张继先在中医行业有一定名气,于是被受聘于三所大专学校义务校医。不久,省乐师、省乐中、复性书院也聘其为校医。后来,乐山法院也聘其为“法医医官”,为押狱中犯人看病。这个“法医”身份一直延续到乐山解放。张继先利用“法医”合法身份,常为狱中政治犯及爱国人士、地下党员通风报信。陈杰在牛华被捕后被关押在乐山监狱的消息,他首先传出,并假借给陈杰看病时密报“张克诚已脱险去了重庆、上海”,但未料到陈杰第二天便被武装押送至重庆白公馆,从此失去联系。由于张继先未暴露身份,才有机会在乐山行医开设“资生堂国药店”。

张继先从创业出名后,便向社会公开承诺“为治病救人、不分贫富、诊断不收费、每日为贫穷病人免费发送中药十剂、额满为止”。这个承诺震动很大,方圆数十里贫穷病人都来求医,“资生堂”趁此普及宣传中药,在每种药包装上印有药名、效用、服法等文字说明,这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由于“资生堂”扶贫济困,年年亏损,难以支撑,遇社会名流相助勉强维持,最终感动上海内迁乐山一姓戴民族资本家,他豪爽捐赠阴丹土林布200疋为支持“资生堂”继续扶贫济困,扩大义诊范围,张老趁此投入资金扩大店堂,增设义医项目。

张继先探求中医不耻下问,虚心求证,博采众方,辨症施治,独树一帜。他善攻肿瘤、妇科,经他治好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他不拘泥于医典、古训、师教、常规,探求精益求精,细心诊断,为求证一病,常常博采众方,择优而从。他对那些摆地摊、卖草药的人从不歧视,哪怕是乡下土郎中,只要有真本事能治好病,无论单方、验方,都细心研究,从中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此,他积累了不少有效药方,常布施于人,深受贫穷人家敬重,30多岁便成名一时。成都《新新新闻》开设了“乐山名医张继先”专栏,连篇累牍报道他的医术,引起四川军阀刘文辉注意,派专车从乐山接他到成都玉沙街官邸给刘二太太治病,并许以重金,给他个“医官”头衔。张老不愿依附权贵,淡泊名利,推说“父母年老多病,为尽其孝,实难从命”婉言谢绝。

他的医术也引起峨眉一批名流老牌名医注视,曾有叶仁甫、彭得安、傅晓岩、李茂修、雷子明这些举人、秀才出身的名医重视,托人收集他的处方与之相比,大叹“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等不及也”。同一病症张继先独树一帜,医术超群。由于他名声越来越大,技压群芳,招来沙湾一郎中忌恨,公开在乐山大佛寺烧高香咒张继先绝症而亡。他以全猪全羊祭祀大佛,被世人传出散布,张继先毫不在意。不久,这位郎中患肝腹水,全身浮肿,命在旦夕,其家属不得已将病人抬至土桥街“资生堂”前,求张老“死马当活马医”。张老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认真仔细诊治,精心处方,结果几剂中药挽回了这位郎中的生命。病愈后,这位患者亲自上门在“资生堂”前烧香谢罪,叩头拜师,感恩涕零,被乐山人传为佳话,张老医德名扬全城。

抗战时迁至乐山的中央技专校长周厚枢夫人,怀孕六月患血崩,却无孕妇迹象,病情加重,生命垂危,昂贵的西药针剂用了不少,无济于事。西医处方“舍子保母”,周校长求助张继先,他反对说“万万不可先止血以保母子平安为上策”,结果两剂小柴胡汤加减便转危为安,最终安全生下胎儿。周厚枢上门致谢,精心书写的楷书“杏林高手妙术回生”亲自悬挂在“资生堂”正门大厅中央。

1949年临近解放,“仁济医院”(乐山专区医院前身)院长杨枝高,因肺心病久治不愈,苦不堪言,家人求助张继先医治。张继先说:“杨兄乃一院之长,何不早治?”杨说:“惭愧,我虽懂外科,奈何不得内科顽症,别说我个人,连全院也束手无策。”张继先以小青龙石膏汤加减,连服三剂则药到病除,从此二人成为至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继先组建“中心卫生院”,杨枝高提出与“仁济医院”合并,于是便成立了“乐山专区人民医院”,张杨为创始人之一。后来,鲁大东政委发现中共乐山地下党员花名册上有张继先之名,鲁政委找张继先谈话,拟委任他为乐山专署首届卫生科长,张继先诚意地向鲁政委说:“我不是行政官员的材料,不如放我到学术医疗上去,可能发挥作用比卫生科长大。”鲁大东同意他的意见,留他在专区医院任主任医师。

1950年,乐山专署文教科一位南下干部李某患肺癌住院,自觉无望,对爱人说:“我已不行了,请张医生用中药诊治。”谁知还来不及请张继先会诊,第二天凌晨五时便停止呼吸,爱人懊悔莫及,悲痛欲绝,再三求医院出面请张医生到病房复诊了其心愿。张继先得知后说:“我非神仙,哪能起死回生?”但病人家属和院长要求满足死者家属心愿,请他确诊一下。不得已他走进患者病榻,将嘴撬开,用棉签刮舌、按压,突然发现尚有弹力,张老惊呼“也许有救,舌为心苗,尚未死定”,于是赶紧灌急救药方,一小时后,有反应,连灌二次,结果死而复生。病人出院后向专区医院送了一面锦旗,感谢张医生的救命之恩。张继先谦虚地说:“非我医术高明,而是病人幸运,我只不过是碰巧而已。”这件事很快在乐山城传开,“张继先把死人都医活了”,从此声名大振。

1950年初夏,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军长张国华将军即将进藏,他的夫人住乐山九龙巷,想挑选一名中医医术高明的人随军进藏,当时鲁大东爱人蔡一凡举荐说“张继先医术高明,死人都医活了”,张国华夫人似信非信,想试一下“医德”如何,于是演示一番,叫身边医护人员请张继先上门看病,佯称“有病”卧床不起。待张老入室经一番诊断后,起身不语,欲告辞出门,突被一群医护人员拦住说:“张老师还没处方,怎么能走呢?”张老淡然一笑,解释说:“张夫人没啥病,脉很正常,气色也好,怕是心中不畅,少时会好,不用处方。”张夫人突然从床上坐起,满屋人员不约而同笑了:“真神医,有功夫!”此事很快传遍机关内外,张国华说:“进藏山高路远,一旦行军打仗安全没保障,反而毁了名医”,坚持不能带走。从这以后,各级领导都指定由张继先看病,还有远道而来的任伯戈也请他看病,什么地专机关的乔学亭、林长修、张力行、方弛卒、窦光宇、李智琛、刘继智等,也请继先上门看病。

1960年,张继先奉调重庆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院士,专攻中医肿瘤科,兼“重庆医学院”中医教授,住黄桶丫。他德技双馨,不久被任伯戈、李井泉、鲁大东知道,一时成了这些首长和重钢厂田中原家中的座上宾。“文革”期间撤销“西南局”,张继先又被四川省委留下任“四川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医学院”教授。后来,云南谭贯三一再要求张继先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张继先才迫不得已向省委吐露真情,“家有八口人,六个孩子未成年,妻子多病,家境困难,请求重回乐山”。省委多次研究才同意放行,张继先回乐山专区医院任主任医师,一直到退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元昌(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乐山市市中区作家协会、峨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

刘世晓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