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特辑】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留在乐山的抗战诗钞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
留在乐山的抗战诗钞
郭明兴
《日记》,追忆马衡的心路历程
2005年故宫建院80周年之际,整整尘封了半个世纪的《马衡日记附诗钞》公开出版面世。这本《日记》经重新整理编辑,收录了马衡先生于1948—1951年的日记,以及抗战时期从未公布的诗钞、佚文等。
《马衡日记附诗钞》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凡将斋主人,浙江省鄞县人,少时随父在沪就读私塾,肄业于南洋公学,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金石学讲师、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是杰出的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他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1934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直至1952年离职。马衡先生为故宫博物院服务了27年,其中19年担任院长之职。这19年中多值战乱,烽烟遍地,新旧政权交相更替。在此期间,马衡院长历经故宫文物南迁、西运,确保万余箱文物毫发未损,更在关键时刻拒运文物赴台,故宫博物院能以今日的面貌存在,马衡先生真是功不可没。
马衡先生写日记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命运发生转折的特殊时期,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变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马衡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又是在学术界享有名望的知名学者,自然面临着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虽然一本日记称不上是什么历史专著,但揭开封存多年的文字,通过马衡以其自身视角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述,我们可从中读到那段历史,读到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一个亲历者或目击者的经历。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发生,诸如大军炮轰围城、北平和平解放、阻止故宫文物运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重新开放、文物陈列展览、古建筑修缮、重金赎回《伯远帖》《中秋帖》等,清晰地摄录下历史的镜头,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正因如此,编者在书面上特意添加了“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故宫”作为副标题,以突出这本《日记》的重要性。这表明,就故宫学的史料价值而言,它愈显弥足珍贵。
马衡在日记里,对所记当天经历的重要事情特别详细,真实感和现场感很强,尚有许多关于故宫博物院鲜为人知的幕后信息披露,很有史实价值,有关人和事的每一笔叙述,都体现了马衡先生作为一名学者的治学严谨,也透露出马衡先生作为一名史学家的职业敏感。
《马衡年谱长编》
从笔录文字看,马衡的所有日记基本上都是当晚就寝之前记写的,每篇日记都不长,最多不过五百字,记录的都是他一天生活中诸如上班、办公、开会,访友、应酬等之类的琐碎之事,林林总总,包括先生涉及的文物研究、学界交往、学术交谈、社会活动等。这所有事无巨细的工作,最能说明马衡先生事关文物,悉以躬亲的办事原则,以及为故宫文物保护奔走呼吁、倾尽心力的投入热情。
马衡三年里写的日记,共一千多则,每天从未间断,就是出差在外乘车夜行,车到驻地,也得“起床补写日记”,这就常人看来,确实难以理解,他的日记简直就像每天生活的“流水账”,读多了,似乎还感觉很是乏味。但当我翻阅马衡这一部人生的“日程安排”时,却读到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毅力是一种积累,毅力一种财富,这是平常人很难练就的修身境界。
《日记》的出版,是为缅怀马衡的不朽功绩,为此也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日记》为自己而写,所以写得直接而随意,没有天方夜谭的情节故事,没有深奥枯燥的说教谈论,更没有道貌岸然的指点江山。
翻阅马衡日记,犹如是在聆听一位长者平静地述说往事,用平实的语言讲解他经历过的人生。字里行间,闪现着先生为文物事业鞠躬尽瘁,且满腔热忱的情景,也隐隐折射出一个古稀老人无怨无悔的心路历程。亲切之余,一种崇敬感与钦佩感交织的情绪油然而生。
诗钞,马衡征战的感时兴怀
《日记》附有马衡先生87首旧体诗,从所记时间看,几乎全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写,诗作抒亡国之痛,歌驱敌之志,感情炽热,语言纯真。“江城日暮动秋茄,千里南征客路赊。收拾乡心聊一醉,人生随处且为家”“会看灭尽中原寇,重作江南塞北游”“记取寇力崩溃时,即我最后胜利日”,如此慷慨悲壮之音比比皆是。诗作真实反映了故宫文物南迁四川途中艰险困苦的情景,表达了故宫同仁“漫云巴蜀崎岖路,且把他乡作故乡”的襟怀,以及“他日连樯下三峡,还京好趁一帆风”的期待。
马衡诗钞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记事抒情的篇章,如《过七曲山》《剑阁道中》《入剑门关》《即事》等;另一类是怀念兄弟友人之作,如《怀故都兄弟叠前韵再寄五弟香港》《感时四首》《对酒抒怀》《次韵酬兼士、兼怀南北兄弟》等,这在他的诗钞中占有较大篇幅,读来令人感动。
马衡手稿
解读马衡的诗,才知道马衡先生不仅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史学家,他还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在马衡《日记》的书页里,附有沈尹墨先生书马衡《诗钞》的题跋:“叔平四兄能为诗而不常为。违难入川,感时兴怀,遂斐然有作……”沈尹墨与马衡笃交,这是他予以马衡抗战诗钞的高度点评。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故宫博物院实施文物南迁大行动,马衡院长亲率员工,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其短缺的状况下,将故宫古物辗转运往西南后方,备受艰难。1939年春,为避敌机空袭,确保文物安全,马衡遵“行政院”文物限期转移之令,亲自率队从重庆来乐山实地勘察选址,最后将存渝的9000多箱文物疏散到距乐山县城20里的安谷乡,择定古佛寺及六姓宗祠作库房存储。故宫文物在安谷存放8年之久,无一损毁,故宫人与乐山人肝胆相照,为典藏文物竭尽心力,作出了可贵贡献。
诗篇,记录战时的乐山典藏
1951年熊述匋捐献文物时,与郑振铎、马衡、王冶秋、郭沫若、周扬、沈雁冰、丁西林等合影
也许是钟情嘉州偏爱家乡的缘故,我读《日记》,对其中附载马衡所写嘉州的诗篇颇感兴趣,尤为亲切。1940年,马衡先生写过一首《题朱铎民维摩室图》诗,曾录下他初次来乐“始作嘉州游”的片景。
去年初春时,始作嘉州游。
嘉州绝胜处,凌云与乌尤。
寺僧忙洒扫,云将馆朱侯。
惜我行程迫,不得瞻荆州。
企杯逾一载,琼瑶乃先投。
闻君辟精舍,公退读坟丘。
著此山水窟,清景望中收。
舍人尔雅台,盛世古今侔。
况有右丞笔,诗画并绝俦。
主人不自秘,割舍置寺楼。
岂为志游迹,佳话垂千秋。
人生在契合,奚待嘤鸣求。
驰书订后约,愿为十日留。
1942年,因存放文物的安谷古佛寺库房年久失修,阴暗潮湿,不宜存放文物,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欧阳道达主任经请示马衡院长同意,撤销了该库,将古佛寺所存文物分贮于其余六宗祠。1943年春,马衡院长和秘书长常惠、齐白石来乐山,检查文物存放保管工作,商谈举办文物展览事宜。
1944年7月,马衡再次从成都来乐山,专程赴安谷检查文物保护情况。在乐山停留时期,马衡先生写有《在乐山得菘圃苍梧书并避地四首,因次其韵,诗成而得苍梧陷落之讯,未之寄也》。
吾慕李夫子,心如一片冰。
行踪仍转徙,忧患总相乘。
别后诗成帙,书来笔有椟。
山居安淡泊,直是在家僧。
我游山水窟,秋色正清饶。
饱看半轮月,来经万里桥。
丰登田睃喜,墟集市声嚣。
孰谓甲申岁,将吹乞食箫。
八年争战苦,物力渐难禁。
踊跃输金粟,公忠震古今。
勿忧强寇盛,已似夕阳沉。
指日中原复,苍生属望深。
疮痍今满目,羡子善持躬。
且喜故园近,休伤吾道穷。
归耕兵燹后,养志乱离中。
三径欣无恙,山花依旧红。
诗作本是寄予友人李菘圃先生,以抒发自我离别之情的,然而诗人却激情相告“我游山水窟”(乐山)之所见所感,述说华夏大地惨遭铁蹄践踏、日机轰炸而“疮痍今满目”之场景,同时表露出“八年争战苦”中军民合力、抗日救国的行动和决心,最后吟出“三径欣无恙,山花依旧红”的佳句,暗喻故宫南迁的三路文物典藏安全,相信终会盼来抗战胜利“山花烂漫”的那一天。是的,毕竟已有八年了,经历万里的跋涉,备尝漂泊的艰辛,“归耕兵燹后,养志乱离中”,全诗蕴含着诗人身处别地的期盼之情。
马衡日记
这一年,马衡是“时偕季明自成都赴乐山”的。季明,是马衡的弟弟马鉴的字号。马鉴(1883—1959),家中排行老五,著名文史学家,曾留学美国,后回国任香港大学教授,1942年出任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马鉴随兄初到乐山,所见所感嘉山嘉水,田园风光,淳朴民风,耳目一新,让马氏兄弟不胜感怀,时而直抒胸臆,时而相互唱和。这年马衡先生又挥毫写下“次韵季明嘉州杂诗四首”。
嘉州道中所见
江行正是早秋天,下水船逢上水船。
我读君诗如读画,此情常著梦魂边。
步入安谷
老犹健步不须车,杖荣青藤履绩麻。
贪看水田飞白鹭,炊烟已起夕阳斜。
宋祠双桂
漂泊西南老弟兄,连床夜话到天明。
木樨香味君参得,惹起诗情与别情。
别安谷远见峨眉
遥瞩峨眉见一斑,几时登陟得偷闲。
笑君来去何匆促,赢得山灵也破颜。
以上四首小诗,风格婉约而情致缠绵。诗人来到嘉州古城,入驻安谷乡村,随即以水墨画般的淡淡色彩,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画。江面上的船帆,水田里的白鹭,夕阳下的炊烟,宋祠里的桂香,在他笔下均有生动表现。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读者诠释了一个他眼中的安谷。
乐山安谷,是当年马衡先生亲自选择的藏宝点,今日重返故地,看到落日余晖下恬静的村落,看到典藏文物安然无恙的境况,马衡见景生情,一种自得其乐之惬意感跃然纸上。虽然漂泊异乡的生活艰苦简朴,但故宫同仁依然坚守责任,共克时艰,为抗战护宝付出诸多努力与奉献。想到此,无不感到无限欣慰,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马衡书法联
马氏兄弟俩夜宿宋氏祠堂,“连床夜话到天明”,通宵难寐。晨起推窗,即闻扑鼻的桂香,更是勾起兄弟的手足情谊。次日,马鉴告别安谷,正值天高气爽,遥望巍巍峨眉之廓,何其雄秀俊美,一瞬间,马衡无法抑制内心的惜别之情,不禁感叹其“来去何匆促”,因为他明白,眼下正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时,不得不留下“几时登陟得偷闲”的惋慨。
从马衡的抗战诗钞中,我们能感觉到诗人的心,是和祖国的山山水水连在一起的,他的脉搏在和时代一起跳动。
人世沧桑,岁月蹉跎。当年亲历文物南迁的老故宫人,如今都已纷纷去世,健在者恐怕已寥寥无几了。读《马衡日记附诗钞》,让我久久沉浸在那段尘封的历史中,内心不禁涌出一种感动的情愫。如果说书籍里留言纪事的日记是经线,那么触景生情的诗钞就是纬线,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马衡日记附诗钞》,跨越时空的纵深,化为作者艰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浩然正气的传承。今天,我们要想去重温那段历史,感受老故宫人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大概也只有从他们遗留的诗文篇章中去浏览寻味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明兴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