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辑】牛郎织女的故乡——蓬安县银汉镇
牛郎织女的故乡——蓬安县银汉镇
费尚全
位置及得名
银汉镇,位于四川省蓬安县南部,距县城46千米,东与广安市花桥镇相接,南与广安市井河镇为邻,西、北与蓬安县罗家镇接壤,面积37.74平方千米。因境内原有银山寺而得名银汉镇。
建置沿革
民国2年(1913),始设银汉乡。
1958年,撤乡成立劳动公社。
1959年,更名银汉公社。
1967年,改为新华公社。
1969年,改为银汉革委会。
1980年,改为银汉公社。
1983年,撤公社恢复银汉乡。
1992年8月,撤乡建银汉镇。
2019年10月,蓬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银汉镇仍保持原状。镇政府驻地银汉镇来苏大街57号。
蓬安县银汉镇人民政府驻地:银汉镇来苏街57号
地形地貌与人口
全镇为典型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海拔302—622米间,其中平坝占7.8%,浅丘占26%。耕地面积22394亩(其中旱地8417亩,水田13977亩),林地5886亩,森林覆盖率43.6%。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较多,湿度较大。境内河流属肖溪河支流,长6.5千米,流域面积8.8平方千米。
2021年,全镇3461户12011人,劳动力7048人。
风景名胜
银山寺
据寺庙墙壁文字记载,银汉镇银山寺初建于唐代永维五年,第二次建于明朝永东二年(1405)。银山寺占地17.04亩,有前殿、中殿、后殿及两边香房,历史上香火十分兴旺。20世纪80年代起,这里为银汉小学所用,后因年久失修被封闭。
银山寺
来苏寺
在银汉镇东山上,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四周悬崖峭壁,常人无法攀登,山顶面积1400平方米,此山原名“龟山寺”。后来宋代苏东坡到此一游,驻扎在寺庙,为寺庙写了不少词。寺庙长老为纪念苏东坡先生,将其改名为来苏寺。20世纪40年代寺庙被损毁,现只留苏东坡洗笔池等遗迹。
来苏寺大门
来苏寺门口石狮子
来苏寺功德碑
飞龙潭
银汉镇飞龙潭大峡谷风景区,宋代时期苏轼、黄庭坚曾到此一游,苏轼为飞龙潭题词:“溪涧岂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庭坚题词:“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永知出处高。”诗句给银汉留下了厚重的宝贵文化遗产。
飞龙潭
银河鹊桥
银汉镇银河鹊桥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刘邦巡游巴国来到银汉,看见没有成渠的河流,号召用人工开挖一条河道,赐名为“中国银河,银汉天河”。宋代时期,秦观真实所见喜鹊声和彩虹在亭楼上穿梭,为此桥赐名“银河鹊桥”,在楼阁中题名“鹊桥仙”这一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银河鹊桥
银河鹊桥上河20米处水码头立有“银汉天河”地名碑
银河鹊桥上河20米处水码头立有“银汉天河”地名碑
西木桥
银汉镇有一座西木桥,在三拱桥下面两米处。据董氏家族墙上木壁文字记载:此桥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一定的联系。西木桥原来是一座廊桥,十分壮观,是通往银汉府西门的要道。
西木桥
七夕文化研究与宣传弘扬
2014年8月12日,蓬安县银汉镇民间文化研究保护协会成立,其宗旨是收集挖掘研究保护银汉的历史文化。自成立以来,协会先后举办“银汉七夕文化节”“苏轼银汉中秋节 浪漫中秋共赏月”“银汉首届非物质文化节”等活动,深受银汉人民欢迎和鼎力支持,也受到省内外新闻媒体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
银汉镇民间文化研究保护协会深度挖掘和研究中国七夕文化,邀请文物考古专家参与现有文物鉴定及研究工作,确定银汉镇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是牛郎织女的故乡。中国银河、银汉天河、鹊桥仙、银河鹊桥等历史文物,彰显了银汉古镇千年沧桑岁月。银汉镇留下有“中国银河”地名碑、“鹊桥仙”楼阁、银河鹊桥、银山寺、仙女湖、飞龙潭大峡谷、银汉古城、白云寨古城、来苏寺、钟离寺等大量文物古迹。汉高祖刘邦,宋代苏轼、黄庭坚、秦观,中国八大神仙中汉钟离等人在银汉巡游留下大量真迹。
近年来,银汉镇民间文化研究保护协会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为打造七夕文化景区再创辉煌。
扩展阅读
情满巴蜀 浪漫蓬安
——赞七夕
费尚全
两千年前,牛郎织女,
鹊桥相会,终生相许。
爱情绵绵,华夏经典,
家喻户晓,千古流传。
癸卯七夕,浪漫蓬安,
举办盛会,气势空前。
相如故城,人声鼎沸,
游客如云,摩肩接踵。
樱花跑道,情侣牵手,
互敬互爱,畅饮美酒。
赋圣故里,琴声悠扬,
倩男美女,粉墨登场。
华夏大地,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笑逐颜开。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